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西部的精神图志、文化图景与生态图画

2013-12-29郭茂全

延安文学 2013年2期

由著名散文家史小溪主编、读者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四卷本《中国西部散文精选》(以下简称《精选》)是2012年中国图书出版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作品集共160多万字,由史小溪在其1998年主编《中国西部散文》的基础上再次全面组稿、精心编撰而成。《精选》是概览西部散文创作状况的重要文本,也是研究西部散文创作实绩的重要资料,它汇集了新疆、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四川、西藏、重庆、宁夏及内蒙古中西部、陕西西北部等西部省区市197位作家的210篇散文佳作,其中包括蒙、回、藏、维、彝、苗、白、怒、傣等20多个少数民族60位作家的散文精品,集结了新时期中国西部30多年的散文名篇,全面显示了中国西部散文的创作成就,整体呈现了中国西部散文的创作阵容。《精选》是西部作家的精神图志,是西部社会的文化图景,也是西部大地的生态图画。

一、西部作家的精神图志

散文是人类精神坐标的审美体现,西部散文具有彰显理想、崇尚骨气、张扬血性、敬畏生命、胸怀悲悯的西部精神特质。《精选》中,作家的理想之翅翱翔于心灵的苍穹,信仰之旗飘扬在灵魂的山峦,悲悯之河涌动于情感的谿谷,生命之歌回荡在思想的大地。

《精选》是西部作家的精神图志,它镌刻着西部作家的生命的感悟与灵魂的探寻,记录着西部作家向精神高原攀援的坚实足迹,体现着西部散文家建构精神高原的价值追求,作品中的高原、雪山、河流、骏马、雄鹰等西部风物成为作家精神写照。周涛《巩乃斯的马》中的马群,奔放有力却不使人畏惧,优美柔顺却不任人欺凌,象征着进取精神和崇高情感,其《稀世之鸟》中的朱鹮绝美至雅,珍奇罕有,展示出脱俗纯净的精神品格。史小溪《黄河万古奔流》描绘黄河壶口瀑布汹涌澎湃的雄姿、变幻无穷的形色、粗犷凝重的交响、吞天吐地的气势、起落沉浮的气概,抒发了作家超越孤独绝望与追求善美崇高的豪迈情思。刘成章《安塞腰鼓》展现了西部高原人们蓬勃豪健的生命伟力。汤世杰《旱季高原》描摹西部伟岸、高贵、博大、开阔、粗砺的壮美。李城《穿越阿尼玛卿》传达出对虔诚信仰与高贵精神的敬意。关瑞《南望祁连》中的山岳寄寓着挺拔、清峻、伟岸的精神。野鹰《黑色圆舞曲》、康雄虎《西藏这只鹰》、熊红久《博尔塔拉的精灵》等作品通过雄鹰寄托了作家对自由意志与崇高精神的崇敬。多样的西部生命不断激荡着作家的审美创造。刘成章《扛椽树》礼赞柳树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壮举;裘山山《梦里杜鹃》赞美生长在高海拔上奋力绽放美丽的杜鹃花;孤岛《胡杨沙漠上的英雄树》表达了对生长于蛮荒大漠、抵抗荒凉的“胡杨精神”的敬仰;陈漠《在路上棉》中“棉”是一种高贵思想的精神象征,寄寓着作家对清白单纯、诚恳朴素、崇高圣洁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史德翔《生命的颜色》通过对当金山上无名小花依恋泥土、热爱阳光、期盼雨露、坚守生命的描写,表达了对“幸福境界”的不懈追求。此外,祁建青的《敦煌》、曹建川《朝圣者》、叶梓《麦积山石窟笔记》分别描述乐僔和尚、朝圣喇嘛、佛国造像,挖掘着西部大地深沉的宗教精神。

