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主义的诱惑 :从民间思潮到国家战略
2013-12-29张建华
摘要 是弘扬俄罗斯的民族精神,还是向西方急剧转向,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俄罗斯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亚主义成为当代俄罗斯的国家发展战略,对俄罗斯外交、安全和经济复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大国,是新欧亚主义的“强国主义”目的。普京执政后,延续了欧亚主义的方针和路线。在新欧亚主义影响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战略会给世界、特别是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新欧亚主义 经济 普京 强国主义
自18世纪初彼得大帝(Петр Великий)大改革开始,俄国即以其独特的国家形态和发展道路而引人关注,世人或为之惊诧,或啧啧称奇。1861年,农奴制废除,标志着俄国走上了政府主导的现代化道路,而俄国经济现代化几经波折,不断改变着指导原则,尝试着不同的理论指向。十月革命之前,俄国虽然处于西方世界经济体系边缘,但走的一直是西方式的经济发展道路。十月革命后,建立起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一段时期内尝试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发展模式。1991年,苏联解体。在经历了短暂的向西方一边倒的经济政策后,俄罗斯总结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走上了市场经济+主权民主+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新道路。自普京2000年正式执政至今,俄罗斯经济已经曙光再现,新欧亚主义的国家发展战略思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欧亚主义(Неоевразийство)是当代俄罗斯的热点问题,它直接关联俄罗斯文化和社会思潮、影响俄罗斯外交。对此,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新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关系、新欧亚主义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影响等相关研究还较为罕见。
欧亚主义的起源
自然地理上的俄国,横跨欧亚两洲,浸润于欧洲(西方)和亚洲(东方)两种文化,造成了文化地理上和地缘政治上的独特景观,促成了位于欧洲和亚洲大陆核心位置的俄罗斯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俄罗斯的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汇合带(或称结合部)特征。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精神特点,对俄罗斯文化传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俄国著名历史学家瓦·奥·克柳切夫斯基指出: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即是开拓土地和殖民的历史,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俄罗斯民族向整个东欧平原散布开来:从波罗的海到白海到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和乌拉尔河,甚至深入高加索、里海和乌拉尔以南、以东的地方。俄罗斯部族在政治上几乎全部联合在一个政权之下:小俄罗斯、白俄罗斯、诺沃罗西亚一个接一个地归并入大俄罗斯,组成了全俄罗斯帝国”。②这样,俄罗斯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幅员228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面积为174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③
纵观公元10世纪以来俄国的发展历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钟摆现象”,即从第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开始,直至20世纪初,俄国的历史发展犹如巨大的钟摆,摆动于“西方式”与“东方式”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之间。
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以强制方式率众皈依东正教,拉开了俄国“西方化”的序幕,这一过程持续到蒙古鞑靼人入侵前的13世纪40年代。从13世纪40年代至15世纪80年代,俄国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蒙古鞑靼人的统治,被迫走上了“东方化”的道路。尽管1480年终于摆脱了异族的统治,但是“东方化”进程以其惯性仍然延续了近两个世纪,直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是俄国历史上急速的“西方化”阶段,先有彼得一世急行军式的“欧化”改革,后有女皇伊丽莎白、特别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专制”,在他们的统治下,俄国的“西方化”进程加速。然而,从19世纪开始,俄国历史发展的“钟摆”似乎失去了以往的规律性,迟疑并固执地摆动于“东方”与“西方”之间,它表现为亚历山大一世的“自由主义式”统治和他所支持的西方式的斯佩兰斯基改革,但同时,他又支持阿拉克切耶夫的典型的东方式“军屯制”。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农奴制改革,目的在于解放农奴,但沙皇政府又试图以“东方式”的农村村社将农民禁锢起来。19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俄国资本主义艰难地迈开步伐,开始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在政治上,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顽固地坚持“东方式”的集权统治。1917年,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一条现代化新路,然而,就在苏联社会主义“凯歌行进”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仍然深陷“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西方式”与“东方式”道路的吊诡悖论之中。
