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边境的治蝗大战
2013-12-29周晓沛
使馆不但是国与国之间处理双边事务的平台与渠道,在应对一些国际非传统事务方面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灭杀蝗虫……
那是2004年夏天,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始遭受空前的大面积蝗灾。大批亚洲飞蝗和意大利蝗成群结队地横跨中哈两国边境,从哈方一侧向我阿勒泰吉木乃等地迁移扩散。这些“不速之客”,光天化日之下“偷越”国境,每次入境密度为每平方米100-3000头不等,沿边境线长约200公里,纵深达50公里。当时飞蝗已进入成虫期,每天越境危害面积多达一万余亩地。从2003年的情况看,亚洲飞蝗成虫不仅入境肆虐,而且就地产卵,届时防治的难度更大。这无疑将对我国的草原和农牧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国务院主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批示: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把此次蝗灾控制在最低程度。农业部要进一步协助和支持地方组织好入境蝗虫的防治工作。请外交部通过外交途径与哈萨克斯坦方面交涉,协同防治,以减轻我方压力。
自此,外交史上的第一次灭蝗大战拉开了序幕。作为具体的执行者之一,我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虽然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可恶的蝗虫给农作物带来的灾害有着深刻的感性认识,但作为“紧急外交事件”来处理,这还真是第一次。
当日,李肇星部长要求欧亚司和我驻哈萨克斯坦使馆同时向哈方提出紧急交涉。接到这一任务后,我马上给哈外交部主管司长打电话。当时他不在办公室,我便拨通了他的手机。我简要通报了有关蝗灾的情况,指出,根据2002年双方签署的关于在防治农业病虫害方面加强合作的协议,希望哈方同意在两国边境地区开展联合防治蝗虫行动,并允许中方防治飞机、机械跨境作业。对方表示,中方所提建议,对哈方应无困难。为便于内部协调,希望使馆正式照会哈方。我说,鉴于情况紧迫,请先办起来,使馆会尽快发去照会。
这位司长在驻日本使馆任过参赞,不懂中文,但办事热心,重视对华关系。平时,我们之间保持着“热线”联系,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找他,总是有求必应。他回答说,可以,将立即报告部领导,并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
第二天,在一次外事活动中,我向哈主管副外长又谈了联合治蝗的事情。对方说,他已责成有关方面积极协助中方,共同对付这次天灾。他还笑着补充了一句,飞蝗也成了我们双方联手打击的“敌人”。我说,在外交生涯中也是初次碰到这种“非传统威胁”,这也表明我们两国的互信合作关系在不断深化。
这位副外长是“中国通”,曾主管过两国边界谈判事务,并在印度担任过五年大使。他作风务实,对使节“同行们”尤为尊重。在外交使团中,大家对他的口碑也都很好。
第三天,正在使馆食堂就餐时,我的手机铃突然响了。一看是国内外交部来的电话,我跑到了院子里接听。办公厅的秘书告,部领导要与我直接通话。李肇星部长的第一句话就是:“大使阁下,你们那里的灭蝗工作进展如何?”我说:“今天上午我们又催问了,哈方态度积极,正在会签报批。最近24小时内就会有正式答复,请部长放心!”李部长叮嘱说:“一有消息,以最快的速度报告国内。”
当日傍晚,哈外交部通知使馆,说哈方的复照已准备就绪,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使馆得一、二天后才能收到。当时我们使馆在阿拉木图,而哈外交部在新都阿斯塔纳,相距一千多公里。经联系,对方同意先通过传真把照会的副本发来。之后,我们连夜翻译、报回国内。
哈外交部除同意在哈中边境地区开展联合治蝗行动外,还转交了哈农业部致我农业部的信件,通报哈境内的蝗灾情况以及哈方采取的相应措施。其中提到,依据近几年来掌握的规律,与中国接壤的东哈萨克斯坦州和阿拉木图州蝗虫活动频繁,成批蝗虫幼虫的成活期一般在5月份,而6月上旬则为灭杀一、二期幼虫的最佳时期。据说,这些“情报”为我今后进一步摸准“外敌”动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两国通过外交途径达成协议后,我农业部很快派出了五名专家前往哈境内进行联合治蝗考察工作。
李部长对新疆地区治蝗的后续工作十分关心,不时询问有关结果情况,并嘱:此次蝗灾较重,关系到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驻外使馆对这类事件一定要高度重视,做好相关工作,维护好我国家和百姓的利益。驻哈使馆这次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做得好,要表扬;做得不好,要批评。
过了不久,我们使馆收到部里的表扬信,主要内容如下:
按照国内指示,使馆多次与哈萨克斯坦方面进行外交交涉,促其同意与我开展联合治蝗行动,为我取得此次治蝗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你馆工作及时,措施得力。希望再接再厉,继续密切关注此类关乎我国计民生的重大涉外问题,切实维护我国家根本利益。
2005年,李肇星外长访问哈萨克斯坦。在与使馆的同志见面时,他还专门谈到了2004年中哈边境地区双方协同扑灭蝗虫灾害的事,并强调指出:现在我们驻外使领馆的任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包括象灭蝗这样从未遇到过的突发性事件。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相关的对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