此外,漂泊感、无家感等现代意识在西部散文中被不断叙写,体现出西部精神求索者“在路上”的精神特征。马永丰《月光下的漂泊》品味着童年月色中搬家背后生命的迁徙漂流;吴佳骏《黄昏的掌纹》抒发了走出农村生活时的痛苦彷徨;阿贝尔《对岸》通过不同时期人们对“对岸”向往透视出对“心灵对岸”的永远期盼;杨献平《肃南的忧伤》思索着机械时代、物化时代、复制时代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西部民众是西部的精神脊梁,西部散文家从他们身上不断汲取精神重建的力量。《精选》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西部民众的生命图谱与精神图志。无论农民还是工人,无论质朴沉默的形象还是坚韧内敛的性格,无论粗犷豪迈的胸襟还是柔婉细腻的情感,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人邻《那上天赐予他们果实的人群》中的卑微自尊又简朴和善的底层回族民众对来自大地的食物怀有庄严肃穆虔诚之心;王若冰《张家川》中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领袖马明心在张家川开始了永无止境的灵魂之旅;吴景娅《看吧,这群沉默的家伙》中的约萨、洛嘎、阿砣等藏族同胞在沉默中坚守着高原般的信念;张乃光《流动在歌声里的记忆》中的高黎贡山的傈傈族儿女勇敢反对洋教;郝贵平《荒漠地平线》、第广龙《漂泊的钻塔》表现长年工作于西部戈壁滩上的石油工人;王凤英《车队越过冰雪达坂》叙述野营拉练中的西部子弟兵。

西部作家不仅展示西部人的质朴勤劳与坚忍,还展示他们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挣扎,表达出深广的悲悯情怀。史小溪《陕北高原的流脉》书写陕北延河发源地普通民众艰难、苦涩、困窘的生存状态与淳厚友善、强悍不屈、忍辱负重的性格。季栋梁《走进西海固》展现了西海固人苦涩的生活。马步升《绝地之音》记录了生活于沟坡危崖下村民的哀婉歌谣。刘志成《待葬的姑娘》书写瘫痪的哑巴姑娘的悲惨命运,其《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展现了陕北乡民在窟野河的狂流中捞炭的悲酸与无奈。和谷笔下渭北小煤窑“绞把”们的艰难人生,丁小村笔下大巴山父亲辛酸苦难的一生,闫振华笔下残疾的豁牙老汉坎坷的命运,第代着冬笔下水车边的艰难人生等,无不传达出西部民众的苦难与坚强。唯有性灵独抒者,才能在散文乐章中留下自己的心灵音符。

西部作家既表现出相似的价值追求,又显现出迥异的创作个性,其人生阅历、艺术修养、职业生涯、民族身份、性别特征等在其散文中都有体现。周涛散文的刚健风骨、流沙河散文的小品遗韵、许淇散文的油画色彩、刘亮程散文的白描手法、沈苇散文的诗文交融、孟澄海散文的蒙太奇剪辑、傅查新昌散文的絮语自剖、言子散文的古典营构、铁穆尔散文的悲婉情调等,《精选》集中的诸多散文创作个性鲜明,艺术风格独具。“对人性的追问、对生存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的思辨、对主体精神与人格力量的张扬,这一切自然地流洒在西部散文的字里行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属于西部的奥博与灵性、深厚与伟岸、粗砺与旷达、悲怆与神圣,使西部散文给人以审美感受的同时显示了独特而厚重的精神力量。”西部不仅有高原、大漠、草原,还有不断隆升的精神高地、壮阔的胸襟气度、悲悯的人文关怀。综观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以“尊灵魂”、“重骨气”作为写作旗帜的西部散文家,处处指向了人文关怀的精神高峰。

二、西部社会的文化图景

中国西部独特自然环境、历史发展与社会结构形成了具有独特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地域文化景观,形成了西部民众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性格、文化心态以及信仰观念。“西部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它保留着更多过去的痕迹,也体现着民族的未来及光辉前景。以现代性的眼光观照这片土地,就使思情跨越了具象,跨越了本体描写而进入一种体现了民族精神与大西北色彩的寓意世界。”《精选》集束地展现了西部多元的文化景观,既是作家对西部形象的建构与呈现,又是对他者“误读”西部的反动与重释。

西部既有隐忍、自足、质朴的农耕文化样态,还有豪迈、率真、竞争的游牧文化样态,乡土精神是西部散文精神向度的重要方面。《精选》中诸多篇章就是作家对西部乡土文化的呈现,并在描述村庄、土地、庄稼、农事、乡邻中传达出浓浓的乡土情愫。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以自然朴素的方式叙述村庄里的一切,表达了对乡村生命的殷殷关怀。余继聪《庄稼在说话》蕴藏着一颗真诚素朴的心,与苞谷、稻谷、麦苗、蚕豆、油菜等对话,表现了对农业文明的缕缕念想。周书浩《田野笔记》回忆夕阳、炊烟、野菊、黄豆,阮殿文《在秋天走过滇东南某地》描述高粱地、草垛、牛群,宗满德《回家》阅读中阅读着土屋、庄稼、乡情、乡音组成的“线装书”,王鹏翔《庄稼我的生命情结》赞美玉米、麦子、土豆、农具,李汀《一座村庄的温度》感受着乡间的各种气息,这些作品都蕴藏着浓浓的乡情。西部作家对故乡的描摹与对亲人的怀念常常融为一体。林子《故乡笺注》、苏震亚《吉祥的黄土》、王自忠《父亲的土地情深》等作品都传达着真挚深厚的人伦亲情。

