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学视野中的政治传播特点分析

2013-12-29何冬英

新闻爱好者 2013年1期

【摘要】国家领导人讲话是政治传播的重要方式与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运用叙事学相关原理分析国家领导人讲话可以观照政治传播的新动向。本文以习近平在新任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为例,将其置于叙事学视野中,从叙述视角、叙述聚焦、话语模式、演讲对象的设定四个方面进行叙事学分析,总结该讲话折射出的中国政治传播的新动向、新趋势。

【关键词】叙事学;政治传播;特点;领导人讲话

十八大顺利闭幕,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新任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此次讲话被认为是中国政治传播新动向的一个重要标志与转折点。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此次讲话进行文本分析,将政治传播置于叙事学视野中,将更有利于我们从微观角度去探究中国政治传播的新动向。

一、政治传播与叙事学

(一)政治传播概念简析。

政治传播在政治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传播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最早对其定义的是邵培仁,认为“所谓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1]。国家领导人形象政治(尤其是讲话)是政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叙事学概念简析。

叙事学,又称叙述学,1969年由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早期学者认为,它是“关于叙述、叙述文本、现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2]。一般叙事学认为,“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3]。叙事学涵盖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如文学叙事、历史叙事、新闻叙事、日常生活叙事等。

随着政治传播重要性不断凸显以及叙事学的发展,叙事学在政治传播中的运用已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叙事学的引入可以为我们认识政治传播提供新视角;另一方面,叙事学的引入可以为政治传播提供新方法和新技巧。

二、习近平在新任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的叙事

学分析

国家领导人讲话作为政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自身的形象塑造、国家政治沟通效果的实现。笔者拟运用叙事学相关原理分析习近平在新任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特点,包括其叙述视角、叙述聚焦、话语模式及演讲对象的设定等。

(一)叙述视角——百姓视角,弱化地位差异。

叙述视角(narrative perspective),即叙述角度,亦即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无论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还是虚构的事件。”[2]政治传播中的叙事视角,是指政治传播主体从什么样的角度来传递政治信息、政治理念或政治形象,将受众置于什么样的框架视野中。

习近平此次讲话站在百姓角度,并且是一种全知视角去观察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宏观上,有关系国家大局的民族发展问题、党的发展问题;微观上,有人民所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4]。一端是国家领导人,另一端是本国人民。此种百姓视角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两者的地位差异,消除了心理参与的障碍,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深入人民内心,感知人民真正关心的问题。

(二)叙述聚焦——核心责任,传递国家意识形态。

聚焦(focalization)指的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对象之间的联系。[2]也即在叙述时,将重点放在那些有意义的点上。

在叙事学上,话语被认为是意识形态栖身和抗争的场所。“话语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是社会上不同的个人、不同的集团、不同的阶层,或者说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展开对话的场所。”[5]因此,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无疑是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场所与平台,通过选择讲什么而引导受众。

习近平此次讲话所聚焦的内容一为“责任”二字,“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事业与责任具体化为对民族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于细节处传递国家意识形态,表明党和国家的政治态度与立场。首先,对民族的责任,他谈到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不可磨灭的贡献,表现出天下观。其次,对人民的责任,强调为人民的目标而奋斗,表现出政治观。再次,对党的责任,突出党内反省,表现出政党观。

另一叙述聚焦为“人民”这一主体。习近平此次讲话中使用“人民”一词共计19次,并且将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这样的叙述聚焦,对讲话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框架设置,从而表达出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国家主体地位的坚定不移,反映出他对中国社会大部分民众诉求的某种感知。

(三)话语模式——平民化风格,实现交流意图。

笔者认为,话语模式是习近平此次讲话在叙事学上的最大亮点,展示出一种新风格——平民化风格,实现了较好的交流意图。此次讲话话语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词语、句式的选择。首先是在词语方面,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通俗化、日常生活化用语的使用,诸如“大家好!让大家久等了”“同事”“孩子们”“打铁还需自身硬”等等。与官方辞令和概括性词汇不同,这些词语的使用或是拉近距离,或是体现身份平等,或是令人耳目一新。二是人称代词的使用。人称代词的使用也是奥巴马演讲中的一大特点,这种人称代词以及它们的变体“具有创造社会和政治空间的特殊功能,说话人、听话人和其他人将分别在这个空间中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6]。习近平在讲话中使用的人称代词除了向记者表示感谢时使用的第二人称“你们”外,其他全部是第一人称的“我”和“我们”。在这种讲话者和听话者的权利关系不均衡的讲话环境下,这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一下就缩小了讲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传递了一定的意识形态,也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

其次是在句式和句法结构方面,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通篇为陈述句,有利于直接表明态度和立场。二是根据“三大责任”形成的三大排比段,强调了语势,使讲话充满力量。三是长短句的搭配,三大短句表明三大责任,而紧接着用一系列长句对其进行细化阐释。长短句搭配,既可用短句准确表达政治态度与立场,又可用长句对相关复杂概念进行解释与说明。

2.话语基调。“话语基调,又称为角色结构。指谁参与了交际,参与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角色关系,包括长期的与暂时的,以及他们在话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涉及的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7]在国家领导人演讲中,讲话者和听话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暂时的交流角色关系。

在话语基调上,习近平在此次讲话中使用的是交流式基调。无论是在词语的选择,还是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都呈现出交流式的特点。打破政治人物演讲时传达式的语气、统一的节奏,采用一种类似聊天式的话语基调。

3.逻辑结构。最明显的一点是前后呼应。讲话伊始对媒体朋友表示感谢,讲话最后再次表示感谢。其次是内部顺承关系。整个讲话以“责任”为主线,从“对民族的责任”到“对人民的责任”再到“对党的责任”,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具体化,层次分明。这种内部顺承关系,使党和国家责任意识的传达一点点得到强化。

