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追问,让阅读教学理性回归
2013-12-29靖玉红
教师上完课后,特别是上完公开课后,总是去询问听课的领导、教师:“什么感觉?”“我上得怎么样?”获得他们的肯定与认可似乎成了教师评价自己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真正的标准在哪里?其实,教者只需追问自己四个问题,就可明了答案。
追问一:学生学到了什么?——清简目标
这其实就是教学目标及落实的问题。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它既是文本解读的着眼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还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教学目标定得越庞杂,教学任务越难完成。
一位教师在《每逢佳节倍思亲》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既展示了汉字从甲骨文到如今的演变过程,又播放了人们爬山的视频;既拓展想象人们如何兴高采烈,又角色替换写出王维孤独时的心理活动;既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想把古诗意思一一解说;既积累背诵思亲诗句,又仿照课文改编古诗《杂诗》……一堂课热热闹闹,容量大,节奏快,看似精彩,实则学生收获寥寥,能全部吸收的只有极少数优秀生,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望而生畏,教师展示的是个人的功底,放大的是自己的能力,课是上给听课教师看的,学生本体给忽略了。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那么,一节阅读课上学生到底该学到什么?
1.夯实语文的“根”
童年是成人的根基,“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是语文的根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阅读教学要“营根固本”,就像植物生长必须要有根的维系、有水的滋润一样,语文教育也应深扎“根”,广吸“水”。只有这样,语文教育这棵历经沧桑的古老大树,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根深叶茂、郁郁苍苍。怎样营根?语文课程的特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既要抓“语”,又要抓“文”,要让学生言意兼得,不可偏废。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传统经验,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读书写作是深化根系的重要途径,诸如“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在生活中进行语文课程的实践,要通过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空间来深扎学生文化的根。
2.习得阅读的“道”
“道”就是方法,是能力,是规律。掌握了阅读方法就拥有了阅读的能力。因此,发现学习的规律,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学习的本质,掌握读书方法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画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意蕴等。这也是伴随孩子们一生的东西。
3.培植文化的“味”
文化的“味”就是在阅读中丰富文化的积淀,感受文化的力量,进行文化的实践、创造与传播。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准确而优雅地在听说读写中得到语言文化的实践、创造与传播。以《夹竹桃》为例,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厚重的神韵,依然如季羡林先生之品格。仅仅读一文是不够的,通过广泛搜集阅读季羡林的生平资料,学生边读就会边悟出“物”、“文”、“人”的相似之处,季羡林像夹竹桃那样安静从容地开、始终如一地开、锲而不舍地开、顽强不屈地开……物、文、人虚实相生,浑然天成,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先生那份挚爱生活的真诚、朴素。因为教学不是告诉,而是一种激活和唤醒。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发学生读进去,读开去,浸透语言文化的力量。
追问二:学生是如何学到的?——简化过程
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能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那么学生通往这个智能的途径是什么呢?
