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

2013-12-29刘晓琴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2期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与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课相比,现在的数学课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许多农村中小学课堂中的数学教学模式还是以“讲练模式”为主,老教师由以前的“先讲后练模式”改变为“精讲多练模式”,中青年教师由“精讲多练模式”改变为“讲练+动手操作+多媒体辅助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们并不排斥探究,但很多教师由“讲练模式”训练出来,又沿着“讲练模式”走回来。中考、高考等考试还在指挥着我们沿着“讲练模式”走下去,许多教师想进行探究式学习,但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不是凭空产生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在课堂上开设了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带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的人民币在“超市”中买东西。活动要求:用所发的钱买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最多、最好。学生买完后进行评比,然后集体讨论。每个学生都说出了自己买的商品,每样商品的价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因困惑而产生求解的欲望,进而促使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思考问题的角度多而且新颖,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也就是多给自己一次发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有的老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表面上看似重视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到终点。这种流于形式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老师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品质培养,让学生敢于探究,敢于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品质的培养。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外,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勇于质疑问难的品质。例如,教学“角的认识”,在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后,教师问:“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一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我把活动角两边拉成一条直线,这还是不是角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有的在等待老师的结论。这时,老师不应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用角的定义自己去判断:把活动角的两边拉成一条直线后是否符合角的特征?经过讨论,学生们终于明白:活动角两边拉成一条直线后仍然是角,再进一步叉开还是角。在结束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疑惑,然后通过动手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

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教师要激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走,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到轻松;教师应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让我们引学生“悟”,教学生“法”,导学生的理解,重学生的运用,求学生的发展,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效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