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前伤农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及规避措施

2013-12-29王云艺崔丽

中外企业家 2013年3期

摘要:当前伤农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为农业典型报道宣传不负责任、对农业突发事件报道不注重信息的全面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怪圈”的报道不负责任。鉴于此,应从宏观角度报道农业典型、对农业突发事件报道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农民采取相同的反趋同措施破解市场同步性震荡。

关键词:伤农新闻;表现形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76-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新闻报道进入了兴盛时期,同时现代农民对农业新闻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农民所关心的农业新闻内容日渐丰富,农业行政管理、政策法律、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农村建设、农业金融等方面成为农民关心的内容。这样一来对农业新闻记者的要求就越来越高,知识结构上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政治理论基础、经济学、新闻学、文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新闻采访、编辑、写作、摄影、电视和网络操作等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农业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植物学、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农业机械等这些基础专业知识。因此,一个优秀的农业新闻工作者一定是兼具深厚的传播学功底和基础农业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才能避免伤农报道,同时才能在当今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报道出更高质量和反映当代三农发展的优秀作品。

二、伤农农业新闻的表现形式

1 农业典型报道宣传不负责任

农业典型报道,是指导农村干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致富新路的标杆,同时也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业迈向现代化目标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以为农村经济保驾护航为宗旨的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宣传农村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成果、新经验,对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准起着“推进器”和“航标灯”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新闻媒体为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科技兴农事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尽职尽责。但是,在基层采访中也时常看到听到有农民报怨报评某些媒体对典型宣传不大负责任,学了这样的典型常常使农民误入歧途遭受损失,农民群众对这些媒体提出尖锐批评:想咋说就咋说,想咋写就咋写,想写谁就写谁,宣传的典型违背客观规律,学不成干不赢,弄不好连老本都赔进去。他们说,这样的样板纯是误农坑农。比如被媒体一度奉为宣传热点的“养鸡大王”、“养猪大王”、“养狐大王”,在接踵出现的“养鸡热”、“养猪热”、“养狐热”之后也接连滑坡,以致有的受损农民嚷嚷着要把“卖难”农产品包袱卸给新闻机关,说是听信了媒体宣传才干?的,媒体不负责任谁负责任?

2 对农业突发事件报道不注重信息的全面性

近年来,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农业突发事件不断在各媒体涌现。禽流感、口蹄疫、三鹿奶粉、柑橘大头蝇,干旱、台风等涉农突发事件此起彼伏,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所谓农业突发事件是指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消费密切相关、突然发生,造成消费者极大恐慌,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人畜共患病、食品安全以及农村社会危机。

3 对农业灾害报道忽视事发原因的多元性和灾难存在的两重性,造成负面效应

首先,忽视事件原因的多元性,造成负面效应。一般农业灾害的发生都有其致命的因素,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有的是他为,有的是自食其果。现在媒体对灾害事件的报道不仅注意现象,而且更强调本质,反映在农业灾害报道上,即注重现象的及时报道,同时重视灾害产生原因剖析。但是如果我们在报道中对灾害产生的原因分析方面出现片面性,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是忽视灾害存在的两重性,造成负面效应,所谓灾难,一定是坏事,但不一定完全都是坏事。灾难也有两重性,有坏的一方面,也有好的一方面,我们的责任是在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善于减少或消除灾难造成的坏的影响,用更新的理念去认识和解释一些事件。不然,灾难的影响就会被放大,产生不好的效果。

4 媒体对农业结构调整“怪圈”的报道不适当

“价高了跟着种,种多了价就跌;价跌了少人种,种少了价又高”。这个农业结构调整“怪圈”,经济学上叫“市场同步震荡”,屡屡打击了农民调整的信心,影响了农村的小康建设。发生“市场同步震荡”,媒体也不无责任。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本身就缺乏市场知识,农业结构调整报道的内容,大多是“XX品种市场俏”、“XX品种效益高”之类的结果和现象;根本不提调整前的市场分析与调查,极少介绍确定调整品种的分析决策过程,很少说明产品适应市场的各种因素。仿佛只要选择这个品种,结构调整就能取得成功。如此简单地报道结构调整,不但不能使农民学到市场知识,反而起了“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导向,误导农民盲目照搬所报道“典型”的结构调整品种,加大了市场同步性震荡的可能。

三、预防伤农新闻报道的措施

1 农业典型报道应以宏观角度结合考虑

农业典型报道存在着格式化和简单化的问题,往往是只站在微观和局部环境下审视典型,一旦跃然纸上,典型便成了“医”不对“病”的错方,因为这样的典型并不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真正需求的典型。对此,新闻记者只有站在宏观的角度,在对事件进行深入的了解基础上,进行足够的提示和分析,才能真正发挥典型的作用。此外,在推出诸如农民养虾、种草、饲养柴鸡、奶牛致富一类典型的同时,应在版面上开辟饲养种植答疑、防病治病信箱、市场走势一类农民群众所必需的窗口和栏目,对典型报道起冷思索的积极提醒。

2 加强舆论引导,合理报道农业突发事件

首先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达信息。在农业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公众无法预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真相的大量渴求,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等就会急剧攀升。公众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此时极易造成小道消息盛传,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媒体在此时要遵循“第一时间反应”原则,尽可能早和快的跟突发事件相关的政府部门沟通,报道事件的真相,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媒体报道越早,越主动,越能够达到解疑释惑,消除公众恐慌的目的。媒体应将事实信息发布出去,让公众持续看到政府部门负责任的努力,进而理解政府、支持政府。

其次,要适度报道,控制事件传播程度,我们以往处理突发事件的程式是,政府首先查明并对事件进行处理之后,才向媒体和公众发布,目的是避免造成公众的恐慌。的确,过度恐慌会造成社会骚乱和不稳定,但在突发事件面前,让公众完全放弃警惕有可能导致新的一轮危机。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媒体的适度报道,将公众的恐慌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媒体必须清醒地把握好农业突发事件的传播程度、视角、态度等。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防止对农业突发事件报道的表达过度,正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如果“表达”过了头,反而会加剧人们的恐慌心理。

3 设置恰当的报道主题,引导农民采取相应的反趋同措施,破解“市场”同步性震荡

首先,帮农民准确预测市场,求生产之“准”。针对农民缺乏市场预测能力的弱点,媒体要积极为农民预测市场。不仅预测市场需要什么、种养什么好,而且预测市场需要多少,确定规模,让农民按照预测安排生产,既满足市场需要,又自觉把生产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既使调整趋同,也不足以发生震荡。以生产之“准”,预防市场同步性震荡。但市场预测绝非易事,为了预测准确,新闻媒体必须依靠专家和专业机构。

其次,引导进行深度开发,努力开拓多元市场。引导进行深度开发,求产品之“变”。引导农民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将单一的农产品加工为多种农产品,不仅能转化产品类型和提升产品档次,还可推迟、延长产品销售期,做到以产品类型、档次和销售时间之“变”,化解市场同步性震荡。引导开拓多元市场,求空间之“异”。产品销售集中于本地的狭窄市场,是市场同步性震荡的原因之一,在此,媒体要引导农民开拓多元市场,生产、销售目标要跳出本地市场,瞄准国内外大市场的广泛需求,以市场空间之“异”,避开市场同步性震荡。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