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点”的选择

2013-12-29张海峰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3年3期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如果“细读点”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师生间对话脱离文本、课堂教学偏离目标的现象,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可见,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 关键的词句

所谓关键的词句,是指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确切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文本的有效信息。

1.表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文中“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中的“蹭”字引导学生展开细读,学生最初的解读是“摩擦”,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蹭”字的理解层层递进,先读出“蹭”含有“轻轻地”、“温柔地”的意思,继而读出“蹭”中还含有“撒娇”、“顽皮”的意思,最后读出“蹭”中更含有老舍与猫之间的深厚感情。对“蹭”的细读,不仅使平面的汉字丰满起来,让人仿佛看到了“人爱猫,猫爱人”的画面,还使学生领悟到了老舍先生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2.表现人物特点的词句

《杨氏之子》以精炼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的“甚聪惠”实为文眼,统领全文。一教师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读出小孩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后,引导学生由“甚聪惠”中“惠”字展开了细读。教师从教材“惠”的注释——“‘惠’同‘慧’,智慧的意思”入手,列出“慧”在《辞海》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知道“惠”与“慧”比,除聪明外,还有“有教养、有礼貌”的含义。接着,便要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能从哪里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有教养、有礼貌。通过研读,学生从小孩为客人“设果”、称客人“夫子”及婉转语“未闻”的使用中,感受到了小孩的懂事、有礼貌,使得从文字中读到的人物形象变得全面、丰满。

3.含义深刻的词句

《渔歌子》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雨垂钓图”,抒发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浓浓眷恋之情。词中“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不须归”,如果仅仅从字面理解是“不必回去”、“不想回去”、“不愿回去”,比较浅显,似乎没有细读的必要。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此,文字背后所蕴含的词人寄情山水、悠闲自得之情就无法让学生感悟。一教师在教学这一句时,先让学生猜猜渔翁为什么不必回去,学生有的说被湖光山色陶醉而不想回去,有的说钓到肥美的鳜鱼很快乐而不愿回去,有的说景美鱼肥的人间仙境不必回去;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此情此景中渔翁的神情、动作;最后,教师出示了词人好友颜真卿对词人的评价——“垂钓去饵,不在得鱼”,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前面的学习所得,学生终于读懂了作者真正的家在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有美丽的景色,有闲适的生活,有自在逍遥的人生感受。从“不须归”的细读中,学生走进了词人的心里,俨然成了张志和的知音。

二、 独特的语言现象

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典型的、独特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展开细读。

1.独特的句子

《慈母情深》中的第六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自然段就是一组排比句。但是,这三句最显著的特色还是倒装,将按表达习惯一般置于句首的“我的母亲”放在句尾,并且重复了三次。一教师在教学这组句子时,围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展开了细读。通过变换句式对比读、交流阅读感受,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样写才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母亲的辛苦,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受儿子看到母亲辛苦工作时的震惊、难过、心痛。学生在这样的细读中,既理解了内容,又陶冶了情操,还领悟到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独特的句子还包括反问句、双重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以及使用修辞手法的如拟人、比喻、夸张等。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句子,引导学生从中挖掘文本深处的信息,感受语文的魅力。

2.独特的称呼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文中,作者把“老桥”、“山泉”、“溪流”等山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亲切地称为“你”,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称呼,设置作者和山中景物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想象对话,体验作者置身山中的自由、快乐,感受作者与山中众友互诉衷肠中流露出的对山中事物的喜爱。称呼是情感的传导器,文本中饱含情感的独特称呼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开展有效的细读,为学生开启一条走进文本的捷径。

3.独特的标点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句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个词语间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而是用上了三个句号。一位教师在教学这句时,从标点入手,先出示句子“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让学生自填自读,引导学生走进“错误”。当很多学生想当然地填上顿号或是逗号并读得很快以表示“我”内心的焦虑时,再出示文本的原句,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里为什么用句号呢?经过对比、交流,学生终于读懂文中用句号表示“我”等的时间特别长,比用顿号、逗号更能表现“我”内心焦急的程度。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样的教学,丰实、有效,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和学生感悟语言的支点。教学中,对一些含义深刻、与众不同的标点,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勿以“点”小而不为。

三、 意蕴悠长的空白

所谓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作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细读,可以建立起学生和文本沟通的桥梁,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情节空白处

《嫦娥奔月》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中,逢蒙趁后羿带着弟子出门的机会,提着宝剑闯进后羿的家里,威逼嫦娥交出仙药,但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的过程却没有交代,成了情节上的空白。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先鼓励学生围绕“逢蒙是怎么威逼嫦娥的”、“嫦娥是怎样与逢蒙周旋的”展开大胆的想象,然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逢蒙和嫦娥,配上语言和动作,再现“威逼交药”的过程。通过想象和表演,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嫦娥的善良、甘于自我牺牲以及逢蒙的奸诈贪婪。

2.标点空白处

《军犬黑子》中,在描写军犬黑子明白了训导员欺骗它之后,写道:“当黑子明白了这一场欺骗之后,它极度痛苦地嗷地叫了一声,几大滴热泪流了出来。然后,它重重地垂下了头,一步一步地走了开去……”文字的最后运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一教师在教学这段内容时,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这里省略号省略了什么?黑子会想些什么?可能会有些什么举动?学生想象黑子也许会一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边流下痛苦的泪水;也许会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训导员为什么这样对自己,不尊重自己?也许会为自己看错人而自作多情难过……在交流中,学生悟到此处虽然只有六个小圆点,却饱含着黑子的无奈、痛苦、失望,真是无语胜千言。

3.结尾空白处

《穷人》一课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而结束,可此时学生还想知道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已经睡在自家床上后的反应。一教师在教到这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填补结尾的空白。有的学生说,渔夫看到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和桑娜相视一笑,什么也没说;有的学生说,渔夫看到床上七个孩子睡得都很香甜,脸上露出了笑容;有的学生说,渔夫看到西蒙的孩子后,对桑娜说:原来你早把孩子抱来了,和我想的一样啊。学生从课文中心思想出发,在对文本空白的挖掘中再次感受到了主人公善良、美好的心灵,并且领悟到这样的结尾,比明确的表示或笼统的概括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