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题实验莫忘“校园实际”

2013-12-29贾宪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3年3期

一个人变卖了家产,花了三年功夫学会了杀龙。回到村子里,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兴奋地表演给大家看——怎样按住龙头,怎样踩住龙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又有人不禁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有追求原本无可厚非,但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由此,我们不禁想到了在许多校园里正在走俏的课题实验。毋庸置疑,课题实验只有从学校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多一些针对性、前瞻性、有效性,才可以使其充满生命力。然而,许多课题实验却明显存在脱离“校园实际”的倾向,只好无奈地让“杀龙尴尬”在校园里一再上演。

一是忽略了校园的“实际承受能力”。许多学校大张旗鼓地搞课题实验,甚至要求人人必须有课题。可谁都清楚时下许多学校除了保障正常教育活动的费用外,连外出学习和交流的费用都视为负担,如何来保障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呢?另外有关中小学教师“减负”的呼声仍在不时地冲击着人们的耳鼓膜,他们又怎会平添无穷的精力和热情进行课题实验呢?

二是忽略了校园的“实际研究能力”。课题实验本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查一所学校或者某位教师是否具备课题实验的素质和条件,课题管理部门必须顾及基层学校的实际状况控制其课题数量。可在一些教科研部门的“特别关照”下,许多学校同时承担几项、十几项、几十项的课题实验任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三是忽略了校园的“实际需求状况”。一些教育管理部门机械地以课题数量衡量学校的教科研水平,简单地以课题级别当作学校课改成果的标志,盲目地以课题参与状况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条件,而唯独将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放在一边。

如此这般,课题实验只会与其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课题实验莫忘“校园实际”,从学校实际需求出发,从校园的实际困惑着眼,从校园的实际资源着手,才有可能有效展现课题实验的活力和魅力。

首先,科研机构应该用好“监控器”,多关注“校园实际”来指导课题实验。一是在开题前应该看清楚校园的实际需求,看清楚课题实验可能为其带来的积极价值,弄清楚学校开展实验活动的实际承受力,确保实验的针对性。二是在实验中应该看清楚实验学校教研工作的实际水平,看清楚实验教师个人的实际素养,弄明白角色任务,确保指导及时有效。三是在监督中应该看清楚学校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看清楚在指导反馈后的具体表现,完成有效监督,切实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实验。

其次,基层学校应该唱响“原创曲”,多着眼“校园实际”来开展课题实验。一是在选取课题时应着眼目前实际需求,注意量体裁衣。多提倡、多鼓励开展一些校本课题研究,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亟待解决的一些疑惑和困难上。二是在开展实验时应着眼校园实际状况,注意量力而行。既要从经费的实际状况入手规划实验的具体环节,又要从日常工作状况切入做好课题实验,更要结合教师的实际能力状况进行工作分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题实验的带动作用。

再者,管理部门应该谱好“协奏曲”,多优化“校园实际”来助推课题实验。一是唱响“环境优化曲”,改变教科研量化考核方式,丰富人性化评估,多关注课题实验对于学校发展的实际带动效果,而不是只盯着实验课题的多少、参与人数的多少。二是唱响“引领前奏曲”,不断创新教科研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普通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机会,想方设法提升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素质教师对课题实验的认识水平。完善不同学校之间的科研工作交流机制,多一些引导和帮扶,多一些衔接和推广。

课题实验不忘“校园实际”,才有可能有效激活校园现有的各种资源,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有效展现实验自身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