患有“怀乡病”的西部作家笔下,乡土不仅是生命的故乡,还是精神的伊甸园,乡土世界就是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精神还乡的话语表征。傅查新昌《玉米使者》中“与玉米格格不入的城市”带给作家无尽的痛苦;周闻道《迷城》表现了生命面对城市时视野模糊、价值混乱的“荒诞”;聂中民《独舞在天空中的蝴蝶》表现了对“精神空虚、欲望膨胀”城市的批判。西部作家对生命根系的怀念与对生命肇始的回忆常常融为一体,作品浸染着伤逝之情与怀旧之调。姚胜祥《最后的石器》中的“石碓”,杨启刚《傩戏的唱晚》中的“傩”,杨村《村寨记忆》中的“巫师”,李进祥《关于口弦子》中的民间乐器,彭升超《传统造纸里的苦难回想》中的民间工艺等,无不表达出对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乡村物事的丝丝眷顾。

雪域文化、黄土文化、红土文化、草原文化等构成了丰富多样的西部文化板块,西部作家着力于地域文化的散文呈现。王炜《陕北高原》、孙文珍《倾听陕北民歌》等散文中的土窑洞、窗花、信天游、唢呐组成了独特高原黄土文化景观。淡墨《根系红土地》表达着对“生命的胞衣”的红土地的热恋,柏桦《作夫梯田》描绘红河哈尼梯田山地文化摄人心魂的美,彭兆清《独龙江畔剽牛舞》描写山水联欢、流歌飘舞的独龙江畔独龙族人粗犷热烈的剽牛舞。许淇《追赶马群》描摹草原上的雾霭、暴雨与酒歌、萨满舞组成的生命舞蹈,胡宗统《叙述草原》描绘八月草原中午、黄昏、清晨的美景,介绍敖包、奶茶、烤全羊等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盖湘涛《草原夜》、苏胜才《肃南纪事》、段遥亭《打马草原》对草原文化进行了诗性的表现。李若冰笔下库车的维族小伙、少女、少妇身上蕴含的艺术气息,阿拉提·阿木斯笔下的伊犁的姑娘所具有友好活泼、能歌善舞、敏感多情,谢耀德笔下的鄯善城具有古风古韵的特色民居与木卡姆艺术等,共同组成西域文化的独特景观,表达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西部散文家立足地域文化又探索着超越地域文化拘囿的艺术途径,体现出较为开阔的审美视域。西部是历史的西部也是现实的西部。西部作家一次次敲打着历史的厚壁,聆听穿越千年的精神回响。他们穿越悠远浩邈的历史时光,捕捉着西部文化的历史面影。杨闻宇《寂寞南郭寺》感悟着古秦州在秦、汉、唐历史之后的“岑寂”,抒发对李广、杜甫的高大人格与多舛命运的喟叹。卢一萍《众山之上》叙述《突厥语大词典》编撰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伟大贡献以及巨著的沧桑沉浮。吴学良《明月朗耀黔西》赞扬王阳明在忧愤、寂寞、无奈中的人格操守与精神光芒。伽蓝《胡姬》在评述胡姬在古代的音乐人生中探寻西域音乐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胡廷武《阿雅古城》缅怀先贤龙上登办学卫国的业绩。西部散文不仅书写诸多历史人物,还在古代的城池、栈道、关隘等历史遗迹的观览中遥岑远目,抒发幽思。高宝军《吴起秦长城》在回溯吴起县秦长城修筑的历史中悲悼民众的历史苦难,胡杨《嘉峪关下》追溯“天下雄关”嘉峪关悲壮的历史;杨建华《千古荔枝道》叙述千百年来荔枝古道上腥风血雨与遗迹风韵,荒原《尼雅,失落的文明》叙述尼雅遗址的发现过程、出土文物以及隐藏的历史谜团;孟澄海《落日般辽远的张掖故地》探访和想象着黑水国的历史,霍竹山《统万城的天空》寻绎大夏国的兴衰历史。其他如安元奎《寻找巴人》、徐怀亮《月照秦长城》、厚夫《漫步秦直道》、杨雪《魅力昭化》、蒋雪峰《蜀道的绝唱》、修柯《高昌高昌》、胡庆和《僰人的回声》、郭文涟《雪落昭苏》、史德翔《渥洼池畔望天马》、赵钧海《寻找一个熄灭的驿站》、杨天林《西夏古冢谣》等无不是作家历史追寻与生命对话的审美融合。