俄国发展模式的摇摆导致社会的分裂。18世纪初,彼得一世大力推行欧化改革,试图以“野蛮”方式制服俄国的“野蛮”(马克思语)。④其长远效应是推动俄国历史发展,其近期效应是促进了俄罗斯民族觉醒以及导致社会大分裂。准确地说,使俄罗斯社会分裂为相互对抗的“本土俄罗斯 ”和“文明俄罗斯”两部分。对抗的结果是,在一个国家分化出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理想的两个社会。“分裂性不可避免地将选择道路问题摆在国家面前。如果选择‘本土’化道路,就意味着采取伊凡四世时代启动的东方类型道路。如果选择‘文明’化道路,就意味着拒绝基辅罗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和莫斯科公国的传统,接受欧洲传统。俄国几乎用了300年来解决这个难题。”⑤
18世纪80年代,持本土派立场的俄国著名学者冯维津提出了著名的“东方与西方”和“俄国与西方”的命题,他的观点是“我们出生在西方死亡的时刻”。⑥由此,引发俄国知识分子两个多世纪的深入思考。俄国知识阶层在19世纪30至50年代展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即是俄罗斯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俄罗斯应该走西方式的道路,还是走东方式的道路?即赫尔岑所称的“俄国生活中的斯芬克斯之谜”。随着争论的不断深入,最终划分出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两大营垒。西方派主张俄国无法孤立于欧洲,固步于自己的传统,必将走与西欧一样的发展道路。斯拉夫派则认为俄国的农村村社、东正教和专制制度是其独有的特性,完全可以根据本国的历史特点,走迥异于西欧的发展道路。
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三次革命洗礼的俄罗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布尔什维克的执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反苏势力的溃败导致俄罗斯社会的再次分裂,形成了“苏维埃俄罗斯”和由移居国外的200余万俄罗斯人组成的“侨民俄罗斯”。⑦侨民知识分子仍然在思考着著名的“赫尔岑命题”,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悲剧使欧亚主义在废墟中显露出来。20年代初形成了“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⑧思潮和“欧亚主义派”(Евразийцы)。欧亚主义者继承了斯拉夫主义思想,强调从俄罗斯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寻找“赫尔岑命题”的答案,试图为俄国发展指出道路。
1921年在保加利亚出版的《走向东方》文集,标志着欧亚主义思潮的诞生。⑨作者之一萨维茨基认为:“在从前在地理上划分为‘欧洲’和‘亚洲’两个大陆的旧大陆的土地上,它成为划分的第三个、中间的大陆——‘欧亚’,欧亚主义的名字由此而来”,“俄罗斯就其历史地位和民族特征而言,它既不是纯亚洲式的,也不是纯欧洲式的”。⑩俄罗斯命中注定要充当沟通两块大陆和两种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他在一首诗形象地表示:“我们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种族是特殊的。我们是完整的东西方,我们是其高峰的旅行者。”另一作者阿列克谢耶夫是欧亚主义国家思想的主要表述者。他考察了自古以来俄罗斯人所追求的“真理国家”的五种模式:即东正教的君主制思想、独裁思想、哥萨克自由逃民思想、非正统教派国家思想、约瑟夫派国家思想。他主张从俄罗斯古代村社体制和民间谚语等民族传统中寻找借鉴,建立重在保障公民精神发展的欧亚国家。苏俄红色领袖托洛茨基也曾就此发表看法: “俄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社会上和历史上都介于欧洲和亚洲之间。它既同欧罗巴西方有区别,也同亚细亚东方有区别。”
欧亚主义者强烈反对欧化,认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亦称“欧亚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欧亚世界,居住在这个世界的是非欧非亚的欧亚人,其文化也是非欧非亚的欧亚文化;俄罗斯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应寻找和坚持自己的道路。作家特鲁别茨科公爵强调珍视和重建俄罗斯文化,与全盘西化的俄国知识分子作坚决斗争,以对抗强势的罗马—日耳曼文化的侵略。
欧亚主义者非常关注俄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他们对新经济政策持谨慎的合作态度。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完全不适合俄国的国情,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维埃政权已改弦更张,表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无疑死了”,“欧亚主义要竭尽全力渗透这一新的体制,假借新政权之手建立自己的新国家”。西方的道路走不通,俄国应该走自己的道路——欧亚主义道路。而且欧亚主义派与布尔什维克在一些思想上不谋而合,如强调思想意识在国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主张联邦主义原则,主张不屈服西方的压力走自己的道路等。
20世纪20年代末,欧亚派试图变理论为实践,建立欧亚党,但这个尝试没有成功。30年代中期,欧亚派逐渐发生分裂,这个阵营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支持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国家建设方案,另一部分反对。1937年,欧亚派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学派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欧亚主义思想并没有因欧亚派的消亡而消失,它不仅在俄侨中继续产生着影响,而且还渗透到了苏联国内,列夫·古米廖夫(1912年~1992年)就是苏联国内最为著名的欧亚主义者之一,他表示:“当别人称我欧亚人时,因为某些原因我不拒绝这个称呼。第一,这是强大历史潮流,如果我被吸引到这里,它将给我以荣誉。第二,我认真地研究了这个流派的著作。第三,我实际上同意欧亚主义者基本的历史方法论的结论。”他的结论是:如果俄罗斯能够被拯救的话,那么只有通过欧亚主义的道路。
