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2013-12-29丛培林

中外企业家 2013年3期

摘要: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对体育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快乐情感体验的制约性,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终身体育思想,加强不同类型专业特点的体育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教学格局,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学生主体;以人为本;教学格局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31-02

21世纪的体育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教育,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体育教学中应依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高校体育教育应着重拓宽教育目标,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终身体育思想,加强不同类型专业特点的体育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为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高等人才,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思想

21世纪是人才激烈竞争、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纪,是中国需要一大批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健康体魄的“高、精、尖”人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各高校体育教育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综合人才作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进行思考。我国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基本内涵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即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注重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不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学生和课程之间、技能教育和人文知识之间取其侧重,而是立足于科学、学生和社会三大基本点,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完善为中心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是以实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素质和能力。

二、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提高“以人为本”意识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做用。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体育教师手里,体育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起到更大的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的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的组合,正确的运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处理好双边教学活动的关系,才能把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做用。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体育教师手里,体育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提高“以人为本”的意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模式

(一)建立学生“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观念

高校体育应着重拓宽体育教育目标,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现实、面向社会、着眼于未来。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是“健康第一”即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归宿,是衡量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标准。“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的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不仅是积极地推动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建设,同时也是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健壮的学生是各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广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明显好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第一”是实现这些目标的理论前提。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对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一个高度概括。同时,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健康第一”有必然的一致性,健康所包含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有明确了指导思想,才能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推动健身教育的深化发展,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心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服务。现代的学校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形式与方法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的需求,体育教学内容应向多样化发展;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体育教学形式要逐渐向开放形式过度,即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学习氛围。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确立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有明确了指导思想,才能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推动健身教育的深化发展,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随着体育目标的不断更新,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尤其是《纲要》的颁布,对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如何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已刻不容缓。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体育主管部门要着眼于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认真研究和实施,根据学校体育学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的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设步骤,根据体育教学的重点和教学任务,提出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计划和内容,监督教研室各项活动和备课的开展情况。使体育教师能从容应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

(四)依托多媒体网络平台技术资源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活动

现在多媒体网络平台技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前景,体育教师在多媒体网络平台中能有效地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合理的运用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语文并茂地进行教学演示,对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典型化、形象化的技术处理,这对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同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研究、学习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不同的有关体育教学素材,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获得,这些信息资源通过收集、分类、选择、整合而形成强大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体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后援,这正是信息网络平台技术介入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资源开展体育教学。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五)完善体育教学与健康的教育机制

体育与健康课是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堂外的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是以体育锻炼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方面为内容的健康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必修课程。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能否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体育教育在培养未来一代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学校的体育教学要不断的完善体育教学的目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时数等体育教学体系。课外体育活动和专项体育活动教学也要纳入体育教学与健康课程之中。

四、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应明确长远目标,即:不只着眼学生掌握运动技术,而是要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体育教育并能够终身受益,若达不到这个目标,就不能体现体育功能,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必须确立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有明确了指导思想,才能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推动健身教育的深化发展,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与功能的和谐统一。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的需求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意素质和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未来体育课程发展指导思想的特征是:全面增进学生健康,加强个性培养,养成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对健身意识和提高健身活动能力;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知识技能。其发展趋势应充分体现出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科学性是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突出表现,它要求体育课程教材以健身知识技能为主。实效性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社会最需要、最有用、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为增强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