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师选修课《园林花卉学》课程的美学渗透

2013-12-29邓旭梁芳黄肇宇等

中外企业家 2013年3期

摘要:园林花卉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应适当选用素材来展示园林中蕴含的植物美、生态美、人文美、美的欣赏与创造,通过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改进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途径来进行美学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校;园林花卉学;美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20-02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在我们的时代里,人的精神世界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当美学通过渗透成为教育一部分的时候,教育才成为真正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人的塑造、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属于师范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中学生物教师,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美学素养对于基础教育和中小学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选修课中开设《园林花卉学》已经有十年了,每年选修人数达100人。近年来我们在园林花卉学的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美学渗透的理念,从美学的高度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分析

《园林花卉学》是以现代生物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技术科学,研究园林花卉植物分类与功能、栽培与繁殖基本技术的一门课程,在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园林花卉植物,掌握同林花卉生产管理的实用技术,架起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桥梁。园林花卉学课程学时少,内容广,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教学条件的影响,以往在教学中也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丰富,从植物分类学、观赏部位等方面介绍园林植物的种类,学生在上课时看到漂亮的图片时往往发出感叹,对观赏植物的美学价值及园林应用却并不了解。在实验实习中安排有扦插、嫁接、水仙雕刻等内容,注重了对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忽视了利用美学理论对学生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将美学渗透到教学中,未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精神健康以及对自然美的认识。对真善美的把握。

二、园林花卉学教学中美学渗透要素

(一)植物美

自然审美是人类美感最直接的来源,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要素,是现代景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美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体现的个性美感。园林植物的色彩是最引人注目的观赏特征,给人的美感最直接、最强烈。色彩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的情感象征意义,植物的色彩能影响整个室外空间的气氛和情感,鲜艳的色调给人欢快的感觉;从形态上看,园林植物的姿态各异,树姿、花朵、叶子、果实都可观赏,如常见的赏花植物荷花、木棉、玉兰、海棠、扶桑等在不同的季节能开出美丽绚烂的花朵,观果植物火棘、石榴、佛手等形态各异,都能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美学中易忽视的是植物的质感,不同植物的质地由粗糙到光滑,由坚硬到柔软等,质地效果包括叶子的大小、枝叶表面的粗糙度,某些季节还有花和果实。二是园林植物生长习性体现的生命美感。植物存在着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植物景观有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风、霜等气候变化,使植物的外形、色彩、质地等特征不断发生改变,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和意境。

从植物美学的角度,园林花卉学教学中应注重体现自然界植物千姿百态之美,教师应在课堂设计时利用图片、视频来展示各种园林植物,通过加强园林植物识别、植物生长发育特性观察等教学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领略自然美感,激发人的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二)生态美

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植物是各种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园林花卉学研究的对象是园林植物及其所处的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素(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按一定规律相联系,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协调美。生态系统本身的生态秩序也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同个体之间相互支持、不同物种之间互惠共生等都展示了和谐之美。作为生态系统一分子的园林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种类配置而表现出旺盛的生态活力。生态美蕴含在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感受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园林植物所处的生态系统的整体美、和谐美、秩序美、活力美。同时也能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三)人文美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人文美是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精神,表现为人类的自我关怀和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肯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园林植物被赋予特别的象征意义,表达文人雅士的思想与情怀。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传统配置形式,也是中国画的经典题材,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生于山涧之间的兰没有漂亮的花朵,但枝叶飘逸、香气幽远,被世人喻为淡泊名利、品德孤洁的君子。古代有许多诗词来借园林植物来表达志向,使植物具有了人的情操,也使园林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园林的人文美。宋代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对梅的描写达到了极致,宋代的郑思肖借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来表达自己坚毅不屈的情怀。苏轼诗中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名句寄予了诗人对竹深厚的情感。在园林花卉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略这种意境之美,有意识地渗透健康向上、富有朝气的思想理念,通过教学审美活动给予学生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人生体验。

(四)美的欣赏与创造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含着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这样两个方面,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美的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不仅对美的事物做出情感性评价和判断,而且在自己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同时参与了对该事物美的创造。一段枯枝在森林中谈不上美,在老农的眼里也没有美感,在园林工作者眼里却有着特别的美,如果将它整理成盆景或插花作品就成了人人可欣赏的美了。审美标准一般是通过个体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反映出来的。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不同个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与态度。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曾用人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例子说明了有审美的眼光才能见到美,不同审美的眼光见到不同的美。“这颗古松对于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的时候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就必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必须把植物学家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在园林花卉的教学中要注重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再加以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更直观深刻感知园林植物及园林的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园林花卉课的美学渗透任务是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在水仙雕刻实践课中让学生先欣赏前届学生作品,根据水仙球的形状自行设计、雕刻,赋予他们创造美丽水仙作品的权力,使教学内容丰富,同时也提高学生审美及美的创造力。

三、园林花卉学教学中美学渗透的途径

(一)教师修养美的渗透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是通过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播和自身道德行为的影响,去培育一代新人的崇高职业。在园林花卉学的美学渗透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的能动因素。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教师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学生的内心美)。教师只有按照美学规律来塑造自身的人格形象、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观。教师必须了解一些美学知识和美学理论。只有懂得美的本质、了解各种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审美过程等一般知识,才能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有了美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成为学生美感的校正者,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美,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创造美。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美观大方的服装、自然可亲的教态及科学优美的语言来展示个人魅力,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和锻炼,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美的渗透

教师对于审美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艺术理论阶段,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带到实践中,挖掘教学内容的美,传授给学生。园林花卉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花卉概述、花卉的生长发育、花卉与环境的关系、花卉栽培设施、花卉的繁殖与栽培、花卉的应用及常见花卉等几个部分,主要侧重于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把教育内容艺术化的展现出来,把园林花卉学中美的知识信息充分挖掘出来,使教育教学的内容成为审美对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及播放光盘等方式来了解花卉学知识,给学生以非常直观的感受,还可以在课件中加上南宁、上海、昆明杭州及日本、荷兰等国家园林中应用的花卉植物,并分析其在园林美学中的意义,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在花卉栽培设施教学环节中安排观看荷兰球根花卉生产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现代化花卉生产设施流程的学习,领略花卉植物的季节变化及生产过程中蕴含的美学,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三)教学方法美的渗透

美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美学渗透教育的一部分,美国教育专家布罗迪坚定地认为:“使用艺术手段来教授其他学科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使课堂引人入胜,令人沉醉。”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谈论各种花卉的形态特征、生育周期、生态习性,学生不可能得到丰富的、直观、生动的花卉学知识,反而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枯燥而乏味,进而影响他们欣赏园林植物的自然美。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将图片、视频及动画等来全方位展示园林植物多姿多彩的美,让学生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美。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做好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课程,如在花卉种类识别实践教学中,除让学生认识学校生态园、天南湖畔的各种花卉及绿化苗木外,还带领学生在玉林市各大公园、花卉市场及花卉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教师指导与辅导,激发学生鉴别美的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及审美情趣。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