多民族的西部孕育了西部散文鲜明的多民族文化特色。西部藏族散文家是西部民族散文创作的重要一翼。白玛娜珍的《爱欲如虹》、唯色的《西藏在上》都散发着常有的藏传佛教的宗教气息;扎西达娃《聆听西藏》对本民族在神灵信仰中包含着灵魂巨大力量和在冥想中达到的境界;梅卓《新寨玛尼石》在对玛尼石意蕴的阅读中表征着对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的自觉。蒙古族作家在民族历史和文化变迁的书写中进行自觉的言说。宝音巴图《大地的烙印》叙写富有本民族特色文化、独特心理以及“大地之印”蒙古包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远去的悲怆;阿古拉泰《以海的目光仰望一座高原》中表达了对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的景仰,赞美蒙古族人宽广的胸襟、仁慈的心肠、勇敢的精神。羌族的谷运龙《羌笛悠悠》在彻骨悲凉与冲天愤慨中审视本民族的命运,述说民族的先祖姓氏、政权统治、部落名号、居住区域、遭受屠戮、迁徙流离的苦难历史。裕固族的铁穆尔《苍狼大地》在民族古歌的吟唱中找寻着民族历史的根脉。诸多民族作家皆以自觉的民族意识、鲜明的民族特色表达着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民族的发展历史。

三、西部大地的生态图画

中国西部有着奇特的自然地貌和壮丽的自然风光。《精选》就是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西部大地的生态图画,其中不仅有对西部大地、河流、湖泊、草原的表现,还有对西部植物、动物生命样态的表现,读者从中不仅能领略到西部大地自然生态的丰富多样,还能体味到西部作家生态思想的深厚博大。“如果说深入地考察当前中国文学写作中生态意识的呈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基本隐隐地引导着作家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即尊重自然生态、建构生态自我和追寻生态境界。”

中国西部散文表现出尊重自然生态、建构生态自我和追寻生态境界的价值追求。自然全美、呵护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凸现在西部散文的诸多作品中。何映森《追寻香格里拉》中,巍然屹立的雪山、苍翠的森林、油绿的草甸、各色的鲜花、潺潺的溪流、五光十色的海子组成的生态美景。秦汉《巩乃斯掠影》中,雄奇美丽的巩乃斯森林妩媚清秀又博大壮美,春夏秋冬四季有韵,山水树花云雾尽显美颜靓态,组成一幅幅和谐的生态美景。赛娜·伊尔斯拜克《阿勒泰一个夏天的印象》、康剑《金色的布尔津》赞美喀纳斯美丽的自然风光,苏怀亮《天鹅海子》赞美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泊尔江海子不同季节的秀丽风光。鸽子《秋日泛舟普者黑》赞美桃花源一般迷人的普者黑,王庆九《长海逸趣》描写童话世界九寨沟长海的变幻万千的云、柔极如无的水、怡然翻飞的鸟;梁晓阳《清凉的台地》描摹莫乎尔河两岸不同季节的优美景色并传达着生命的自然律动,朱奇《青海湖神秘的湖》描绘青海湖的瑰奇、神秘、绚丽之美。冯剑华《遥远的泸沽湖》、陈明云《听湖》描绘了安详静谧、清亮洁净、澄澈碧透、绰约流丽的泸沽湖等。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西部作家是西部天地万物的言说者,其散文作品呈现了西部美好的自然生态,宛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成为当代生态理想的文学镜像。西部的动物与植物的生命是西部作家关注的重点。作家摆脱了对事物的道德伦理比附,表达着物我对话中生命相契相合的愉悦之感,奔涌着敬畏生命、礼赞生命的情感溪流。海桀《离太阳最近的生灵》描述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牦牛坚韧的生命品性、神奇的生命历程及其同高原民众密切的生态关联。淡墨《空山鸟语》描绘滇南处子般的山谷中百鸟汇集、百鸟争鸣的大自然的交响音乐会,处处流淌着呵护生命的生态理想。李兴义《邂逅羊群》流露着对“绵羊兄弟”的敬意。雷平阳《云南黄昏的秩序》描述了山岗、蚂蚱、阳光、豹子等自然生态景观。杨泽文《乡间生灵》厚描着忠实守望乡村的乌鸦、成天忙碌于筑巢育雏的燕子、惹人喜爱的松鼠、迅如闪电机警十足的野兔等。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永生羊》通过对一只羊顽强生命力的书写来表现人与动物之间救护与报恩。郭雨桥《为狼说情》改写了对狼的寓言化的形象传播。任何生命都获得人类的敬重,敬畏生命、促进生命、优化生命是作家生态精神的具体体现。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细致镂刻着几片树叶飘落枝头的“辉煌”过程,感悟着生的绚烂与死的辉煌。老湖《草木书》是详细介绍马鞭草、粽叶竹、吉祥草等各种野生植物的形态与功用的“植物志”,浸润着生态伦理的思想汁液。陈漠《大地的教育》中,大地是宽厚、朴素、亲切的智者,是万物永恒的老师,教导人们终生向美向善。

