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3-12-29潘绪艳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有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地品读,用声音诠释画面,真正做到读到位,而不是走走过场。朗读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一首革命老歌这样唱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通过对语言的直接感受与积累,人们对草原的辽阔与美丽产生无限的遐想,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王宗仁先生在《拉萨的天空》中这样写道:“每次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一种特制的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触摸到蓝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像一所空房子。”作者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和布达拉宫的壮丽,也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会了“湛蓝”“透亮”“清爽”“触摸”等用于修饰和表达的词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反复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的心情和文中所表达的意境,还能让学生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熟读成诵,能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通过日积月累,学生能更灵活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淡雅的文字将地球的大好河山描绘得淋漓尽致。朗读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一种有声的语言,使学生更能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的《田园诗情》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彪悍强壮的骏马以及宁静的夜晚,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荷兰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通过正确、流利、715b47fde3fa5773401c73954a497ca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到碧绿色的低地;从可以“极目远眺”的白天到“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的傍晚,再到“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的“漆黑的夜晚”,学生不仅游览到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还感受到了荷兰迷人的田园诗情、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的田园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到荷兰的美,领略荷兰的美,能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激起学生对自然、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所以,朗读再现了自然美,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而朗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进行反复的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的《泉城》一文中:“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通过朗读,学生看到了不同姿态的泉,也学会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型进行写作。再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课文《鸟语》中:“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感受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在深刻领悟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的同时,学会了使用排比的手法进行写作。朗读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通过品读好词好句,学习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通过这些实践,学生的写作思路开阔了,文章也写得越来越老练了。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朗读过程就是认知、思考的过程。学生进入角色朗读,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心理。例如通过朗读一段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学生读出了书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自己的眼前。通过朗读一段描写大自然无限风光的自然景物的段落,学生如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倾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阅读、分析时也就不用大费周折了。
总而言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让学生读出抑扬顿挫,读出声情并茂,自己走进情境中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读出作者的深意,在朗读中感知文意,领悟内涵,真正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