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对话,扬起智慧的风帆

2013-12-29徐榕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2期

对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师生对话的“出”和“入”要有分寸,还要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有效地将对话教学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呢?下面,我以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放飞蜻蜓》为例文,浅谈对话教学在这篇课文中的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领着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一、走进文本,让思维碰出火花

【片段一】

出示蜻蜓的图片。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你们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刹那间,一双双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生1:我知道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睛构成的。蜻蜓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生2:蜻蜓的眼睛能看到千米之外飞行的同类。

生3:蜻蜓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学生们整合课本资源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走进了蜻蜓的世界,了解了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征,与文本进行了第一次碰撞式的情感对话。

【片段二】

出示句子: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一闪一闪”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想到了星星、钻石、金子……

生2:蜻蜓的眼睛在阳光下就像星星、钻石一样闪亮,很美。

师:请你们用手做一做“一撅一撅”这个动作,体会小蜻蜓的可爱。(生做动作)

生3:蜻蜓的尾巴会点水。

师:蜻蜓真的是在点水吗?

生4: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在产卵。

通过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启发学生,加深了学生对蜻蜓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蜻蜓的眼睛像星星、钻石、金子,感受蜻蜓眼睛的美丽;让学生模仿“一撅一撅”这个动作,体会蜻蜓的可爱。学生们对蜻蜓充满了喜爱之情,与文本进行了第二次情感对话。

二、回归生活,让心灵闪出火花

通过前面两处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了。

【片段三】

教师引出句子:“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师:下面让我们来接句子。“孩子们纷纷说——”

生1:(接)“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师:“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生2:(接)“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师:(出示图片,音乐响起)在陶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蜻蜓重新获得了自由。如果你们就是这只蜻蜓,你们想说些什么?

生3: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回到大自然。

生4:我们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请不要再捕捉我们。

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陶行知爷爷和蔼可亲、尊重儿童的优秀品质,学生如临其境。学生们放飞了蜻蜓,想象着自己就是蜻蜓,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学生们和文本进行了第三次情感对话。

三、拓展延伸,让情感激出火花

【片段四】

出示填空题:我们把蜻蜓放走,是因为______。

生1:我们把蜻蜓放走,是因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生2:我们把蜻蜓放走,是因为蜻蜓吃害虫,我们要保护庄稼的益虫。

师:是啊,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爱护它们。

学生们的情感达到了最高点,爱心完全被激发出来了,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此时,学生们和文本进行了第四次情感对话。

《放飞蜻蜓》一文讲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凭借自主阅读完全能掌握关于蜻蜓的知识,并不需要教师花费太多时间分析、讲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四次情感对话,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文本补白,融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学生通过收集蜻蜓的资料,深刻、真诚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了解了蜻蜓的作用,对蜻蜓的喜爱溢于言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是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对话中,学生的多元解读超越了文本的内容,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好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教师要做的事很简单,就是将合适的话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起来,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新课程的改革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引导。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