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社:从京都民宅掀起的出版革命
2013-12-29白石武志
从JR京都站出发,乘坐近铁京都线30分钟左右到达久津川车站,出站步行约5分钟,便到达了提出“回归原点”口号的三岛社京都办事处。
出版社的办事处设于一栋郊外的居民楼,以特立独行而引人注目的出版社果然不同凡响。但从外观来看这不过是座独门独户的二层居民楼。如果不是停车位放着一块招牌,初次来访的人估计会直接从门前走过去。穿过敞开的大门,右侧的日式房间里整整齐齐摆放着许多书籍。
被称作“书店”的房间只有八张榻榻米左右大小(一张榻榻米约1.65平方米)。笔者走进房间一看,100多本图书与手绘宣传册摆放在一起,确实是书店的模样。墙上的海报似乎也是工作人员自己制作的,充分表达了他们希望将书的魅力传达给读者的心意。
与普通书店一样,在营业日任何人都可以进出这间书店。出版社每个月在这里举办一次“公开编辑会”,除了京都、大阪和神户的来访者,有些书迷还会从首都圈等较远的地区特地赶来参加会议。
在三岛社书店转过一圈,购买了心仪的图书之后,笔者对三岛先生进行了采访。
对出版业的未来抱有危机感
在几家出版社工作过之后,31岁的三岛在2006年成立了三岛社。创业之初,他便对出版业界的未来抱有一种危机意识。
关于日本出版业不景气的议论已存在多时,三岛谈到,单看单本出版的书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新书的出版量为一年3万本左右,随着经济类书籍热潮的兴起,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至7万到8万。但是这15年来,日本整体的单行本销售额却在横向波动。各出版社为了弥补销售额的不足,往往会一味增加新书的出版数目。
“不断制作那样的图书,平均下来每本书的质量就下降了。”
身在出版业内的三岛总是抱着这样的危机感:“各出版社拼命维持自身的经营,因此偏离了‘让读者感到喜悦’这一最初的目的。至少我希望自己成立的出版社并非如此。”三岛社竭尽全力制作每一本图书,倡导“一册倾力”精神是三岛信念。
不通过经销商直接与书店签合同
三岛社的经营自始至终贯彻“一册倾力”的理念,专心制作由本公司企划的单册书籍。其推行“不让出版过的书籍绝版”的方针,与特定的物流公司签订合约,自主管理库存。因为担心无法将作者和编辑的热情传达给书商以及读者,他们没有经销商,而是直接与全国的各个书店进行往来。
在出版业内,这种经营方式被某些人视为异类,但三岛代表并没有批判代销制度的意图。毕竟他也承认,经销代销是将书籍送至全国读者手中的最佳销售体制。用三岛代表的话说,三岛社之所以采用不同于其他出版社的经营方式,“只不过是我尽可能追求自然工作方式的结果”。
不受业界惯例束缚的灵活性也体现在团队运营当中。
公司的工作主要分成编辑、经营、行政、活动企划4部分,但三岛代表说:“像我们公司这样的小出版社如果按工作内容划分职务,是无法开展业务的。”基于这样的考虑,三岛社引入了全体成员兼任所有工作的“全员全队”制度。
现在位于东京自由之丘的总公司有4名员工,京都办事处有3名员工,各工作人员不只从事自己负责的业务,还要跟进其他人负责的工作。比如三岛常驻京都,主要负责编辑工作,同时他还负责几个地区的营销、全国各地的书店登门销售的工作。出差时与其他人员的会面也会成为新企划诞生的起点。
书店店员与书籍推荐手册的出版
创社6年来,三岛社经手出版的书籍超过了40部,除了名作者的作品,出版社也着手发掘新人作家。从专业书籍到菜谱,三岛社的出版作品种类多样。其中于2012年8月出版的《THE BOOKS 365名书商极力推荐的“这一本书”》可说是三岛社经营理念的一次创举。
三岛社邀请合作书店的店员介绍一本书,收集他们亲手写下的书籍信息与推荐理由,制作了这本推荐手册。手册每一页的最下端添加有社员对书店的评语。“书店的工作人员最了解书。”三岛代表集中7名社员的力量,与全国书店的店员一起完成了这本名副其实的“倾力一册”。
三岛说:“我希望用行动告诉年轻人,将办公地点设置在像小船一样小的地方也可以生存下来。”三岛社安静而坚实地在日本的出版业内一步步完成回归原点的巨大挑战。
[选自日本《日经商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