俄罗斯经济转型与新欧亚主义的经济取向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的西部与欧洲一体,东部和南部融入亚洲大陆板块。俄罗斯也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0%,天然气占40%,森林覆盖面积11.13亿公顷。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很多国家所不及的。但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资源都开发不了,特别是储藏在远东地区的资源。丰富的油气、森林及其他矿物质资源,使俄通过资源输出来参与亚欧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虽然俄罗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金、技术、劳动力缺乏。俄罗斯的重工业基础较好,而轻工业薄弱。同时俄经济分布也不甚合理,轻工业主要在西部地区,基础工业集中在东部地区。俄罗斯东部地区是世界资源富饶的宝库之一,对国家经济形势有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东部地区不仅失去了中央政治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而且实际上也中断了同中央政府的经济联系,这从整体上使国家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为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进行了多次改革。起初,盖尔达政府采用“休克疗法”,企图激进地向市场经济过渡,走上西方式的发展道路,最后使俄罗斯经济一片混乱。之后,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放弃了以前的以货币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指导思想,转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学说,但效果仍然不好,到1998年,竟爆发了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直到普京上台,提出一系列经济战略调整措施,俄经济才有所改善。普京改变过去领导人一味追求快速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西方式的市场经济的激进改革,采取了适应俄罗斯国情、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渐进式改革。目前,普京走的就是新欧亚主义发展道路,它注重平衡发展俄罗斯东西部,同时与西欧和东亚共同发展经济合作来保证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的独立地位。
俄罗斯关起门来走计划经济道路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经济发展要与世界接轨。当俄罗斯打开国门,看到西部欧盟经济的巨大成果和东亚经济的飞速增长时,意识到要加强同东西方的合作来保住俄罗斯的大国经济地位。欧盟是目前欧洲乃至全球最有活力和最成功的经济联合体。从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出发,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向东扩展计划。2004年,一个囊括25国、4亿多人口的欧盟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欧盟一直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两者的贸易额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37%以上。俄罗斯70%的外贸顺差来自欧盟国家。欧盟还是俄罗斯主要的贷款者和投资者。面对日益扩展到家门口、同时在欧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影响的欧盟,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加大同欧盟的经济合作。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一直没有重视东亚地区,直到90年代后期,东亚地区才开始引起俄罗斯关注。如今,东亚地区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汇聚着世界雄厚的金融资本,巨大的经济潜力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地区。在此情况下,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了其亚洲政策,积极融入到了东亚经济中来,而经济陷于艰难困境的俄罗斯当然不甘心被排除在外。俄罗斯与东亚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资金、技术、劳动力缺乏;而日本韩国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中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日韩资源十分缺乏,中国某些资源缺乏。俄罗斯的重工业基础较好,而轻工业薄弱;中国的轻工业发达,而重工业基础不如俄罗斯。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有利于进入广大的亚洲市场。诸多因素都有利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当然会加大与东亚的合作力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叶利钦在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的激进自由主义改革,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迅速崩溃,社会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股回归欧亚主义的思潮,新欧亚主义出现。“新欧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亚历山大·盖尔耶维奇·杜金。新欧亚主义将古典欧亚主义思想与“第三条道路”理论、“保守的革命”、欧洲的“新右翼”理论等结合在一起,其中特别强调地缘政治学理论。杜金在《地缘政治学基础》一书中,将大陆文化与大西洋文化对立起来,强调“欧亚俄罗斯”的大陆性。欧亚主义思想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意味着欧亚主义实际上变成了21世纪俄罗斯的民族思想。2002年5月30日,欧亚党成立,提出了关于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国内政治局势的基本立场。新欧亚主义思想在俄罗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欧亚主义对地缘政治中的经济因素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俄罗斯新欧亚主义的主要方略是确立俄罗斯的欧亚大国地位。在新欧亚主义者和目前的俄罗斯领导人看来,没有俄罗斯的欧洲,就不能称其为完整的欧洲,没有俄罗斯的亚洲,也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亚洲。“欧亚党”不赞成走像欧洲那样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也不赞成回到原苏联的计划经济老路。因此,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具体的方法是:为充分发展的私营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部门、军事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不能交给私营企业经营,而必须由国家管理;充分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对西欧和东亚同时主动开展“经济外交”,走一条东西兼顾、欧亚平衡的经济发展道路。
