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朗读给语文课堂平添秋色
2013-12-29成玲
语文课堂强调朗读是必然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愿意朗读,要么在齐读的时候读得松松散散,高低起伏,要么是自由朗读的时候有些学生就是“金口难开”,所以,真正收到的效果却很小。情况往往是教师再怎么鼓励学生大胆站起来朗读课文,但是响应者很少。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尴尬场面呢?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想到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角色朗读!
一、语文新课标对朗读的具体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所以学生用情的读,不但能走近文本,还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字之美。
二、分角色朗读的具体内涵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分角色,所以还要选择那些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来分角色。
鲁迅的《祝福》中有“我”和祥林嫂的一段对话。学生经过比较,一致选择了一位声音比较厚重的男生朗读,开始朗读的时候,“祥林嫂”没有完全进入角色,这时候一位学生主动站起来给这位同学做指导,“要知道,祥林嫂此时跟我对话的时候,心里是矛盾的,而且是怯生生的”,又试读了一遍,终于完全融入角色了,将祥林嫂的心理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三、分角色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在使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时,对于每一篇这样的文章,在进行分角色朗读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吃透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同学之间可以就人物角色进行探讨揣摩。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更是将分角色朗读充分利用起来了,学生也很踊跃积极,每一个小组都进行了角色训练,揣摩人物心理,拿捏人物的语言,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的时候,简直将人物演绎活了。特别是对贾宝玉、王熙凤的语言更是结合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进行演绎,角色演绎得非常到位。而我清楚地知道,孩子们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与他们的兴趣分不开的,正是因为让他们走进书本参与到角色中去,他们的潜质都表现出来了,让我觉得非常欣慰。
四、分角色朗读应如何运用才会效果好
“三分文章七分读”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启发学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这样的读才有价值。”以此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我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过程中用得最多的还是分角色朗读。
应该将分角色朗读放在充分阅读课文之后进行,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描写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中体会角色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个性。对于角色的理解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因为每位同学在理解角色的时候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是一篇文章的命脉,作者的情感倾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在文章的每一细微之处,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揣摩人物的心理,进入情境,产生与人物相似的情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理解人物,也才能把握文章,而分角色朗读课文,它的本质仍是阅读,是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的一种提高、体验的过程。在语言的准确、生动、感情方面,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更高的要求。所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阅读是促进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进步的一个值得一试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