(四)演讲对象的设定——媒体及全体人民,直

达叙述接受者。

在叙事学上,叙事是一个过程,是由叙述者将进行选择后的事件传递给叙事接受者的一个动态过程。叙事接受者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叙事效果的实现。政治传播中,国家领导人对演讲对象的设定直接决定了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影响最终传播效果。

习近平的此次讲话在演讲对象的设定上有着较大突破与创新。表面而言,此次讲话面向的是媒体记者,因此其在开头的道歉及感谢与结束时的再次感谢前后呼应,突出此次演讲对象的角色地位。媒体是政治传播的一大载体与工具,因此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深层而言,此次演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无论是谈到对民族的责任,还是对人民、对党的责任,习近平始终是以面向全体人民的立场来阐述这些问题的,所言问题如教育、腐败等都是与全体人民紧密相关的。习近平在整个讲话中,明确演讲对象,所言之辞无不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其感受、表达其意见与要求,使得其话语间传达的政治意图能直达叙述接受者,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习近平在新任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折射出中国政治传播新动向

习近平的此次讲话对叙事学技巧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其讲话整体呈现新风格、新气象,达到了较好的政治传播效果。笔者认为习近平此次讲话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政治传播的一些新动向。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观念:主动意识加强。

当下政治传播中媒体已经成为“政治的战场”,尤其是在西方,许多媒体充当了“战略媒体”的身份,高度介入政治领域,这对中国的政治传播是一种警醒和挑战。习近平此次的讲话也折射出一种新气象,即中国的政治传播观念中主动意识明显加强。

最明显的表现即为其讲话中逻辑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开头向媒体致歉和感谢,结尾处再次感谢,表明党和国家对媒体的态度和立场。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媒体担当重要的中介角色,政府形象、国家领导人形象通过媒体传达给公众。因此,在政治电视化的时代,政府主动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将是发展三位一体政治传播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此外,是叙事视角与聚焦的主动选择。习近平的讲话中以百姓视角观察中国发展问题,并且敢于直接聚焦教育、腐败、医疗等复杂问题,主动传递责任意识。在面对严峻挑战和复杂问题时,党和国家的避讳与躲闪往往成为影响国家稳定与安全的重要隐患,许多西方国家的动乱就是深刻教训。由此可见,“习近平时代”的主动意识将拉开中国政治传播新气象的序幕。

(二)传播方式:国家领导人形象政治更加注重话语沟通。

国家领导人形象政治在政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政治传播的信赖和认可。学者刘小燕认为政府形象的塑造有三种方法:自塑、他塑、合塑。[8]笔者认为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政治传播亦即形象塑造同样可通过这三种方法实现。其中,自塑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方式。

习近平在政治形象的自我塑造上形成了一种亲民风,其中话语沟通起了重要的作用。其讲话中的叙事视角、叙事聚焦、语言风格、演讲对象的设定等,都彰显出国家领导人形象政治更加注重话语沟通。不可否认,语言符号仍是中西方最主要且使用最多的政治传播内容。注重话语沟通,需要变居高临下的宣传说教为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在注重话语沟通的基础上,我国国家领导人形象政治开始力图形成讲话风格。习近平在新任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塑造出他“短”“实”“新”的平民化、直接、大方的语言风格。其在随后一系列活动中的讲话也秉承了这一语言风格。

(三)传播技巧:官方维度向百姓视角的转变。

打破官方维度,转向百姓视角,这是习近平此次讲话的一大亮点,也是我国政治传播中在传播技巧层面上的又一新动向。

长期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讲话时往往是在一个官方维度提出全党全国的宏伟目标。

习近平此次讲话打破了这种官方维度,转向百姓视角,以百姓视角去观察和讲述中国发展问题,无论是民族,还是人民与党。尤其是谈到人民的种种期盼时,似乎是一种真情流露与表白,直击普通百姓的心。另外,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观察和讲述,意味着将采取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叙事技巧。习近平讲话也实现了由政治话语向群众语言转变,使用诸如“打铁还需自身硬”“孩子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用语。以此为起点,李克强在后来的多次讲话中也强调官员不能讲空话、讲套话。

(四)传播效果:更加突出指向性和目的性。

国家领导人讲话逐渐凸显指向性和目的性。这种指向性和目的性的凸显有利于直接传播政治信息、政治理念、政治形象,从而更有效地达到三位一体的政治传播效果。

习近平此次讲话中明确设定其演讲对象,表面为在场听众,实则为全体国民。因而,内容处处皆是与全体国民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使用的人称代词也多为“我们”。如前所述,习近平讲话中使用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叙事聚焦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层层剖析、分解,把握接受者的心理,直击目标听众的内心,让其能真实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其的重视,以此来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和自信心。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将习近平的此次讲话置于叙事学的视野中分析其特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政治传播的新视角pc6WC3qxlHJ9vRIBWeeY4bKCtt6uQueDfra9KOWJVHM=。通过分析和总结,发掘出新时期我国政治传播的一些新动向,同时提炼出运用叙事学更有效地进行政治传播的新方法、新技巧。在政治传播中,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形象政治,利用不同学科视角探寻发展策略将是政治传播的一个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8.

[2]米克·巴尔.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113-114,172.

[3]博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

[4]习近平在新一届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人民网.http://js.people.com.cn/html/2012/11/15/184645.html,2012-12-01.

[5]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95.

[6]Chilton P, Schaffner C. Discourse and Politics[C]// Van Dijk.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r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207.

[7]Halliday, M.A.K.& R.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antic Perspective [M].Victoria: Deak in University Press,1978:145.

[8]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4.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