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写作

2013-12-29季芸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2期

作文是学生的思想感情、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富有创造力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传统的作文教学,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范文的模仿,忽视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习作中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情怀为核心,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书本外下工夫,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没东西可写是小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生活范围小;二是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不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写作对象;三是学生不会观察。要想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教师首先应在课外下工夫。具体来说,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件事:

1.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中,教师可以组织拔河比赛、成语接龙、“贴鼻子”等有趣的体育、文艺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部队、企业等。这些都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了。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能源。”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由于学习的紧张与生活的单调,他们的眼睛只关心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其他的并不十分留意。所以,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他们积累写作材料,还要教育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仔细观察并理解它所蕴含的意义。这样,即使是平凡的思想、平凡的生活,也会像诗一样清新隽永。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如开展拔河比赛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赛场上的方方面面;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主要看什么、次要看什么,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脑去想。只有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观察到的事物才真实、准确,文章才生动传神,言之有物。

3.指导学生感受生活,为文章注入活力

对于丰富的生活表象,观察到的是“物”,感受体验到的是“情”,思考获得的是“理”。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认知规律上也是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因此,细心观察就会获得写作的材料,用心感受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譬如描写秋天的作文,如果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观察,那么即使观察得再细致,描写得再生动,给人的印象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如果怀着对丰收的喜悦观察,用心体验,那么观察到的事物自然会更翔实、准确,即使是白描,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重视读写结合,培养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句子都是读写结合的经验之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因此,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读写结合是一条有效途径。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选好结合点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由读向写自然过渡,这需要一条线、一座桥。这线、桥就是结合点。结合点要根据单元训练的点和文章的自身特点来定。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单元读写方面的知识点,它渗透在该单元的课文中。依据它进行读写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进行了能力的培养。根据文章的特点,确定阅读课中的作文教学目标,会使读写结合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如《小站》一文是按照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抓住了小站的小、美、简陋的特点来写,结构层次清晰,是一篇容易模仿的课文,教师若让学生仿照此文写《我们的校园》,学生一般都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2.多角度,多形式

读写结合没有统一的模式、固定的形式,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采用多种形式。读写结合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类:仿写、缩写、改写、续写。仿写是初写作文的学生常用的写作方法,具体来说可分为仿写句子、仿写片段、仿写篇章三部分。教师最终采用哪种形式来教学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来定。一般而言,低年级以练写词句为主,中年级以练写片段为主,高年级则把篇章当做训练重点。学生的情况不同,读写结合的着眼点也不同。如果学生的细节描写是个弱点,教师就应引导他在这上面多模仿。如果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多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文章。

作文教改任重道远,广大语文老师应该从改变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能力,让作文为生活而作。教师还要注重读和写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情”和“活”,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激活,写作能力最终会得到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