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公开课设计的误区与反思
2013-12-29张玲
摘 要:公开课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技艺的集中展示,突出体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特质,如何走出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设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过程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公开课;误区;反思;调整策略
公开课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技艺的集中展示,突出体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特质。目前,为改变课程改革迅速推进与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局面,各地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展示以及各级各类的比赛课、评优课。为了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课改化”“现代化”,开课或参赛教师都在精心设计,反复打磨,不断探索。然而,“课改化”“现代化”的背后却存在着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和曲解。
一、重“教”轻“学”
笔者曾看过一些新课改后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新课改后的公开课、参赛课,这些教案和课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从导入、过渡、提问、交流、汇报到小结和结语等,都能环环相扣。有些老师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就应该是有序的,思想政治课堂按照我们教师的设计思路一步步推进才是高效、完美的。诚然,这样的观点从某种角度讲不无道理。但是,凡事都有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也是需要把握好度的,倘若教学设计精细到每一段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甚至精细到第几分钟进入下一流程,则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那就是在作秀、作假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侧重的是学生的“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课堂的流畅和完整,只能把学生的思维套得太牢,统得太严;思维的禁锢只能泯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设计误区,也只能苦了教师、害了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尤其思想政治课堂更是充满很多未知变数,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境和学生的新问题等“意料之外”是无法课前设计的,而“意料之外”又往往是学生的盲点和教学的亮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固然需要精细化,但绝不是程序化。一方面我们要潜心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用“第三只眼”看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夯实自己的底子,博览群书,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和雄厚的学科知识基础,这样,才能灵活、智慧地处理课堂中的“意料之外”,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重“形”轻“质”
笔者前不久参加教研活动,听了一些展示课,90%课都要用一段音乐或视屏导入,有的视屏长达3分钟以上。诚然,有的音乐或视屏设置的情境与主题吻合,话题中蕴含着要导入的新知识的信息,有的设计看似“独运匠心”,但就是为了用而用,流于形式,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直接切入主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情境的创设,用一些具体、生动,有科普性、趣味性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思想政治课堂,使得课堂更为充实,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社会和生活,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逐步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这些做法是可取的,也是值得倡导的。但是,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没有情境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是错误的,为了让课堂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不是创设情境,而是哗众取宠,是对新课标理解的误区。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贵在自然、贴切,贵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贵在体现阳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都要创设情境,对于一些难以做到的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样可以展示思想政治课堂的本质和魅力。
三、重“问”轻“答”
当下的一些公开课上,教师极为重视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毋庸置疑,设计一些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的“问题串”,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能为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提供保证,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现实课堂中还存在着很多对“课堂提问”认知与操作上的误区。我们有些教师事先冥思苦想设计好陷阱,一旦学生的回答落入圈套,就喜形于色,逗你没商量,然后俨然一副“真理代言人”的角色,把正确答案和盘托出;我们有些教师唯“标准答案”是从,一旦学生的答案和预设的“标准”不一致,就千方百计“诱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近,对学生的答案置若罔闻,直至把学生的一些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答案“引导”成与“标准”答案一致才心满意足;我们有些教师面对学生的启而不发,在没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础上,直接公布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还有些教师的教学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展开,学生答案毫无思维的力度和深度,学生的参与度低,学习兴趣受到打击,主体地位难以凸显。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讲,是教师重视了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忽略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规律和主动接受,直接导致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只理解教师的答案;是学生不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而揣摩教师希望我怎样回答;是先行设计的问题和“标准答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和限制。这样的教学设计,磨灭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伤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沉淀多少、生成多少毫不在乎。
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急需的是从教师的表演走向师生平等的对话,从教师课前的预设走向学生课堂上的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摒弃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思考如何把握好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如: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怎样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学生学力的发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迸发火热的思考,洋溢智性的对话,流淌不断的生成。
[参 考 文 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