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校籍管理”的思考
2013-12-29梁好
安徽省出台规定,对中小学教师探索试行“无校籍管理”,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均衡配置,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每届任期为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应予以交流,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
一、 “无校籍管理”的积极意义
“无校籍管理”使教师脱离原先的“单位人”变成教育“系统人”,打破了固有的校属标签,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立足区域内教育全局,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自由调配教师,这对于推进教育均衡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对于教育的持续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教师流动,推进师资均衡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日趋标准化,硬件水平日渐均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不仅决定于硬件条件,而且决定于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其中关键性、根本性的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实行“无校籍管理”,可以打破少数学校对优秀教师资源垄断与控制的格局,促进教师有序流动,保证校与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基本均衡,这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秀教师由集中到分散,不仅加强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而且会产生很好的辐射作用,从而推进区域内教师整体实力的加强。
2.有利于强化均衡观念,缓解择校压力
“择校热”是困扰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难题,也是急需破解的社会热点问题。从本质上讲,“择校热”是学校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也有家长对于学校的偏见。许多家长认为名校聚集着最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冲的是“名校”之名,即使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高,他们也不愿意选择。教师的“无校籍管理”有利于强化教育均衡的观念,淡化对于名校的盲目追捧,对教育选择多一份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的压力。
3.有利于优化学校生态,实现民主治校
现今的“校籍管理制度”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师与管理者将长期保持稳定,教师干了一辈子,校长一干十几年,人员的稳定往往造成观念的落后。长期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持续,很容易催生出“一言堂”,从而“人治”大于“法治”,学校的民主氛围受到削弱。实行“无校籍管理”以后,校长与教师均处于流动状态,教师的职业前景不再掌握在某位领导者的手中,其自主权大大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民主意识的觉醒与确立,从而为“民主治校”提供了基础,有利于优化学校发展生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让学校的管理趋于民主与科学。
4.有利于激活教师热情,走出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破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通过改变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无疑是有效的破解渠道。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教师就要轮换到全新的学校。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认可的积极欲望,全新的环境会重新激活教师的发展激情,全新的同事也会给予他们新的帮助与支持。在环境的不断改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 “无校籍管理”中要解决的问题
“无校籍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制度的落实,也决定着其贯彻的成效。
1.需要保持学校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
实行“无校籍管理”之后,校长、教师需要定期流动,然而,流动的基础首先需要保证学校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每校每年的教师流动设置一个合适的比例,实行渐进流动。如此,才能保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影响,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受影响。
2.需要破解学校核心文化延续发展的难题
校长、教师的轮岗交流,不得破坏学校核心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特别是优质学校的核心文化是其教育质量的坚强保证,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学校文化因为人员的流动而遭到破坏与打击,会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复存在,只能实现教育的低位均衡。因而,实行“无校籍管理”制度,首先要保护学校的核心文化,发展学校的核心文化,这是学校管理者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3.需要妥善解决教师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教师大多是以学校为中心,依校而居。实行“无校籍管理”以后,教师需要定期流动,但是家庭住址保持不变,因而,教师的流动需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家庭因素,保证其工作的学校与家庭保持合适的距离。如此,才能妥善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从教。
4.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材料
教师的评价具有延续性与长期性,实行“无校籍管理”后,教师工作的定期轮换,使得评价也在不断改变。因而,为了留下教师发展的轨迹与资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材料,其档案随教师的流动而流动,不断补充完善。如此,才能为教师评职、晋级提供完整详实的原始档案材料,全面考核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