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的教师导向效能
2013-12-29陆玉琳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发言,会让课堂陷入冷清的境地。多少教师曾苦苦追问:我该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只要做好以下几点,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善。
一、注意教师形象,增强教学亲和力
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课堂发言的情绪。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教师具有的特殊气质和思想是学生乐意接近的理由。学生认可了某任课老师,该任课老师所教的课程一定是学生们学得最棒的。
所以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学校生活中,老师除了保持自己良好的外在形象,还必须对自己的口头语言、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世事的评判进行理性的思考,予学生愿意以之为垂范而效仿的冲动。在课堂上,老师要始终做到对学生的意见不压服、不排斥,对不同意见通过讨论来解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在老师的心目中是重要的,从而产生愿与老师互动的欲望。在课后,老师要主动与学生玩智力游戏,能坐下来与学生谈理想、人生,谈班级里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位忠厚的长者。
二、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发言欲
课堂学习的态度应该是严肃的,但课堂学习的氛围不应该表现得过于紧张。老师都希望自己是凝聚学生言行的中心,由中心展开教学,学生互动起来比较放松。但要注意的是,语文课堂互动表述的语言非常丰富,多数互动答案的表述有着较大的可变性。教师要随机点评,对切中题意的互动给予肯定,让这部分学生的互动热情牢固地锁住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不能切中题意的互动,教师不能嘲笑、呵斥,也不能漫不经心或怒形于色,要考虑这部分学生的感受,适时以调侃的语言将哄笑和尴尬消解于智慧之中,使他们的课堂面子得到维护,保持互动热情。
在实际互动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语言丰富和资源充足的特点,用睿智引导课堂,用诙谐盘活课堂,用诚心交流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教者的亲切,轻松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如果在互动中出现冷场,教师要及时调整,必要时可转换容易一点的话题激活课堂。如老师与学生谈论“同仇敌忾”一词的运用时,学生对该词的理解不深,互动时小心翼翼的,以致无人勇敢发表看法。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调整话题:“‘同力攻敌’可以在哪些场合使用?”由于学生们对该词理解较深,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待学生完成互动后,老师再抛出“同仇敌忾”这个词,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该词的用法,在互动中强化记忆。
三、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有言可发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有精彩的教学设计。要想让学生在精心设计好的课堂中有所思考,教师必须考虑互动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他们的话匣子才会打开,发言的欲望才会被激发出来。如果教师的问题难度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将会使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使学生畏惧发言,不再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参与互动,就会对课程失去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会忽视该学科,疏远该学科的老师。
其次,设置问题要兼顾各个知识层面的学生。有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完全按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所设置的问题环环紧扣、层次高,致使课堂上仅有少数学生能跟着设计节奏走,多数学生成为课堂互动的看客。教师不高兴,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教师要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提供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互动问题时,不仅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还要有意设计一些学困生与优秀生互动的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他们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交流和探讨才能顺利进行。这样的课堂互动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才是令人满意的。
四、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发言资料库
学生发言时说什么,发言质量如何,取决于该生所拥有的语文知识量。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满腹经纶,想用时能信手拈来,然而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课外书籍。老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措施如下:利用中午午睡前的时间组织学生读书看报;要求学生回家后的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两篇读书笔记,并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作全班性指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生设计读书卡,让他们将每天所阅读的课外书名、作者姓名、内容梗概填入读书卡中,随时接受老师的抽查,以此督促学生多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由最初的被逼无奈转为自愿自觉地阅读,知识得到了积累。因为积累了知识,在进行互动时,学生有话想说而不再保持沉默,课堂知识得到了消化。
因为有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学生在运用时能体验到拥有知识的快乐,激发出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热情。因为想将学到的知识展露给其他同学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