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上诗 诗中意

2013-12-29孙迎庆

中国收藏 2013年12期

宋 汝窑 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镌刻字体十分规整,字和诗融为一体,更为此三足樽承盘增添了色彩。

“官窑原出宋,猫食却称唐。越器虽传咏,晨星久尽藏。铁钉犹见质,火器早潜光。净水宜盆手,饲猧真不当。”这是乾隆帝题仿官釉水仙盆的一首诗。御制诗集在“猫食却称唐”句后加注曰:“俗称此器为唐宫猫食盆,然大内今已有三,了识为宋官窑制也。”

乾隆帝不仅酷爱书画艺术,对各类工艺美术亦非常嗜好,特别是对瓷器尤为偏爱。在乾隆帝浩若烟海的诗篇中,就有一批是专门题咏瓷器的,约为199首。

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赏鉴是乾隆帝的重点。如故宫博物院中收藏有一件孩儿枕是定窑白瓷中的名品,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二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细部纹样、尺寸等略有差异外,面貌、衣饰皱褶基本一致。其中,台北一件器底便有当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刻乾隆御制诗《咏定窑睡孩儿枕》一首:“北定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锦绷围处妥,绣榻卧还牢。彼此同一梦,蝶荘且自豪。警眠常送响,底用掷籖劳。乾隆癸巳春闰御题。”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帝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年曾多次提看“定瓷娃娃凉枕”,并下令为其配制木座、锦垫,可见其对孩儿枕的喜爱。而在乾隆咏定瓷的御制诗中,也以孩儿枕题材为最多,共计11首。

乾隆每得到一件宋官瓷,特别是五大名窑的作品,必要赋诗一首,同时命工匠把诗镌刻在器物上,传之久远。乾隆降旨刻诗,并非整批送交,而是分次交办清宫专门负责的如意馆和懋勤殿处理。在清代之前漫长的瓷器发展史中,并未有帝王诗篇被题写于瓷器之上,乾隆此举还真算得上是独家首创。

乾隆御题刻瓷器几乎都是采用阴刻手法,将诗文刻在器物的釉面上,故其文字都是低于釉面的凹型字体。间隙剥釉,显纹露胎。宋代五大名窑以釉色取胜,极少题字,而乾隆帝命御题诗镌刻其上,是为了更加有利于观赏,工整、秀丽的文字也给器物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这些御制诗大多为乾隆帝本人所创并复制其上,往往是对瓷器本身的解读,使观者能加深对器物艺术风格的理解。从乾隆在古瓷上的御题诗或题跋中可知他对古瓷的定位、辨别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其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乾隆瓷器御题诗的书法风格并不多样,早期延承康熙书法遗风,主要是晚明董其昌派,格调较高,气势较宏伟;中后期则因乾隆帝的喜爱而转为以赵孟书法风格为主体。因而,乾隆御制诗瓷器书法大都精谨沉稳、圆转秀逸、骨骼清纤,如出一人之手。

宋 汝窑 天青釉碗

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稀世珍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曰: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宋 官窑 青釉圆洗

高6.4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乾隆帝对此物尤为喜爱,为此洗作诗一首,由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下署“乾隆御题”。

宋 定窑 白釉印花菊凤纹盘

高4.3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2.7厘米。此盘原是清宫旧藏,曾一度流出宫外,上世纪5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购回并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盘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无釉处镶铜口。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显见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时留下的“泪痕”状垂釉。器里口沿模印回纹一周,内壁模印荷花纹饰,盘心模印双凤菊花图案。外底镌刻乾隆帝御题诗一首。诗曰:“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擎来掌上掬明月,题向诗中证旧因。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后署“孟春御题”。钤“比德”、“朗润”两方章。

宋 哥窑 青釉鱼耳炉

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炉之外底刻御制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