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统一战线促进作用的思考
2013-12-29周莉
摘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决定着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统一战线领域的多元价值取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马克思主义为统一战线提供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统一战线提供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统一战线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一战线提供价值指向,促进统一战线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战线;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47-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2007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民主党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且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的同一陛要求在统一战线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统一战线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重要依托,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效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统一战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引领统一战线的自信。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性因素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时有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这种思想的多元化,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信仰、道德标准、生活样式和情操格调趋向多元化和差异化。新时期的统一战线联系着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新的社会阶层等多方面的重要人士,协调着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大方面关系,统一战线中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不同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互相激荡。统一战线所体现的差异性特征,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以一元化的主导思想为指导,实现意识形态方面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引领统一战线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没有包容多样,就会缺乏争鸣,导致思想封闭僵化。但是,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失去一元主导,意识形态必然陷入一片混乱,进而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强大理论支撑,“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就失去领导核心;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统一战线就失去政治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使统一战线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圆统一战线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就业岗位流动加快等原因,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大大增加,新阶层在不断分化的同时不断整合,形成利益集团,在经济和政治上谋求共同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发表研究报告,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五大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化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不容忽视的方面。转型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统一战线就是在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一“大同”前提下,把处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把各界人士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到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标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提出了宏伟的目标,统一战线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才能增强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关联度,在实现共同理想的努力中彰显自己,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圆中国梦发挥优势与贡献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深入了解近代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总结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团结合作的宝贵经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统一战线提供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统一战线的巩固壮大提供精神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一些外国思潮的进入,统一战线中出现了一些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国内极少数人鼓吹中国应该实行两院制、多党制。为此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在统一战线中应该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作为依托,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勇气,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丰富的创新实践,提出新思路,开辟新领域。
江泽民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存、自立、自强。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发展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炽烈的情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民族精神,还需要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突出的主题,也是当前中国的时代追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不断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重要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动力。在爱国主义这一旗帜的引领下,统一战线才能将体制内和体制外、大陆范围内和大陆范围外的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结成牢固的爱国联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继续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指引,统一战线也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而与时俱进。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统一战线成员的社会行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分化,统一战线中利益主体相应地出现了多元化,打破了过去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结构的单一和局部利益结构的均衡,具体利益的差别越来越大,多元利益格局逐步形成。此过程中,利益的分化必然带来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的增强必然导致相应的法理和政治诉求,对利益的追求已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增长并不能保证每个阶层利益均等,一些被边缘化的社会成员,面对不公平的分配机会,利益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引起社会利益的冲突,为此在统一战线中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为价值指向,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指引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辨明善恶美丑、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统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对社会各阶层提出了道德规范。“八荣八耻”不仅具有道德上的先进性引导,同时考虑到广大群众的道德能力,它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全面而系统的表述,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价值方向。为此,在统一战线中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文献:
[1]李斌,论在统一战线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2]宋丽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统一战线成员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