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对话策略的生成

2013-12-29寇含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11期

摘 要:有效对话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选择话题、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倾听、认真反思等外,重点还要做好唤醒主体意识、体现对话层次、寻求对话深度、生成对话精彩等方面的工作,来落实思想品德课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之目的。

关键词:对话;主体;教学;平等

有效对话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直至“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引导下的对话,才会生成有效对话,才能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唤醒和尊重,体现师生之间的融合和心灵的碰撞。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选择话题、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倾听、认真反思等外,重点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功夫。

一、真诚对话,唤醒主体意识

真诚对话,首先要以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作为主要保障。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真诚的对话。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轻松、开放的心态和大胆探索的空间。也只有在这样的自由轻松的状态下,学生的思想才会更活跃,创造的火花才会迸发。其次以相互信任作为真诚对话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真诚对话,必须是彼此之间的坦诚相待,互相将内心的感受、思想传递给对方,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激情。通过对话,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由厌学、苦学、蛮学变为愿学、乐学、会学,从而加速学生参与认知、自觉认知的主动性。

二、有序设问,体现对话层次

话是围绕话题(主题)展开的。话题(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努力营建层次性的对话系统,并采取具有层次性的能力发展序列,在兴趣与智慧之中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是非性提问、陈述性提问向推理性提问过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

一位老师在教学八年级《消费者权益》一课时,先请学生表演小品“熊掌风波”。通过小品进行具体体验。随后,引导学生对话反思。

师(是非性提问):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甲:我碰到过……后来我与我爸去跟经理说,最后经理把钱退还了。

学生乙:我也碰到过……消费者协会负责人帮我们解决的。

学生丙:我碰到过……不过我没说,自认倒霉算了,反正钱也不是很多。

……

学生这种是非性的回答,是表层的感知和体验。在生丙的“创新”回答已脱离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时,教师通过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对话具有了重要意义。

师(陈述性提问):丙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对或者不对?

生:他自认为倒霉不对。别人侵犯了自己的消费权益,怎么会是自己倒霉呢?

生:他认为钱不多,何必要给自己找麻烦。

生:钱少了就放弃维权,钱多了就找人解决,这是典型的自私表现。

……

此时的学生获得了深入的体验,但这种体验缺乏理性的归纳,情感的升华,行为的矫正。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提问,促使问题理性化了。

师(推理性提问):从这里了解到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什么样的权利?你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消费权。

生: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自觉维护法律赋予我们的各种权利,要以实际行动同各种侵犯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

上述三种不同层次的对话,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对话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去“伪”存“真”,寻求对话深度

一位老师在教学《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时,开始设置了“有些人说话尖刻,不注意他人的感受,常常直指问题,这样是否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学生会齐声说:“会!”然后便没了下文。对这种肤浅问题开展“伪对话”,学生显然没有兴趣。这时老师及时调整了设问策略。

师:我们说要尊重他人,是否所有的“他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呢?

生:沉默!(显然所设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学生的思想有分歧,不知怎样回答才好)接下来安排了小组讨论,并要求学生诚实地对待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生1: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我们的尊重,譬如犯罪的人,恶人,他们做了坏事,不值得我们尊重。

生2:我赞成他的看法,对于罪犯、恶人我们应该鄙视,他们的行为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都构成了危害。

生3:我觉得对犯人也应该区别对待。有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之分,对于过失犯罪者,我们应宽恕,对故意犯罪者则不然。

生4:那还得看他认罪态度如何,我们都知道“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对于认罪态度好的,值得我们宽恕和尊重,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嘛!

师:讲的很好!那么对于那些故意犯罪、认罪态度又不好、还不知悔改的犯人我们该持什么态度呢?

生:鄙视!(齐声)

师:我们同学当中也有一些经常故意犯错、认错态度还不是很好、错了还不知悔改者,那么你们的意思是让我鄙视这些同学喽?

生:(愕然)

师:那犯人就不需要引导和帮助?

生:(意见分歧,开始小声嘀咕)

生1:我认为最起码我们得尊重他的人格吧!

师:怎么讲?

生1:还没想好。(学生笑)

生2: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譬如一个杀人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还可以向法院提出辩护,还有辩白的权利,法院也会受理,因为法律是保障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的。并且在法院判决前,所有的罪犯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也具有公民的基本权利。

生:(点头表示认可)

师:那也就是说即使是犯人,他的基本人格我们都需要尊重喽?那我们身边的人呢?我们在说着尊重他人时,最起码的要考虑什么呢?

生:(愕然而又恍然大悟!有些平时不尊重他人的学生开始低下了头)

深度对话是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呈现出随意、肤浅的“伪对话”而言。这个案例中的对话是富有哲理性的深度对话。怎样把握对话的深度呢?

(1)需要对“伪对话”加以鉴别、警惕。在案例中那种学生依照直觉就清楚给出答案的对话,在对话中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兴趣,不能激起学生的内在情感的对话都是“伪对话”。

(2)需要教师将问题情境的设置回归学生实际生活。案例中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取信息,提出了“‘恶人’‘犯罪的人’需不需要尊重”的话题,围绕“尊重他人的底限要求是尊重他人的人格”这一命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3)需要教师正确、及时地进行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态度及行为的表现中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现状,加以正确、及时的引导,从而实现对学生经验的整合,促进身心的发展。

四、适时捕捉,生成对话精彩

在对话中,不时会有精彩的场面出现。精彩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及时捕捉。其实课堂上的某一偶发事件,学生的某一“奇思妙想”,都可以生成精彩。如在讲到《我心中的理想形象》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追星”,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认为“哈日”“哈韩”可不可取?为什么?由于当时几家电视台正在热播韩剧,这一问题立刻在班里引起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同学认为不可取,但说不出理由来。有一位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勇敢地站起来说:“为了追星,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半宿半宿地听歌,整天昏昏沉沉地幻想,这明显影响了少年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有的追星少年为了追星,为了买彩照,为了买磁带,不得不节省早餐,有的甚至为了购买一二百元的演唱会门票,不惜去医院卖血!重庆有一位小姑娘,为了逼迫父母给她买门票的钱,不惜去跳嘉陵江!这样值吗?”说完,教室里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也正是在这种场景中,让我听到了学生内心真实的看法,看到了学生个性的凸现。

由此,无论是在特定情感促使下的“行为固执”,还是在知与不知间的“奇谈怪论”,看似有悖常态与常理的“疑”却能彰显出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这种对话的生成使课堂不拘泥于原定的教学目标,敏锐地捕捉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从而超越预设目标,真正让课堂出现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总之,“对话”渴望在心灵中展开,心灵对话因良知和真爱而魅力无穷,功德无量,并“诱惑”着我们向往对它的“拥有”。我们期望“对话”这一新的理念在体验式教学中能得到很好的运用,让对话净化和丰富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参 考 文 献]

[1]李军梅.浅谈对话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12(1).

[2]次仁.浅谈对话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学园,2012(14).

[3]钱桂林.精彩不容错过~思品课对话教学中存在的倾向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