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报道领导人调研活动探析
2013-12-29肖建中
编者按:
一年前,有些人觉得微博不太入流;半年前,意识到另一个舆论场不应该失声;而今天,中央领导的活动进入了微博。
中央领导到哪里调研了、讲了哪些话,甚至乘坐的交通工具、吃饭的餐单,都第一时间在微博中“直播”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它成了最近一段时间网民和媒体热议的事情。
微博这种报道形态,将给媒体带来什么影响?
2012年12月27日至30日,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到河北、江西、湖北等地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新华社和央视等中央媒体对考察行程进行了接近于“直播”的微博报道。2012年12月29日,新华社还发布了名为“胡锦涛为讲解的村支书打伞”的微博。新华社和央视等中央媒体,首次使用微博报道中央领导人调研活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规律的探索。这种探索,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实践路径。本文试从传播学和新闻理论角度,对这一现象及其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带来的启示进行初步探析。
@媒体微博试水“直播”中央领导调研
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讲了哪些话,甚至连乘坐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天气状况、吃饭的餐单都第一时间在微博中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直播”。
这些微博的“主角”,不是“新新人类”,也不是“微博控”,而是中央领导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成了网民和媒体热议的“头等大事”。
媒体人士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官方媒体通过微博形式,对领导人行程进行如此密集的报道,尚属首次。新颖的报道形式、快捷的传播方式和生动翔实的报道内容,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此次“微博直播”,是以新华社“新华视点”官方微博所发布的一条信息为开端的。2012年12月28日20时21分,@新华视点报道:李克强副总理下午5点钟结束江西九江调研飞往湖北恩施,因山区天气突变,飞机转降到近3百公里外的当阳,李克强一下飞机未吃晚饭就改乘汽车换乘火车连夜冒雨赶往恩施自治州,现正在途中。(记者陈二厚)
随后,@新华视点、@新华社中国网事等新华社主要栏目的官方微博,连续用十几条微博,“直播”了李克强在湖北省调研的全过程。2012年12月30日,中央电视台官方微博@央视新闻也加入其中,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的行程进行了“直播”,在微博中还增加了视频元素。
这些微博的内容不仅涉及调研、座谈,还披露了因天气原因修改行程、出行规模、与村民拉家常,甚至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晚餐的餐单等诸多细节,图文、视频并茂。
事实上,财经类媒体《财经》杂志的官方微博@财经网抢在“新华视点”之前,就发布了李克强到基层调研的消息。
2012年12月27日晚10点37分,财经网官方微博发出一条“微预告”:本微博马上有重要内容发布,请在刷屏中等待——这一消息发布之初被部分网友认为是“骗粉”行为。
大概10分钟后,财经网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李克强九江调研:今天下午5点半,李克强一行乘两辆中巴,在细雨中来到江西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宿舍楼,看望住在这里的农民工和家属。”
财经网官方微博随后解释,《财经》杂志首次直击李克强调研现场和内容,进行微博滚动报道。此后,财经网官方微博先后发布了十几条有关李克强调研的微博报道。
此次“微博直播”也成为一场以中央媒体为主,专业类媒体参与的“微合唱”。后经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中央领导的亲民作风也在网络上引发一片赞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模式创新带来报道新风
综观此次中央领导出行的“微博直播”,因为在传播模式上的大胆创新,处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根据以往的惯例,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基层调研,新华社一般会在调研结束后发布通稿,鲜有通过微博或其他官方信息渠道报道常委调研的先例。而此次“微博直播”,首先是对新闻“及时性”原则的一次成功实践和突破。
从传统新闻学意义上说,及时性(freshness)是对新闻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速率的度量。而对于电子媒体来说,“及时”通常意味着在刚才、当天、不久以前。众所周知的事情或是早已发生的事情,显然是不能够在引起受众的注意力方面与那种活泼新鲜的新闻相抗衡的。[1]此次“微博直播”,处处体现第一时间与网民“分享”中央领导行程的新气象。
2012年12月30日,@央视新闻报道:“习近平正赴河北阜平骆驼湾村考察。这里道路狭窄崎岖,属全国连片特困区,人均年收入900多元……”2012年12月28日晚,@新华视点的“直播微博”中透露:“李克强一下飞机未吃晚饭就改乘汽车换乘火车连夜冒雨赶往恩施自治州,现正在途中。”“正赴”、“正在途中”将中央领导与普通网友的时间瞬间“同步”,让网络受众有了第一时间了解中央领导行程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并引发受众的阅读期待。通过此次调研传达出的各种信息,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受众比以往更加强烈的关注。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要“看到真贫”,李克强同志要听群众的“恼火事”等,其中所传达出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网上、线下引起强烈反响。
其次,以往新华社在调研结束后发布的通稿,更多的是概括性的报道,对于领导人调研行程中的细节鲜有披露。而此次“微博直播”中大量透露的调研细节,既传播了中央领导感受基层百姓“体温”的亲民新风,也让受众有了一种感知领导人“体温”的亲切感。
2012年12月30日,@新华视点的一条微博说:“29日总书记一行晚餐餐单4个热菜: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个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特别交代不上酒水。宾馆餐厅经理贾春红说,都是家常菜,比以往一些接待简单多了。”随后@新华视点又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加上了记者补白:“这份菜单的饭菜是一桌十位客人共用的。”
2012年12月30日,@新华社中国网事的一条微博说:“前晚(28日)11点才抵达恩施的李克强,昨天一早简单吃过早餐后,冒着细雨前往大山深处看望居住在那里的村民,了解民情。途中,李克强一行两辆中巴车多次在路口停车让群众车辆通行。”
四菜一汤、大桌吃饭的简单饮食,为群众车辆让行的出行作风,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相关图片清晰呈现。中央领导同志与普通民众的互动,通过具体细节增强了现场感,不仅让广大受众了解到当地群众的生活处境、所思所盼,而且了解到领导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通过这些细节,受众可以见微知著,预知一次普通调研可能给国家大政方针产生什么影响。新媒体报道,增强了领导人调研的透明度,这也是保障人民知情权的具体体现。
此外,微博直播不仅关注领导行程本身,还发挥微博的即时优势,第一时间回访参加调研的群众,通过他们的描述、感受,立体呈现中央领导在调研中的亲民、爱民形象。
2012年12月30日,@新华视点报道:“【总书记对咱百姓挺热乎】总书记到阜平慰问后,记者进行回访。村民唐宗秀家的一张土炕占半间屋子,余下半间两个柜橱、一张桌子。她说,总书记知道俺们困难,来访察生活好不好,不叫咱受罪。到我家没嫌干净不干净就坐下来和我拉家常,觉得可亲切。村民冯海花说,总书记对咱百姓挺热乎。”
@ “微直播”带给传统媒体的启示
