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增产技术在魏岗油田的应用
2013-12-29杨瑞雪
摘要: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或有采无注水,河南油田采油一厂部分油井长期处于低产能或关停状态,开发效果差。且普遍含水低,采出程度低,极需采用有效的增产、增能措施以发挥其潜能。
关键词:注采系统;低产能;开发效果;采出程度;增产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91-01
二氧化碳增产技术(吞吐或驱)是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其使原油体积膨胀增能作用和降低原油粘度易于流动等增产特点,很适用于油层连通性较好和面积有限的小断块油田。该技术可改善注采井网不完善和有采无注区块以及偏远零散井产能,提高单井产量。与其他增产工艺相比,二氧化碳增产工艺更灵活方便,施工简易,见效快。近年来国内多个油田先后实施CO吞吐试验,大多数取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
1 二氧化碳增产机理
二氧化碳驱油分为两大类:混相驱和非混相驱。CO混相驱和非混相驱之间的差别是地层压力是否达到最小混相压力(MMP)。二氧化碳吞吐过程一般属于非混相驱,CO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是原油体积膨胀和降低原油黏度等几个方面。
2 二氧化碳增产选井技术
2.1 地质条件
(1)油藏封闭性较好,裂缝不发育,采出程度较低。
(2)油井初期产能较高,含水70%以内;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大于35%。
(3)原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少,原油密度不高。
(4)地层非均质性不严重,层内渗透性差异及层间干扰小。
2.2 井况条件
实施二氧化碳注入工艺的井要求井况条件好,井筒或套管等无技术故障。
3 二氧化碳增产技术现场应用
魏岗油田魏北断块所属南70断块注采关系不完善,南72断块有采无注,区域采出程度不足10%,两口井对应生产层均有一定的渗透性,渗透率变化范围0.120~1.548 um2;含油饱和度较高,含油饱和度范围48.031%~70.355%。南70井目前捞油生产,在抽次6次/d的工作制度下,日产油0.4t,日产水0.9m3,含水67%,动液面1450m;魏南72井因能量低不产油,于2008年3月15日关井。
2010年以来实施二氧化碳增产先导试验共2口井三井次,共注入液态CO驱剂613.28吨,油井增产效果明显。截至2012年底,措施井增油共计3 025吨。
从现场试验的结果看,CO吞吐增产效果差异很大。据分析,增产效果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试验井的地质条件、油层状况。
4 结论和认识
1 CO吞吐具有明确的增油机理,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现场应用证明CO增油效果明显,说明只要选井合理、工艺配套,CO吞吐可以取得理想的增产效果。南70吞吐增产、魏313驱油见效,证明二氧化碳增产工艺对注采关系不完善或有采无注区块适于推广应用。
2 矿场试验增产效果差别较大,说明其影响因素众多。影响CO吞吐效果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地质因素、开发现状、储层和原油条件、油井状况、注入工艺、生产过程等,各井的条件不同,增产效果也不同。
3 应当加强对CO吞吐现场试验的结果分析,以便提出合理的选井标准,同时把握好现场施工环节,提高CO吞吐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胜来,王亮,何建军,等CO吞吐增油机理及矿场应用效果[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19(6):23-26
[2]李相远,李向良,郭平,低渗透稀油油藏CO吞吐选井标准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37(5):66-68
(责任编辑:陈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