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还留在圆明园
2013-12-29陈辉刘阳
圆明园这样一处“有山林之致”的世外桃源,适合清帝在这里“展经史,阅书画,陈鼎彝”。圆明园中的文物收藏始于雍正,盛于乾隆。此时清朝国力强盛,园中不仅收藏有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书画等大量历代古董彝器,而且由于清帝每年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这里,因此园中的每座宫殿都有华丽的家具陈设,库房里储藏了供皇室成员使用的各种精致器具。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由于圆明园的前两位主人雍正和乾隆在理政之余喜好鉴赏古玩和制作、收藏各种精美的艺术品,许多稀世奇珍通过各种途径纷纷进入圆明园。圆明园中收藏的图书字画之丰、书法宝帖之绝、珠宝古玩之珍、诸般陈设之精都堪称世所罕见,如今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的记载中了解圆明园盛时的文物陈设。“内廷四阁”之一的文源阁收藏康熙朝《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朝《四库全书》,含经堂的霞翥楼藏有《四库全书荟要》,淳化轩藏有被誉为“诸帖之祖”的《淳化阁帖》宋拓本。舍卫城是园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宗教建筑,每年帝后寿辰,王公大臣进贡的各种佛像都收藏在这里,日积月累数以万计。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方壶胜境供奉有佛塔32座,佛龛180座,大小佛像2000余尊。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六年仅莲花馆一号房东间书阁上就陈设有“碧玉飞龙罄、白玉夔凤罄、汉玉双喜磬、白玉日月长明磬、白玉双鱼、水晶有琐卣”等14件珍玩。
可惜,咸丰朝名园被毁,百年之经营化为焦土,多少稀世奇珍不是灰飞烟灭便是流失海外。目前,圆明园收藏的文物多为历年来在遗址整修和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的。
大水法石鱼在北京西单横二条某私人住宅中时候的照片(刘阳摄)
大水法石鱼原来位于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前。法国人莫里斯·亚当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拍摄过石鱼尚在大水法喷泉前的照片,而后来西方人拍摄的大水法残迹中均未发现此对石鱼。20世纪30年代中期,石鱼被国民党陆军中将杨杰从西洋楼大水法搬到西单横二条其私宅院中。2005年再次被中国圆明园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发现于西单横二条老宅院中,2006年11月回归圆明园。
廓然大公出土的乾隆御笔及拓片
2012年于圆明园廓然大公规月桥遗址出土,其上雕刻有乾隆御笔“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仙术何须信法善,往来长作广寒游。甲戌御题。”为乾隆廓然大公八景诗。
乾隆御笔“汇万总春之庙”石匾
2012年于圆明园濂溪乐处南汇万总春之庙遗址出土,石匾出土时已经断成两截。
玉器
清乾隆时期,宫廷中玉料充足,名匠荟萃,工艺精湛,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向以大、多、精为标志的鼎盛时期。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帝的御园收藏了很多玉器。英国侵略军Garnet wolseley曾对圆明园中收藏的玉器有这样的描述:“各种珍宝中,碧玉为中国人所最看重,价值有极昂贵的,过去数百年内,最精美的玉器均为皇帝所收买,储藏于圆明园。此处储藏着许许多多,全部琢磨得很精美。有几间屋子里置有大柜,柜中装满玉石所制的杯盏、瓶、碟等。”
嵌 饰
明末清初,扬州工匠创造出了“百宝嵌”,在同一件器物上用多种经过加工的珍贵材料镶嵌出华美的图案。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珊瑚、珍珠、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棂、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籍,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奇玩也”。
当时圆明园中的很多殿堂大到门窗家具,小到箱盒文玩,不少都采用了这种镶嵌工艺。一些于圆明园遗址出土的玉嵌饰就是在浩劫中遗留下来的,通过这些玉嵌饰可以领略圆明园镶嵌工艺品的风采。
佛像
乾隆朝是藏传佛教兴盛的时期,他凭借国力强盛不惜巨资在全国修建了众多喇嘛庙,仅紫禁城中就有佛堂30余处。圆明园是清帝长期居住理政的御园,为了满足帝后礼佛的需要,也建有不少藏传佛教寺庙,如月地云居、正觉寺等,帝后的主要起居处也设有佛堂。这些寺庙和佛堂不仅供皇室成员拈香朝拜,举行各种佛事活动,还收藏有大量的佛像、佛经、供器和法器等。目前圆明园出土的清宫廷造像以中小型为主,金铜造像数量最多,艺术水平也最高。
瓷器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帝的御园,不仅收藏有历代的珍贵瓷器供皇帝欣赏,而且还藏有大量的景德镇官窑瓷器供皇室日常生活使用。目前圆明园出土的瓷器全部为残件,种类以小件日常器盘、碗、杯、碟为主。
如今的圆明园仅存残垣断壁,这些文物与圆明园的沧桑命运相依相伴,它们能够历经坎坷而幸存至今实属不易。虽然残缺,但作为圆明园辉煌和屈辱的见证,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是圆明园文明的载体、精神的象征,仍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