此次对中央领导人调研的“微博直播”,可谓新华社和央视等官方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报道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中呈现出的一些新趋势,值得传统媒体思考、借鉴。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普及率突破40%。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民意的表达。网络本身也会因为传递真情、还原真实、探寻真相,而展示力量、凝聚力量。
而在众多互联网应用中,微博无疑是增长最为迅猛的一种。2012年7月,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微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微博用户量暴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从2010年底到2012年6月,微博的使用率增长近300%。到2011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2]而且微博网站数量有上升趋势,传播功能也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微博。新媒体的表达渠道在拓展,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的移动化传播将成为一种社会政治常态。
按照加拿大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从而创造出适于这一媒介的独特话语符号。[3]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无论是对传播媒介形式,还是对传播的信息本身,都是一次变革。而此次“微博直播”的实践,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主要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可以充分融合互补。据了解,新华社参与“微博直播”的记者陈二厚、黄敬文等人,均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的记者。作为传统媒体,在以往对中央领导的报道中,新华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新媒体报道中,这些优势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而在报道的侧重点上,新华社的微博渠道和传统通稿渠道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彼此互补。以2012年12月29日新华社的相关报道为例,通稿体系中只报道了李克强28日在江西省九江市主持召开长江沿线部分省份及城市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的消息。而@新华视点官方微博报道的调研细节,在这篇稿件中大多未涉及。
二是新媒体刷新了领导活动的报道理念,是对转作风、改文风的一次考验。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中宣部发出指导性意见,要求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改进文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新媒体刊发每一条消息、每一张照片,都会立即与网民见面,如果作风、文风沿用老套路,立刻会引来“拍砖”。要顺应新时代新闻传播的特性,没有好作风、好文风,就会失去读者,失去民众的信任。
无论是采取接近“直播”的即时滚动报道形式,还是对调研细节的生动呈现,都是适应微博传播规律、转作风、改文风的体现。传统媒体的通稿,多是对领导调研活动的概括、总结和回顾,侧重于活动;新媒体的“微博直播”则是对领导同志工作作风、行程细节的记录,侧重于人。“新媒体报道领导人调研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在于从简短的文字、生动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亲民、自信、坚定的一面,对明天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4]
所以对于此次“微直播”,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在个人微博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需恒,坚持法为尊、民为先、实为要;二贵新,善待社交媒体,直面网友实时转播,亲民的前提是不扰民;三要变,先网后报,先碎片采访后深度报道,先新闻后宣传;四戒空,为政求实效,办报说人话,高喊口号不如互动沟通;五唯真,真情动人,真相服人,真格慑人。
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人民日报也高度关注此次“微直播”,不仅在2012年12月30日上午转发了@新华视点和@央视新闻两条“直播”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山区考察的微博,而且当晚@人民日报还在评论栏目“你好,明天”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领导人基层调研,微博上现场直播。这让人感受到执政新风,也赞叹传播变迁。当感谢微博,它让‘房叔’曝光、‘表哥’倒下,让权力保持敏感和痛感;当善待微博,它不仅是反腐利器,而且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微博绝非洪水猛兽,而是建设性力量,避之如虎只会自闭视听,善待善用才能耳聪目明。”
三是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应积极参与微博等新媒体的体系构建,促进媒体品牌的推广和影响力的延伸。传统报纸可通过微博提供内容链接,发布新闻摘要,利用“微传播力”来促进发行量和扩散自己的影响力,让微博成为传统报纸传播的一条新路径。[5]
在中央媒体作出成功尝试后,以“微博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体报道方式,在更大范围内被推而广之就成为可能。这为地方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河南日报为例,早在八年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朱夏炎,就提出了“死的是纸,活的是报”这一前瞻性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如今已形成涵盖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的现代传播体系,为实现报网融合创造了基础条件。
如今,河南日报新媒体部已经组建,河南日报官方微博正在紧张筹备,并将于近期上线。朱夏炎社长和总编辑赵铁军已将河南日报官方微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办成省级一流的机构微博。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体采编人员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适应新媒体需要的媒介素养。当有一天,需要用微博报道省领导甚至中央领导活动;当重大新闻发生,需要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进行报道、核实、评论;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到来,每一位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转型成为一名合格的“全媒体人”。
参考文献:
[1]杜骏飞.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EB/OL].搜狐传媒,2012-04-26.
[2]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陈欢.审视微博:一种技术的话语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2(1).
[4]黄冠.新媒体报道领导人调研聚合正能量[N].新华时评,2012-12-31.
[5]李林容.微博时代传统报纸的生存对策[J].中国报业,2010(11).
(作者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