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仍在调试彼此相处方式的大国
2013-12-29吴崇伯
摘要 中澳建交40多年来,两国经济关系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贸易连创新高,相互投资不断增长,其他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富有成效。中澳经贸合作有很大的互补性,加上两国政府重视,未来两国经济关系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双方合作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但从中澳双边经贸合作的规模来看,总量水平仍然不高,与两国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并不对称。两国政府应坚持开放、非歧视的政策,共同为双方企业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 中澳经济关系 投资 合作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吴崇伯,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亚太地区财政与金融、东南亚经济、印度尼西亚政治与经济。
主要著作:《当代印度尼西亚经济研究》、《澳大利亚对华投资:现状、特点与对策思考》(论文)、《澳大利亚的金融改革之路》(论文)等。
中澳两国1972年12月正式建交,2012年是两国建交40周年。40多年来,随着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两国间的经贸关系稳步推进。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留学生来源国和旅游收入来源国,而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和重要的能源、资源供应方。
迅速发展的中澳经贸关系
双边贸易连创新高。1972年,中澳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8655万美元,到1979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到11.4亿美元,短短7年增长了13倍。进入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中澳双边贸易无论在规模、深度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发展。贸易额由1980年的12.87亿美元上升到1989年的18.9亿美元,创下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澳大利亚“融入亚洲”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经济持续稳步高速增长,中澳贸易出现跳跃式发展,1991年~1997年,中澳双边贸易连创记录,1997年达到53亿美元,1998年虽降为50.3亿美元,但在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1999年中澳贸易强劲回升,全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63.1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84.50亿美元,2001年两国贸易额达到近90亿美元,2002年中澳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为104.36亿美元,是1972年建交时的137倍。①澳大利亚跃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和第十二大出口市场,而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2004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203.9亿美元,同比增长50.3%。2006年两国贸易总额突破300亿美元,为329亿美元,增长20%,中国上升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澳双边贸易稳步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38.5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3.1%,中国已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②2008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596.6亿美元,占澳大利亚贸易总额的13%。③2009年,尽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但中澳两国贸易额还是增长了30%,达到830亿美元,到2010年增至880.92亿美元。2011年,中澳双边货物贸易额突破1100亿美元,比建交时增长1000倍。据澳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澳对华货物贸易总额1177.48亿澳元(合1221.85亿美元),同比增长3.66%。其中对华出口732.85亿澳元(76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占其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29.4%。从中国进口444.63亿澳元(461.71亿美元),同比增长5.5%,占其货物贸易进口总额17.56%,澳实现贸易顺差288.22亿澳元(合298.44亿美元)。④目前,澳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十四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七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并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相互投资不断增长。中澳相互投资不断扩大,中澳互为重要的投资伙伴。截至2010年底,澳大利亚在华累计设立投资项目9582个,实际投资超过65亿美元,澳大利亚是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而据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10月底,澳大利亚对中国投资额已达170亿澳元(约合17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澳大利亚对华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增幅达278%。⑤澳大利亚在华投资行业主要涉及建筑、交通、销售、机场着陆系统、债券交易软件、车辆控制系统、医疗设备、制药、制造业、环境管理、食品加工、信息技术、电讯、广告和设计、法律、金融、保险等。目前,澳大利亚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如必和必拓公司(BHP)、太平洋邓禄普集团、富士达公司、CSR公司、吉百利巧克力公司等均在华投资,科利耳(Cochlear)公司和瑞思迈(ResMed)集团也正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许多专业公司和各省市的企业及有关机构也在澳大利亚建立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或办事处等,中国对澳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澳大利亚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29.3亿美元。2010年澳大利亚对中国投资项目316个,实际使用金额3.3亿美元。⑥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对澳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接近88亿美元。⑦两国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汽车制造、农业、节能环保、金融服务、通讯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相互投资与合作,为促进彼此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2010年中国公司在澳大利亚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9.3亿美元,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金额709万美元。⑧