西部作家对西部严峻的生态危机有着自觉的体认,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表达了生态忧思。黄毅《野马之殒》满怀悲悯之情叙述曾经生存于中国西部大地的普氏野马的濒危、考察、保护、繁殖与野化,生态焦虑贯穿于作家对“追风”、“烈焰”、“银火”等野马的细致描述中。祁玉江《归来吧,心中的精灵》回忆昔日乡下燕子、大雁、布谷鸟、啄木鸟、狐狸、青蛙等“精灵”给人类增添的和谐愉悦,忧思人类捕杀动物后造成的生态失衡,认为地球是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应当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爱护生命的神圣使命,以便重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王小忠《行走在甘南草原》不仅感悟神秘、孤寂、博大、深邃的高原,描绘寂静、醇香、丰美的桑科草原与玛曲草原,反思草原生态的恶化。张冷习《大风卷起沙尘暴》回溯历史与现实中鄂尔多斯频发的干旱与沙暴,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姜兴中《谁的目光掠过疏勒河》表达了对河西走廊日益严重沙漠化的深深焦虑。存一榕《西双版纳的背影》倾吐着对西双版纳生态巨变的声声叹息。宝音巴图《大地的烙印》叹息沙魔埋没牧民营地与茂密草丛的消失。王新军《疏勒河牧歌》反思草场退化、水位下降、沙暴频发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一定意义上是人的精神危机。西部作家也在反思现代人的精神荒漠,人类的贪婪欲望常常导致各种生态悲剧的发生。尚建荣《一棵树》批判和反思人类在欺凌、掠夺、压榨、流血中的“进化”。刘照进《空鸟巢》以“鸟巢”之“空”隐喻人类对鸟儿生存环境的破坏。充满生态理想和生态批判的作品谱写着西部散文的绿色乐章。

精神维度、文化维度、生态维度是走进西部散文艺术世界的重要途径。西部散文家无论对精神高原的登攀、对地域文化的呈现、对生态景观的书写都不是肤浅表象的,其精神叩问、文化寻根、生态焦虑的背后潜藏着博大深厚的精神内蕴,其字里行间是对人性的追问、对生命意义的质询以及对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在欲望狂欢、时尚风行、精神沙化的当下,西部散文无疑是人文精神建构中的情感湿地与思想绿洲。《精选》“前言”中说:“中国西部散文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美学品质及其创作成就还远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的出版是有其特殊而深远意义的。”史小溪在《跋》中说:“第一次将中国西部改革开放30年来散文创作巨大成就全方位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我们看到一个完整而气势宏大的西部散文阵容;看到西部各民族融合、演变、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看到西部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浓郁的民风民情;看到西部雄浑壮丽、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本色;看到西部人更多的纯朴、真诚、生命魅力,不倒的理想信念和时代精神风貌。”可以说,“遗留胎气的散文,贲张血性的散文”为人们撑起了“一片明朗高远的精神天空”。勇者自担当,强者自刚健。《精选》充分体现了编选者对当下精神重建重任担当的勇气与魄力。具有西部色彩、西部骨质、西部气派和西部精神的西部散文不仅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散文崛起的中坚力量,是新世纪中国散文方阵的一支“铁军”,是陷入疲软困境的散文创作中的一泓“激流”。

全面厚重的《精选》的出版,是西部散文家吹响的“集结号”,是西部散文崛起的“里程碑”。

责任编辑:王雷琰 张天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