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的新闻学创新

2013-12-29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13年1期

【摘要】十八大提出扩大协商民主的执政要求,为新闻改革和新闻学创新展现了新的思路,为新闻学研究消除二元对立思维、大造声势和思想僵化的陋习提供了动力。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新闻改革和新闻学创新都应以反映民声、推动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协商为基点,使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新闻实践的要求。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协商民主;新闻改革;新闻学创新

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①。领导和群众互相吸纳对方的合理意见,双方做些妥协,以求对重要社会问题形成共识,符合公民社会的政治运行规律。这种全新的政治观[1],对开拓新闻改革与新闻学创新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新闻改革及新闻学创新要摒弃二元对立思维的旧框子

新政治观是执政党依靠人民、广纳群言、集中民智的政治观,必然运用协商民主的手段实施政务;与此相对应的革命政治观则重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慷慨激昂,其口号式、标签化的做法易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记”[2]。这种宣传方式崇尚大造声势,吸引和发动群众,在党执政时期继续运用,新闻媒体就会脱离实际,不断产生“假大空”的报道倾向。胡锦涛同志确立的新闻宣传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的新闻理念,常被空话连篇的宣传高调所销蚀,新闻改革和新闻学创新多年来一波三折。

革命政治观长期主宰新闻学领域,基本研究方法可归结为二元对立思维的框框——不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就是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不是党性原则就是反党性原则,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不是无产阶级新闻自由就是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没有真实客观只有媒体与记者的立场,不力求反映社会真相和人民的诉求、只注重片面的宣传导向,如此等等。新闻学研究习惯于围绕某些政治概念转,追求“制造声势”的效果,忽视对新闻内在规律的探讨。

多年来,新闻界在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某些空洞说教和毫无意义的会议报道也连绵不绝,尽管改革了多年,仍没有根本好转。对一些社会难题,媒体上“一定要……”的套话说得多,“如何做”的实话说得少,新闻报道同现实生活渐渐拉开距离。胡锦涛同志向媒体提出“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3]。把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拿出来讨论,多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提出解决生活难题的措施,是新闻改革的突破点,也是新闻学创新的着眼点。习近平曾引用江泽民的话强调:“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功夫。”[4]新闻报道和新闻学研究摒弃大造声势的陋习,冲破二元对立思维的旧框子,应在反映实际、遵循规律上下功夫。

习近平同志最近还指出:“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5]媒体不是官员专有的话筒,而是社会三大话语系统——官员话语、精英话语和平民话语交流与协商的平台。倘若政府官员只顾在党报上自说自话,平民话语在网络上执意放言,精英们则利用高端媒体夸夸其谈,社会意识不仅不能融合,连切实交流的机会都被割断。社会各阶层话语在媒体上广泛协商,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解决各种改革难题的起点。在当下,新闻报道重视对社会话语的协调,反映各方面的利益和人民的心声,推动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不能不成为新闻改革及新闻学创新的基点。

二、新闻改革及新闻学创新要符合规律、符合现实需要

革命政治观通常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为分水岭,以姓资姓社为标杆,观察、判断和解释新闻现象,把人们希冀的、有生机的东西都打上社会主义标签,把过去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媒体进程误认为资本主义。在新闻学探索中,多年来要求学者研究社会主义新闻学,又将其简化为党性新闻学,把研究的首要课题确定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但实际是用过时的理论剪裁今天丰富的新闻实践,把自上而下的灌输宣传作为探索的重点,使研究的立足点扎在陈旧的土壤里。

为了论证两种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的区别,目前出版的许多教科书,都强调我国的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反映,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政治工具,偏重于其喉舌功能的研究,轻视其“耳目”的作用。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变为“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国有制的比重已小于民营所有制(包括股份制)。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在最近几年还深入到文化领域,大量出版社和报刊已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如果仍然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不是对翻天覆地的变革视而不见,就是“桃花源人不知有汉”。这种脱离现实经济基础的新闻学结论,不仅背离了现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而且也不符合新闻媒介运作的经济规律,已经坠入黑格尔“拔起头发离开地球”的倒置状态。

新闻媒体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信息工具,也是执政党同群众加强思想沟通的桥梁,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法则和规律需要总结。但多年来许多新闻学论著却高谈如何搞好各类自上而下的宣传问题,忽视对满足人民知情权和社会沟通的研究。十八大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问题,无疑是新闻媒体传播的主要任务,需要总结正确的规律指导新闻媒体的运作。但新闻学很少把政务公开作为民众知情权的前提来研究,也很少把媒体忠实地反映群众诉求作为协商民主的根本途径来探索,难以满足现实新闻实践的需要。

在一个公平、和谐的法治社会,新闻事业要服务于社会的公共利益,让人民的一切诉求得以交流和对话。媒体一旦重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宣传,新闻学偏重于媒体的喉舌“下达”而忽视民意“上传”的探索,对新闻媒体的实践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对现实生活的新发现、新见解和各种利益要求能够迅速地在媒体上发表,有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新闻学研究一旦脱离这个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就只能是过时的新闻学和无用的新闻学。

三、新闻改革及新闻学创新要抛弃思想僵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扩大和健全协商民主是党的重要执政方式,落实这一民主形式关键是全面倾听人民的声音,让人民讲话,扩大新闻报道的自由度。但现有的新闻学仍然用阶级分析方法认识新闻自由问题,对中西媒体不加区别地提出“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阶级的自由,在阶级社会里,包括自由、民主在内的政治权利都有阶级性。”把这种观点用于今天的中国新闻实践,无疑是一种思想僵化,严重阻碍了协商民主的发展,也压抑了新闻自由观的创新。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还存在工农劳动大众、中等收入群体、个体商贩和民营企业家四个阶级(或称阶层),但他们在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四个阶层具有平等、和谐、友爱的关系。人民之间,特别是某些地方政府同群众之间有时发生摩擦,是由于一些政策错位、某些问题处理不当而又不能听取群众合理的诉求造成的。如果以平等法治的原则,保证每个阶层在媒体上都有说话的权利,尊重他们的要求和建议,就不会发生摩擦事件,即使发生了,也很容易解决。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3]协商解决某些利益冲突,让各阶层群众在媒体上畅所欲言,实现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新闻出版自由权,各种利益冲突就容易在民主协商中化解。如果认为新闻自由有阶级性,那么在我国现阶段究竟给哪个阶级(阶层)自由,不给哪个阶级(阶层)自由,不管做出何种结论,都是违背宪法的。

还必须指出,在任何民主国家,新闻自由权的分配是不均等的。国家的新闻发言人要比其他官员有更多的新闻自由,事件的知情者在媒体上发表意见的自由要多于不知情的人,善于言谈和文字表达的人的新闻自由多于没有文化和不善于陈述自己意见的人。根据人的能力和职业的不同,有的人从事新闻活动的机会要多于另一些人,这不是阶级或等级的差别,而是能力或社会角色不同形成的特殊性。这些差异也会产生某些不公平,但在现阶段却很难消除,只能随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逐渐克服。

用陈旧的阶级理论分析今天中国的媒介规则,把特殊社会条件下的结论到处乱套,思想僵化阻碍了新闻改革和新闻学创新,许多新闻观点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十八大提出的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精神,为扩大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提出了新的理论根据,也为新闻改革和新闻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公方彬.新政治观:创新与突破口[J].人民论坛,2012(10).

[2]许耀桐.政治观革新的六个方面[J].人民论坛,2012(10).

[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4]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

[5]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N].人民日报,2012-12-05.

注 释:

本文引用的十八大报告,均见报告第五、第六部分。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