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
2013-12-29刘琨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还记得是怎样发现的吗?
生:是通过寻找几组算式的规律发现的。
师:对!我们是通过几组类似的等式发现的规律。其实,乘法的运算律不止这两个。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乘法运算中的另一个规律。
评析:简短的对话,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片段二】
师:(PPT出示)这是一家超市部分服装的价格。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解决“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板演。
师:这样的两种算法是什么意思,你看得懂吗?谁来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什么道理?
生1:(65+45)×5先算的是一件夹克衫和一条裤子的价钱,也就是一套服装的价钱,再乘5就得到5套服装的价钱,一共550元。
师:他表述的非常清晰,同学们看是不是这个意思?(PPT演示)
师:第二种算法是什么道理呢?
生2:这种算法先分别算出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价钱,再把它们加起来,一共是550元。
师:用图如何表示呢?(PPT演示)
师:这样的两个算式有着怎样的联系?
生1:相等。
师:是啊,像这样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可以用“=”连起来,就得到一个等式。
板书:(65+45)×5=65×5+45×5。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下面的这个问题(PPT出示问题二)“买6件短袖衫和6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元?”你会吗?
生:会。
师:你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吗?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将两种算法写在黑板上。
师:这两种算法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3:第一种方法我先求的是一件短袖衫和一条裤子的价钱,再乘上6就是6套的价钱,是462元;第二种方法我先分别求出6件短袖衫和6条裤子的价钱,再把两个积相加,一共是462元。
师:他说的很清楚了,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两道算式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可以!
板书:(32+45)×6=32×6+45×6。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策略,同时构造出探究乘法分配律特征的两组等式。
【片段三】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觉得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
生1:左边的算式有括号,右边的没有。
生2:左边是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3:左边有三个数,右边也有同样的三个数。
……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观察得这么仔细。那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等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能不能举些例子验证你的猜想?
生1:(16+14)×8=16×8+14×8。
生2:(100+15)×22=100×22+15×22。
生3:(9+37)×15=9×15+37×15。
师依次板书上面的三道算式。
(此时,还有很多学生争着要说)
师:看来,同学们一定写出了不少这样的式子。那么这样的式子有多少?能写完吗?
生:不能。
师:由于黑板的面积有限,老师不可能把同学们列举的例子都写出来,这样吧,就写这三道吧。
评析:学生通过对两组等式中左右算式的比较,初步感知这样的等式所具有的共同的结构与特征。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通过“量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促进认识“质变”的形成。
【片段四】
师:这三组等式的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一下?
生:算一算。
师生一起通过计算验证。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第三组等式果然是正确的。那么,其他算式的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怎么办?
生:接着算。
师:当然,算是一种好办法,不通过计算,你有没有办法说明这组等式是正确的呢?
生1:左边可以看做是115个22,右边是100个22加上15个22也是115个22,所以是相等的。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他用乘法的意义说明了这个等式是正确的,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去验证第五组吗?
生2:第5组左边共有46个15,右边是9个15加37个15,合起来也是46个15,所以这个等式是正确的。
评析:本环节中,教师从一开始和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而后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乘法的意义去验证,巧妙地将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便不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而是深入到内涵的本质层面,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真实存在,为下一步归纳乘法分配律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片段五】
师:刚才,你们写出的等式相等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师:同学们真棒!都写对了。那么,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算式的?想不想把自己成功的经验说给大家听?(见有些同学跃跃欲试,师接着说)有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老师知道你想说什么,这样好了,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字母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生1:我发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每个加数都和乘数相乘,然后再相加。
生2:我用文字表示,(甲+乙)×丙=甲×丙+乙×丙(师板书)。
生3:我用字母表示,(a+b)×c=a×c+b×c(师板书)。
生4:我用图形表示,(□+△)×○=□×○+△×○(师板书)。
师:虽然这几个同学的表达形式各有不同,但是,都清晰地反映出了这些等式所具有的共同规律。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洁,更容易交流?
生:第二种(指字母表达式)。
师:是啊,同学们,老师和你们的想法完全一致。大家知道吗,这个等式正是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这个等式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它告诉我们,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评析:在解决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循着“解决问题——建立等式——寻找联系——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这样一条主线,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外部特征到内部规律,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方法灵活多样。正因为有了这些活动,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归纳概括才会那么准确,表达形式才会那么丰富多彩。这些都是从学生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无需教师任何点拨与提示,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对乘法分配律的表述进行优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乘法分配律字母表达式的简洁与严谨,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