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索

2013-12-29景刚耿慧敏李维刚

中外企业家 2013年3期

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泰国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蹿升至每吨1000美元的天价,柬埔寨和埃及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菲律宾国营粮店经常无米可卖,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与关注。中国作为世界粮食市场的一员,国际粮食价格的剧烈变动对国内的粮食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国内粮食供给压力将不断加大,如何确保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增加催动资源供给约束使国家粮食安全迈向了警戒线;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改善和显著提高,食物消费结构产生升级,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数量型阶段向主要依靠间接性粮食消费的品质型阶段转变,居民口粮消费量逐步减少,而替代的肉类、牛奶和蛋类等动物性食品以及食用油、精加工食品等非直接粮食消费需求持续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向城市,从而带动了粮食消费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供不应求的缺口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战略问题。

一、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协调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和发展是合一的,对协调问题的关注是积极、主动和自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受到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会议的一致关注。受全球人口增加,生产要素恶化,结构变动,气候变异以及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世界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局部粮食危机频繁出现,粮食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我国于1992年提出自己的粮食安全概念,认为粮食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粮食安全,不但要满足当前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保障未来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1 耕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从1996年12月31日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再到2007年的18.26亿亩,耕地一年年地减少,已经迫近地域辽阔18亿亩红线。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不合理占用优质耕地现象严重,耕地作为保障粮食生产的战略稀缺资源对粮食安全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

2 种粮成本上升,农民弃耕抛荒

由于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物价上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很快,而粮价上涨抵不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的上涨,造成种植粮食成本上升,收益少。种田效益低,所以大量的年轻体壮的农民宁愿进城务工,或者到镇上做一些生意之类的,也不愿去种地,致使很多耕地荒废。

3 市场需求结构转变成为新的供需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以粮食为原料的深加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粮食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城镇居民不断增加,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与以往相比,我国粮食问题出现了粮食产量增加,但粮食库存减少;饲料、工业用粮迅猛增加,口粮消费减少;城镇粮食需求在增加,农村粮食需求减少的现象,“三增三减”新变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需的主要因素。

4 农村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的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对农村耕地的占用无序增加,使得一些优质耕地被挤占;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更多地进入工厂、商业等领域,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形成粮食生产的安全隐患。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

1 完善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是粮食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是粮食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支撑。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完善粮食储备轮换机制和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其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最低收购价实行品种范围;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应急加工能力、应急供应网络建设;加强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市场监测、预测和分析能力;建立粮食生产补贴长效机制,稳定种粮收入预期;调整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与布局,增加大豆、食用油等对外依存度高的粮油品种储备规模。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着粮食储备和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储存的任务,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要服从宏观调控的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 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随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制约因素的不断增加,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耕地面积逐年缩减、农业生化资源投入边际效益递减、资源环境保护制约等因素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农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改良育种水平、科学种植提高单产水平来增加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供给。

3 保护农业资源,加强农业投入,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我们必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侵占行为,保证我国粮食耕种面积不低于18亿亩。另外,重点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禁止对环境污染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上马,及加强对现有企业环保监控和改造,对工业污水及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监管。

加大粮食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例如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来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通过提高农民种粮效益,来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来保障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4 规范国家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粮食市场体系是粮食商品流通实现的重要场所,是市场配置粮食资源作用发挥的客观基础,是搞活粮食企业的重要外部环境,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构建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可以通过其完备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熨平粮食市场波动,提升粮食市场运行效率,很好地实现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利益,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推动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产销区双方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格局,发展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5 推进国家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指在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条件下,围绕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而形成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企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它要求在粮食生产经营活动中,以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工贸企业为龙头,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行区域性布局,多样性开发,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商贸、工业、农业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进国家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需要建立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粮食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粮油品牌战略,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

6 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中,中央储备落实得比较好,地方储备特别是主产区的储备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省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不足。完善各级粮食储备体系,健全调节机制必须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加强地方粮食储备、健全储备调节机制、改善储备粮布局及品种结构。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应急需要,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与粮食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确保应急情况下的粮源供应;建立粮食应急加工、供应和储运系统;建立粮食应急粮种储备系统,确保特殊时期恢复粮食生产时的种源供应;建立粮食应急生产补贴制度,对参与粮食应急生产的农户进行补贴,促进粮食生产。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