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需要理论代言人
2013-12-29荣剑
吴敬琏老师是我们都非常敬仰的一位学者,我是一九八三年到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从那时起就开始读他的文章、看他的书,我想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这么一个深刻的记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了,吴老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思想产品的提供者。看他的书我想从四个方面谈我的感想。
第一,理念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实际上是理念的博弈、争执,最后以哪一个理念占据支配地位,改革按照这个理念所规定的方向去发展。在这个时候需要有人出来说话。二零一二年以来,我对中国思想界有一些观察,也写了一些文章,我注意到中国知识界对改革产生的影响。葛兰西曾划分了两种知识分子,一个是传统知识分子,一个是有机知识分子,我把有机知识分子概括为专业知识分子。专业知识分子是按照专业的知识出来讲话,他们的讲话更有效。中国的知识界现在已经形成四个群体,第一个就是经济学人,经济学人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讲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光是对中央的政策制定,改革路线的确定有影响,对社会民众也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第二个就是法律人,这几年也做了很多工作,讲了不少话,对推动建构中国的法治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第三部分是新闻人、媒体人。第四部分包括历史学家所承担的工作。每一个历史真相的揭示,都是一个意识形态神话的破产。社会对思想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
改革需要代言人,需要意见领袖。包括前一段工商阶层像柳传志出来讲话,对这个社会都是有非常好的影响,只有这样,持续不断的有来自各个方面的言说,最后会形成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正确的理念。
第二,现在大家普遍都焦虑,担心改革停滞。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了,到了现在的阶段,我们的转型任务没有完成,只是刚刚起步。因此,社会对改革有一个迫切的要求,就是希望执政党能够继续执行小平“南巡”以来所确定的路线,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思想领域方面的改革。对这个改革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大的诉求,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突破,那么我想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从二零一一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来看,大家谈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关于改革和革命的选择问题。有人认为二零一二年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第一是中国问题,第二是革命,第三是社会转型。我想关于中国问题也好,革命也好,社会转型也好,实际上都是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改革,很可能就有其他方式来取代改革,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的讲改革,确定一个正确的改革路线。
第三,改革需要有不同的方法,就是改革路径的选择问题。目前左、中、右对中国需要改革基本上没有分歧,但是对于怎么改分歧非常大。吴老师在这本书里对中国模式也有很多批评,我完全赞成他对中国模式的这些批评。现在看来,对改革路径的选择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案,“十八大”提出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但是走什么样的路呢?人们正拭目以待。正确的路,应该是按照吴老师讲的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来完成社会转型。
第四,中国发展目标的问题。我不同意说法治和宪政是一个概念,法治和宪政是两个概念。中国离现代宪政国家还远,中国的目标,按照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肯定是一个宪政、民主的国家,这是毫无疑问的。对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讲了三十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那篇文章里面没有明确提出宪政的问题,但是他提出了法制的问题,民主的问题,认为只有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方式才能解决我们国家领导制度的问题。在他的讲话以后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因此,我的看法就是,宪政、民主肯定是我们中国转型的一个方向,是毫无疑问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来完成制度转型,肯定会有一些具体的方式和特点。但是这些具体的特点和方式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不能违背世界文明的普遍价值。因此,我们现在提出宪政民主这个大的框架,通过学者不断的诠释、言说,会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人心,我相信会成为执政党的一个既定理念,按照这个理念来设计我们的改革政策,设计改革的路径,向着一个正确目标发展,这是我们大家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