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和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探讨

2013-12-29皮静林

中外企业家 2013年3期

摘要: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也逐步趋于完善,各单位的财务管理也随之逐步加强。但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在其内部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鉴于此,就目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56-02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财务会计核算制度较为粗犷,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薄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会计核算制度存在局限性,不能满足财政拨款方式不同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核算要求,报表数据的可利用性较低,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2)预算分解计划存在随意性,不利于预算控制和考核。(3)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不够严格,绩效评价流于形式。财政项目预算资金划拨前,审查和论证工作不足,容易造成应办项月和资金脱节,此外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过于粗略,缺乏可行的责任考核机制,不利于专项资金规范合理使用,同时也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 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长期以来,单位对基数递增的预算已经习惯,预算的观念相当不足,多数财政单位所完成的预算的编制以及对其的执行仍相当的粗放,由于理财观念的缺乏,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制度所进行的建设相当的薄弱。例如,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其可操作性严重不足,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定义相当模糊,因而相关执行人员多数对此无所适从。单位管理制度的完善较财政体制的改革来说相对滞后,因而需要对传统的制度进行更新或完善,以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3 预算管理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当前事业单位在财政体制的改革过程中的参与度相当的低,多数是被动接受财政部门的信息。如单位领导工作时仅考虑如何将任务完成,根本不考虑预算的有无以及事业相应的成本问题,因而更提不上财务的决策了。单位进行财务管理主要是想不断对财政资金进行优化,并通过收支管理的不断改进以及目标的不断调整以实现此目的,但是由于事业单位薄弱的预算管理参与意识使得此系统根本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4 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

5 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

二、加强和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探讨

1 强化会计核算。为了有效地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加强其会计核算工作的效果和质量,通过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对其会计工作的岗位重新进行合理分工,防止一人两岗、一人多岗情况的出现;而对于会计核算工作也要充分的保持其严肃性,使之在对单位所发生的经营业务做到正确、及时、合理给予入账反映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其会计信息的质量。

2 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性与预测性。现阶段,应尽快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目前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刚刚起步,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要确实深入基层,广泛了解,深入调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必须强化的项目、费用,单独立项,分项预算。如办公费、小车费用等,将其中有效的、先进的办法和标准,作为预算控制依据纳入控制目标,使之贴近实际,提高预算的可信度以及可操作性。每个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出现的差异,应及时报告,供预算编制部门及时了解情况,研究对策,使部门预算更加切合实际。

3 预算的编制及执行过程与绩效相挂钩。事业单位在对预算所实施的管理上,要通过将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同各部门的绩效密切地联系起来,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力度。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通过要求单位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来提高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力度,避免了预算与实际有较大偏差情况的出现;而在预算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对那些擅自挪用、恶意多报、谎报预算等诸多违反预算使用规定的行为,要根据其绩效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经济或其他方式的惩处,从而达到以做效尤的结果。

4 创新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创新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体系,要将公共资金特别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这其中包括加强与提高收入支出的预算管理,同时也要注重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效果。例如: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等各省地都实行了财政资金绩效考评的试点,并在两年内取得了不错的好成绩,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而特别在当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将预算资金管理的重点,放到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上来,根据本土财政管理的水平与改革的进度,对一些大项目或专项资金等进行跟踪考评,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考评范围,在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还要不断建立起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系统,来完善各部门的财政综合评价、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与绩效审计综合为一体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此来形成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完整的公共预算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管理水平。

5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当前,我们还要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当前新财政体制的需要,首先,我们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法学、数学和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基础,面对当前知识快速更新和金融活动的广阔、多变和灵活,能从社会、经济、技术和法律等多方面的角度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我们的财务人员要在原有的知识上,不断地学习与补充新的元素,开发本土事业单位的信息,并能够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本土事业单位的运行与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评估,从而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6 强化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强化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不断促进当前财政体制的改革,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当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单位的资产,均是以取得时的价格入账目的,所以如建设物、房屋及土地等部分的市场价格与账面价格相比较差距很大,然而计算机等部分的设备,由于它的技术进步非常快,原先的配置低,入账时的价格高,甚至有些淘汰了已经不能用了,但是有些市场价格却比入账目时的价格低很多。因此当前,我们应该研究与确定出一套合理与科学的资产核算方案,能使国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它的实际价值;然后我们要不断加强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并强化出让、出租及报废处置各个环节的审批和管理,在出让与出租等相关的环节中,最好引入公开竞标的方法,来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的公平化与公开化,从而来避免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我们还要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在一些比较大型的国有资产购置环节应拟定出国有资产管理的审批制度,以此来避免因重复购置而导致的浪费,尽量为国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