欧亚主义者提出的发展经济的“新欧亚主义模式”——“欧亚主义的保护主义政策”或“大区域的自给自足政策”,最大限度地将发展内部资源与根据不同情况向外部地缘经济区域开放欧亚“关税联盟”的所有地区结合了起来。
欧亚主义道路是俄罗斯经过痛苦洗礼得出的深刻结论。纵使没有这种经历,仅从现实主义出发,俄罗斯也应该走欧亚主义道路。在俄欧合作方面,欧盟虽然在经济领域对俄提供帮助,但也是有条件的,对俄诸如反倾销调查及实施经济制裁等方面毫不手软。而且“俄罗斯年轻的金融市场往往成为西方投机资金的炒作场所,投机商将资金大规模投入和抽逃,给俄罗斯经济稳定造成巨大威胁”。相反,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与俄经济的高度互补性,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诱惑力。放弃以前一味的“西化道路”,走独立的东西兼顾、欧亚平衡的新欧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成了此时俄罗斯的必然选择。
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实施新欧亚主义的经济政策。对于主张“经济外交”的普京来说,欧洲的价值不可低估。普京指出:“俄罗斯要积极地参与欧洲大陆的经济合作,其主要手段目前首先是加入欧洲联盟的进程。”俄罗斯希望通过加强同欧盟的合作,在经济方面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欧洲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为经济复苏找到外部动力;二是借助欧洲的经验,实现制度改造,建立现代经济体制和运行规则,使俄罗斯的经济逐步地纳入欧洲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基于上述目的,普京首先积极致力于开展双方的经贸合作,利用俄罗斯国内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欧盟国家进行了以石油出口为主的频繁的多边贸易合作。1999年6月,欧盟15国在科隆制定了《欧盟与俄罗斯关系集体战略》,目标有两个:一是帮助俄罗斯实现稳定、民主和良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二是与俄罗斯共同努力,维护欧洲大陆和世界的稳定、安全,实现俄罗斯与统一欧洲经济社会空间一体化。尽管俄罗斯与欧盟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欧盟强调帮助俄罗斯实现符合“欧洲标准”的变革,俄罗斯则突出与欧盟的经济合作,但是欧盟与俄罗斯都决心强化合作态势,实现相互接近。2001年3月,欧盟斯德哥尔摩特别首脑会议首次邀请普京出席,这表明欧盟重视进一步发展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会议期间,欧盟领导人就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达成了三个共识:一是通过扩大合作范围支持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二是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是同意欧洲投资银行为俄罗斯的经济建设提供贷款援助。经济合作无疑是俄罗斯与欧盟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迄今双方合作最有成效的方面。但是,加入欧盟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俄罗斯未来十年内加入欧盟的希望渺茫。
新欧亚主义对地缘政治中的经济因素给予高度关注。俄罗斯认为,既然一时难以融入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那么近20年来经济实力日益上升的东亚地区对俄罗斯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且,俄罗斯与东亚国家在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上有更多同质性、互补性,因此,东亚国家所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改革方略等必然引起俄罗斯的兴趣和重视,期望予以借鉴。于是,俄罗斯目光东移,制定了在东亚地区的战略目标——这就是要为俄罗斯,特别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积极加入地区一体化进程创造条件,寻找来自东亚地区的、对俄罗斯国内经济改革的支持,吸引东亚资金带动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的开发。为了加强同东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俄罗斯积极开展同这些国家的经济外交,签订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协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促进。为加强同东方国家经济合作,俄罗斯制定了西伯利亚纲要和远东贝加尔发展纲要,中央政府在财力、物力以及政策上,都给予了尽可能的支持。目前,俄罗斯与日本进行关于资源开发的项目合作——包括开发俄罗斯储量丰富的雅库茨克天然气和萨哈林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并由日本提供技术设备开采俄森林资源,改造俄铁路交通线和远东瓦尼诺港,发展国际通信系统,建立纳霍特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两个自由经济区。俄罗斯同中国签署了包括2001年~2005年双边贸易协定、森林资源开采等在内的10多个合作文件,双方在核能、石油、天然气、电力、森林开采、航空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时,俄罗斯同韩、朝、越、蒙也都进行了经济合作。
新欧亚主义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
虽然就俄罗斯与欧亚合作进程上看,新欧亚主义理论中的东西方并重的经济发展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合作对于促进俄罗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景已经显现。
首先,俄罗斯同欧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俄罗斯经济改革和市场化。俄罗斯是一个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在欧亚合作过程中,将完成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等方面的改造,变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吸引力。对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采纳和东方经济宏观调控方针的吸收,再加上俄自身的价值观及精神凝聚力,一个具有独特经济制度的俄罗斯有可能成为现实。这较之苏联的计划经济和纯西方式的市场经济来说,无疑更符合俄罗斯当今现实。