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雾凇》一课给我们很好的启迪,教学从检查预习开始,到默写词语“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到理解默写词语的意思,用连贯的话说清“水汽、雾气、霜花”之间的关系,再从课文中找出雾凇形成的句子,抓住四个关键词,细细品味、积累、背诵,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懂课文为主,没有时髦的跳跃式讲读,没有热闹的小组合作,有的只是普普通通地一节一节地读好课文,读懂课文。不是华丽和精制,而是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在这个过程中又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受益匪浅。从中我们得出简化教学过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起点
这里的起点指学生学习基础的起点。学生进入课堂,面对文本,不是一张白纸,教师的教学不能零起点,在通过交流、检查等了解学生的起点之后再进行教学。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就该从哪里出发,让每一步教学都有含量、有质量,减少虚假的为了精彩而故意绕弯的开场白,像薛老师一样干脆利索,与学生的自我学习寻找到最短又最佳的对接点。
2.精简板块
板块即教学的几大环节的设计,板块教学清晰明朗。板块的教学不是平板式的,更多的是层进式的逻辑关系。层进式板块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识、接受、学习事物的一般规律。
以薛法根老师教学为例,他设计了几大板块:(1)学习字词;(2)读懂课文;(3)积累背诵。板块教学以学定教,删繁就简,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读、悟、习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与教材语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达到共振,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的过程。因此,板块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板块”是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文、因人而异,不应陷入统一呆板的程式化倾向。如诗歌类的板块教学基本遵循“读题目,读作者,读诗句,读背景”等基本框架,习作类的教学倡导“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具体指导”等板块。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教学板块,不管板块怎样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样的教学就进入了澄明之境。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应该让课堂不断显现出层次推进的态势,积极落实板块式的整体框架,立体设计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目标集中,板块清晰,才能使训练得以落实。
日常教学中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停留在表层的“复杂”上,必然会离问题的解决越来越远。抓住了本质之后,教学就会举重若轻。
3.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读读、想想、说说、写写才是最为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潜心会文,师生对话交流,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形式。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上下功夫,突出“读味”;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上下功夫,突出“品味”;在圈点批注、读写迁移上下功夫,突出“写味”。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想方设法把“写”挤进课堂。如拟写一个标题、概括一段意思、续写新的结尾等。因为阅读时动笔可以防止关键信息在口耳相传时的遗忘和流失。边读边写,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
追问三:每个学生都学到了吗?——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秉承的是“对每一个孩子成长负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操守。面向全体,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精准、内容精选、板块精简的课堂上应当人人达标。
事实上,很多时候,所谓的“课堂达标”是教师与部分优生的精彩对话与展示,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真实情况,加上检查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久而久之,后进生就形成了。有的教师运用“检测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对于当堂练习不达标的学生“如何辅导”、“怎样过关”?河南永威学校的课堂“四清制”就是面向全体最好的探索与实践。课堂达到“人人清”,所有的检测反馈都从后进生开始。薛法根老师也曾因为一个孩子默写“遇”错了,让孩子自己来改,错了,又改,再描写,直到会为止。“堂堂清16a90f1228d46168fe3acf225b43bbc483c51719baa5f1a746a5f92120e5fec9”、“人人清”保障人人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与提升,能力宽裕的学生可以进行阅读、预习、运动等其他方式的学习。“堂堂清”的方法有很多,教学落脚点的训练也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吸纳、内化的过程与能力。课堂没有弄清的,课后有自查、互查、组查、教师抽查等方式,永威的小组合作捆绑制保证优生深化学习,后进生跟得上,走得稳。“堂堂清”的检测形式也同样有练习、口答等多种形式。
面向全体还要把握好个体与全体的矛盾,平衡时间分配,全面调控课堂。这与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分不开的,放开心境,潜心研究,赏识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就不远了。
追问四:用多长时间学到的?——追求高效
怎样算是高效?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高效课堂的价值不言而喻。追求高效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理念。
不向课前延伸,不向课后延伸——“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最高效的教学方式。永威的实践证明,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师生课前的宝贵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紧张、高效地学习,当堂达标,课后有选择地做其他事情。而我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一篇文章,学生课前20分钟预习,课堂40分钟学习,课后作业再花费30分钟,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甚至需要的时间更多,教学在读读、背背、写写、默默、练练的不断循环往复中来回折腾,学生哪还有什么学习劲头,哪还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厚实自己的文学素养呢?追求高效是必行之路。
高效表面看起来是时间问题,其实更是与教师的精心备课准备、钻研教材的能力、把握课堂的能力是分不开的,高效是建立于教师厚实的教学底蕴中的。立足本土,因地制宜,不搞形式,精心备课,让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超常地释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学生的灵感生发出来,课堂精彩起来!
面对这四个追问,当你能从容对答的时候,教学就完成了师生经验的对接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便收获了幸福,进入到了学习的快车道。即使没有,也不必丧气,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步步靠近,课堂的边缘化便会消逝无存,清新、高效的立体课堂必会呈现在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