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音而动游走维也纳

2013-12-29郭静超

海外文摘 2013年3期

维也纳初印象

来到维也纳,乘坐着地铁穿梭于城市的南北东西,我深深体会到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交通之便利。尽管是德语国家,但是对于不懂德语的人来说却毫不困难,清晰的指示牌、清楚的路线图,以及方便快捷的购票体验让我第一次感到坐地铁也是一种享受。当然,也需要自律,因为在维也纳乘坐地铁,购票、检票都是靠自觉的。出入地铁相当自由,没人检票,只有入口处毫不起眼的小机器可以检票。而且不同的票使用期限不同,只要第一次打卡,就无需再打,直到票过期,再自行购票。整个过程无人监督,全凭自觉。当人人都能自我约束的时候,社会的文明状态不言而喻。

在维也纳乘坐地铁让人心情愉快,无论轻装搭乘,还是大包小裹,都不会有累的感觉,无论上下,都有自动直梯或扶梯。只要你想找个地方坐坐,不管是车厢里,还是站台上,总有空位等着你,让人们在感到疲劳前就能得到休息。这样的体验,在其他国家,甚至是其他发达国家,都比较少见。就是借助这样一种令人心情舒畅的交通工具,我来到了维也纳著名的老城区。

老城区是游览胜地,有维也纳标志之一的哥特式教堂——斯蒂芬大教堂,也坐落着霍夫堡皇宫,更有历史悠久的克恩滕大街。这条购物街非常繁华,商店林立,商品种类繁多,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到此消费:购买施华洛世奇水晶、中高档服装,手工艺品等等。突然,一阵喧闹的阿拉伯语传来,在一个人流攒动的十字路口,一群人围在一起高声大喊着口号。他们宣扬着自己的诉求,或齐声高喊,或大声歌唱,还举着叙利亚的国旗挥舞,着实吸引着不少人围观。参与的大多是阿拉伯男子,围观的人里也多是阿拉伯青年,也有欧洲人远远观望着。更远处,几个警察若无其事地闲聊,只不过时不时地朝那边扫几眼。

另一个小广场上,又有神奇的一幕发生:一个全身裹着棉布的阿拉伯男子变起了魔术,或者说是展现出某种超能力,竟然盘腿悬空而坐,离地约1尺,一动不动,只有手里握着的拐杖与地面接触。这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目光,估计是让他们联想起了《一千零一夜》里的神奇故事。在得到男子的同意后,小孩子纷纷与之合影,大人们自然也不忘在拍照后投以金钱的回报。

在这条欧洲的繁华大街上,欧美人的身影往往被外来的人种抢去风头。随处可见的黑纱女子异常吸引眼球,她们牵着丈夫的手,悠闲地走在大街上,似乎很享受这种欧式的度假和购物体验。各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在街头时时共现并非随处可见,这也充分证明了维也纳的魅力——给任何人以包容和自由。然而,街头的节目还远不止这些,各种卖艺表演吸引着人们的注意,高品质的乐队弹奏,高难度的街舞表演,让你在逛街时完全把购物当成了配角。

音乐无所不在

在美丽多瑙河的滋养下,维也纳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更见证了欧洲显赫一时的贵族——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兴衰。在这里,我们可以观赏到这个王朝大气而美丽的夏宫——美泉宫,还可以鉴赏美泉宫里色彩绚丽又颇具争议的象征主义绘画——《吻》。当然,也不能错过茜茜公主博物馆,去了解儿时就熟知的美丽公主的传奇故事,但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早已浸入维也纳城市心跳的此起彼伏的浪漫乐音。

来维也纳旅游,走进剧院听场音乐会是一项值得推荐的行程。著名的金色大厅向全世界散播着瑰丽的音符。然而,我去维也纳期间,金色大厅正在维修,只能参观,不能听音乐会。

不过,我的这个愿望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里得以实现,来自萨尔茨堡的莫扎特交响乐团带来了莫扎特的众多经典曲目,也许是照顾到众多游客的需求和口味,演出曲目绝大部分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经典之作,如《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安魂曲》《弦乐小夜曲》等。在高达5层看台的环绕下,柔和的灯光衬托着身着古代服饰的音乐家们,仿佛带领听众们进入了莫扎特生活的那个时代。旋律响起,每个音符就像快乐的仙子飞舞在巨大的音乐厅中,交织着或欢快、或紧张、或舒缓、或激昂的旋律,听众随着音乐的起伏,脸上露出愉悦与平和的神情,双手双脚也在不自觉地跟着轻轻打拍子,然后将这些美好的感受积蓄到每曲终了,以热烈的掌声爆发出来。

当按照惯例的最终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全场的气氛更是进入了最高潮,参与演奏的人不仅是音乐家,更包括每位听众,每个人的掌声都给老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经典曲目注入了愉快而振奋的音符,而指挥的诙谐表演更是令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最后,在指挥的引领下,全场每个人共同合作完成了这首曲子,为音乐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都说美妙的音乐能够抚慰人的心灵,给灵魂以滋养,你只要看看音乐会后每个人的表情,就会知道这句话的真实性。人们兴高采烈,谈笑风生,走出歌剧院大门,微笑着面对各自的人生。

在维也纳,音乐不仅萦绕在高雅的殿堂,更飘散在每个生活的角落,甚至是卫生间里。在一个十字路口的地下休闲区,一个公共卫生间就以音乐当起了招牌,被称为音乐卫生间,每次消费0.5欧元,在自动售票机购票,门口还有自动检票的机器。音乐从棚顶的音箱中播放出来,《蓝色多瑙河》《命运交响曲》都成为了这里的旋律。在干净的卫生间里听音乐,让消费者们倍感惬意,也可以伴着音乐在大大的镜子前补妆、洗漱。只是不知道小约翰·施特劳斯、贝多芬等音乐大师们会不会介意。

寻找音乐密码

据说维也纳的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习音乐上,从来不会强加什么,完全由孩子的兴趣而定。有的孩子在5、6岁就已经看得懂交响乐的乐谱,但却不一定会弹奏某种乐器,因为维也纳人认为音乐的真正意义在于陶冶情操,并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的确,喜欢音乐,并不一定就要让孩子成为音乐家;喜欢《蓝色多瑙河》,也不一定非要在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金像边疯狂拍照……当我们懂得去体会作曲家的心境,通过音乐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灵魂的碰撞时,就能有所悟,进而获得美好的感受,甚至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当然,如果你能将内心的美好传递给他人,让别人也从中获益,我想,你就已经找到了理解音乐的密码。拥有这个密码,不管是中国的丝竹之乐,还是西方的古典乐,都会成为追随你一生的灵魂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