其次,随着俄罗斯同欧亚经济合作的深化,以出口能源为主的俄罗斯将成为欧亚各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商。俄罗斯将会拥有对外贸易的发言权、主动权甚至支配权,使得合作各方面向着建设性战略伙伴地位转化,而不是仅处于合作的边缘国家位置或片面的经济技术意义上的简单合作。俄罗斯将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大国,这是新欧亚主义思想背后的“强国主义”目的。
最后,新欧亚主义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俄罗斯的外交。“经济外交”是俄罗斯现阶段的外交政策。俄罗斯计划同其经济伙伴国家在关系国家存亡的能源上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对提高俄罗斯的大国地位,重新掌握外交主导权十分重要。
普京执政后,延续了欧亚主义的方针和路线。他强调:“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也还会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这一点。”在2000年国情咨文中,普京把实用主义、经济效益和国家安全作为新政府的主要任务,认为国内目标高于国际目标。在内政方面,普京政府主张实行“可控制的市场经济”,并根据苏联70年经济建设和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经济转轨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强国主义”(Державизм)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既没有继续叶利钦时期激进的经济改革计划,也没有回到苏联时代的计划经济轨道,而是强调在不引发大的社会动荡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强调遵循温和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由国家调控的自由社会经济体系。在外交方面,普京把“东西方并重”外交进一步发展为各个层次的平衡外交,把俄定位为一个地区性的大国,集中力量关注自身周边地区的安全,不再追求与自身国力不相适应的、不切实际的大国地位,近期目标是在俄罗斯周边建立一个巨大的“稳定的弧形(圆形)安全带”。2002年4月,普京又宣布俄罗斯的目标是融入欧洲主流经济。
俄罗斯的欧亚特征是一种现实,是一种地理和历史的存在,是俄罗斯国情。新欧亚主义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并以此作为思考俄罗斯问题的出发点,超越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所建构的“西式”社会。俄罗斯著名东方学家米哈伊尔·列昂齐耶维奇·吉塔连科认为:“欧亚精神也许不仅会成为俄罗斯经过更新的意识形态,成为俄罗斯振兴的新的范式,而且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赋予跨文明关系新的思想典范。”在新欧亚主义影响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战略会给世界,特别是俄在东亚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处理同俄国的经济合作,是我国政界、知识界精英目前急需考虑的重要课题。
俄罗斯民族是善于思考的民族,伴随着每一次社会剧变,知识界总会发生激烈的思想碰撞,面对国家的发展方向进行着痛苦的选择。是弘扬俄罗斯的民族精神,还是向西方急剧转向,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俄罗斯人。从18世纪初叶彼得一世的改革到19世纪6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再到20世纪初期托雷平大臣的改革,最后到20世纪80至90年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改革,都是俄罗斯强迫自己西方化的痛苦尝试。在这四次改革中,除第一次取得一些成就外,其他三次都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特别是第四次改革,不仅使苏联解体,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政治局面动荡,民族分裂主义猖獗,威胁着国家的生存,而且使俄罗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成了西方的经济附庸,导致西方国家信誓旦旦允诺的支援成为一纸空文。这些残酷的现实深深地刺痛了俄罗斯人民的自尊心,重新引起了西欧派与其他思想文化派别之间的东西方文化之争。欧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复兴和从未有过的社会关注,它从20世纪初的民间思潮成为当代俄罗斯政府的国家发展战略,对俄罗斯外交、安全和经济复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正如自称是“最后一个欧亚主义者”的列夫·古米廖夫在1992年去世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我知道一点,并愿意悄悄地告诉您,俄罗斯如果想要得救的话,就必须成为欧亚大陆强国,事实上,只有欧亚主义能够救俄罗斯” 。
注释
“欧亚主义的诱惑”(Евразийский соблазн)来自当代俄罗斯学者诺维科娃和西济姆斯卡娅等主编的同名文集《欧亚主义的诱惑: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俄罗斯》(Новикова Л., Сиземская И. Россия междуЕвропой и Азией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соблазн.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 М. , 1993.)。书中编入了几位欧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主要研究位于欧亚大陆的俄国的命运;并收录了著名的非欧亚主义者围绕欧亚主义思想进行论战的文章。编者认为:“欧亚主义既是一种哲学社会思想,也是政治运动。”参见:Новикова Л. ,
Сиземская И. Россия между Европой и Азией :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соблазн.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 М., 1993. С. 2。
[俄]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8页。
Пономарев Н.М.История СССР.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ука''.1996.Т.2.c.37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0页。
克柳切夫斯基认为:“在改革前的农村和新俄罗斯中产生的不是我国历史两个相邻的时期,而是两个相互敌对的风格和生活倾向,这种风格和倾向导致俄国社会的分化,并导致彼此间斗争,取代了他们本应和睦地与自己的共同的生活困难处境的斗争。”参见:Семенникова Л.И.Россия в мировом сообществе цивиилизаций.рянск,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Курсив''.1996. C.156。
НовиковаЛИ.Cлавянофильство и современость. СПб.,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Знание''.
1994.c.89-92.
关于俄国侨民人数、政治态度和社会团体的内容,参见张建华等:《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到苏联的历史神话》,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249~269页。
“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是欧洲(Европа)和亚洲(Азия)两个词的合成词。
文集收录了比钦里的《旧阶层历史中的东方与西方》,特鲁别茨科依的《论真实的和虚假的民族主义》、《俄罗斯问题》、《论土兰因素和俄国文化》、《我们和他人》、《普遍欧亚民族主义》,萨维茨基的《欧亚主义》、《两个世界》、《草原和定居》、《主人和经济》,阿列克谢耶夫的《欧亚派与国家》和卡尔萨文的《政治基础》等12篇文章。
Новикова Л.И.,Сиземская И.Н.Россия между Европой и Азией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соблазн. Антология.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93.c.100.
Челышев А.Г.,Шаховский Г.Д.Культурное наследство Русской эмиграции 1917-1940.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94.Т.1.c.146.
Новикова Л.И.,Сиземская И.Н.Россия между Европой и Азией Евразийский соблазн. Антология.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93.c.165-168.
[俄]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自传——我的生平》,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255页。
Савицкий П.Н.Континент Евразия.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граф''.1997.c.15.
Алексеев Н.Н.Русский народ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граф''.2000. c.177.
ГумилевЛ.Меня называют евразийцем//Наш современик.М.,1991(1); Гумилев Л.Заметки последнего евразийца//Наше наследие. М/, 1991(3)
丁佩华:“俄罗斯与亚欧经贸合作:现状和前景”,《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1期。
[俄]普京:“21世纪头十年”,俄新社1999年12月27日电。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М.,1999-12-30.
ГумилевЛ.Н. Ритмы Евразии: Эпохи и цивилизации..,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Экопрос''. 1993.c.31.
责 编∕樊保玲
Temptation of the Eurasian Doctrine: From Popular Trend of Thought to National Strategy
Zhang Jianhua
Abstract: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of Russia or make a U-turn to embrace the West? This is a problem that has long plagued the Russian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Eurasian doctrine,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as become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ntemporary Russia. It has produced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Russian diplomacy, security and economic revival. By adhering to the Eurasian doctrine, Russia aims to become a power like before that no country can afford to ignore. After Putin took office, he continued with the lines and policies under the Eurasian doctrine. Upon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Eurasian doctrine, the 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will bring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the world, in particular, China.
Keywords: New Eurasian doctrine, economy, Putin, the doctrine of powers
【作者简介】
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俄国思想史和苏联政治史。
主要著作:《俄国史》、《激荡百年的俄罗斯:20世纪俄国史读本》、《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