根据澳大利亚方面的统计,2008年中国在澳大利亚投资总额达到78.97亿澳元,比2006年增加26.7%,呈现强劲上升趋势。中国在截至2009年底的外国对澳直接投资总量中排名第十。⑨而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外国对澳直接投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澳直接投资总量为128.16亿澳元,在外国对澳直接投资总量中排名第四。排名前三位的是:美国1200.89亿澳元、英国525.25亿澳元、日本494.17亿澳元。2011年,中国企业在澳投资总额高达32亿美元(约合203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增长了86%。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三大投资热地,仅次于欧盟和东盟。在收购并购领域,澳大利亚矿产业仍是中国投资者的最优选择,其次是制造业、电气业和物流业。到2011年底,中国对澳投资超过190亿澳元(约合198亿美元)。⑩2012年1月至7月,中国在澳大利亚非金融领域的投资规模再次扩大,同比增长53.8%。中国对澳投资领域主要有远洋运输、航空、金融、铁砂矿、有色金属、农牧场、产品加工、房地产和餐饮业等,但绝大部分集中在矿业领域。由于中国在澳投资项目一般采取与澳方合资的形式进行,单项投资额又较大,对增加澳就业和出口作出了重要贡献。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获得长足发展。旅游成为双边关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赴澳旅游人数的急剧上升,中澳在旅游资源方面的合作日益升温,中国是澳大利亚增长最快、价值最高的海外游客市场。1997年,中国批准将澳大利亚作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游的目的地之一,澳大利亚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据澳大利亚旅游局数据,从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间,来自中国的游客数量增长了3.5倍。1972年到澳大利亚的中国旅客为500人次,1999年访澳中国旅客8.75万人次,2001年澳大利亚接待了17.23万中国游客,占整个澳大利亚旅游市场的3.3%,中国成为澳第七大旅游资源国。同年,澳大利亚到中国旅游的人数为12.14万。2005年中国赴澳游客近30万人次,逐步成为澳大利亚主要旅游客源国,澳赴中国游客则达40多万人次。2009年11月,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亚洲客源市场。2010年,中国赴澳游客达54.53万人,比上年增长20.61%。2011年,约37万澳大利亚人访问中国,中国是澳大利亚第六大国际出行目的地,中国到澳大利亚的旅客51.26万人次,为澳带来38亿澳元收益。2012年,赴澳中国游客超过60万,为澳带来42亿澳元(约合43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13%,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新西兰的澳大利亚第二大旅游客源国。预计到2020年,每年赴澳的中国游客数量将突破100万人次,为澳带来90亿澳元(约94亿美元)的收益。随着中国市场的潜力日益显现,澳大利亚旅游业正着力开发中国市场,并把中国作为未来国际旅游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教育是中澳两国另一合作重点。为吸引更多中国学生赴澳留学,澳大利亚每年在中国举办两次规模宏大的教育展,此外,还有各种机构、学校每年在中国各大城市举行各种形式的展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澳留学,中国内地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地,至2003年6月,中国在澳留学生人数超过3.5万人,所涉机构包括大学、中学、职业教育、培训、语言学校等,并保持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澳每年37亿澳元的教育出口中,中国留学生占了很大比重。从2001年至2011年,将近150万中国学生赴澳留学,占同期来澳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到2010年底,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有16.02万人,是澳最大的海外留学生来源国。2011年底,约17万中国留学生在澳求学深造,占在澳国际学生的1/3。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在澳开设了12家孔子学院,两国已建立80对友好省州和城市关系。
与此同时,中澳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澳大利亚是中国焦煤、动力煤以及液化天然气的重要供应国。2002年8月,中澳签署价值250亿澳元、为期25年的天然气购销合同,澳大利亚每年向中国广东提供325万吨液化天然气,2005年开始执行,这为中澳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澳方希望由此与中方建立“长期能源战略伙伴关系”。2003年10月23日,两国政府进一步签署了《关于中澳天然气技术伙伴关系基金管理执行的谅解备忘录》,中澳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11年4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APLNG)签署液化天然气领域的购销合作协议,从2015年开始,中国石化将每年从该公司采购430万吨液化天然气,为期20年,这是澳目前与其他国家在能源领域合作的最大项目之一。中澳经贸合作日趋多元。双方经贸合作已经从传统的农牧业、能源资源扩展到新型能源、节能环保、金融等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互动格局。
中澳经济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澳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稳步快速地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品、能源产品、农产品可长期供应中国市场。澳大利亚是中国铁矿石、煤炭、氧化铝、液化天然气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市场,既能向澳大利亚提供轻工、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能提供诸如卫星发射这样的高新技术服务。我国对澳出口的主要产品有机电产品、纺织品、鞋、家具、旅游用品和工业产品等,其中机电产品已超过服装成为中国对澳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但澳大利亚仍是中国纺织服装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近几年来,中澳两国纺织服装贸易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两国的纺织服装贸易额是44.8亿美元,增长了18.2%。2012年1月至9月,纺织服装的贸易额达到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1%。在欧美纺织服装贸易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澳纺织服装贸易能保持这样的势头难能可贵。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经贸活动的持续开展,两国纺织服装业界合作有望进一步加深,产业互补性将继续深化。此外,贵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化工产品等也是澳大利亚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大类商品。我国从澳进口的主要产品有铁纱矿、羊毛、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及石油制品、粮食和水产品等。我国已成为澳大利亚一些重要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特别是铁矿石,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数量快速增长,从2004年的8010万吨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1833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3%,年均出口量达到13039万吨。2008年,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占当年澳大利亚铁矿石总出口量的59.2%。2011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额为440亿澳元。
其次,双方均看好对方市场潜力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澳大利亚政府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极其重视中澳关系,把与中国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和战略性经济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8月,澳大利亚发表外交与贸易白皮书,强调澳外交重点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要大力发展与美、日、中和印尼的关系,将中国列为澳最重要的四大对外关系国家。5年后的2002年5月,澳大利亚发表了新的外交贸易政策白皮书,重新审视了其贸易发展方向,指出在加强与美国关系的同时,强调与中国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并把与中国经贸合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10月28日,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一份长期发展白皮书《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皮书特别提出要优先发展与中国的全面双边协作关系,支持中国参与地区的战略、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进行持续的、更有针对性的努力,加快中国在澳投资项目审批过程,缩短中国公民取得赴澳签证,等等。
中国的发展为澳大利亚带来机遇。澳大利亚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产品的强劲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澳大利亚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唯一没有陷入经济衰退的国家,中国不但成为澳最大贸易伙伴国,也是主要的外资来源国。当前,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加强对华关系符合澳大利亚的利益。2013年4月吉拉德访问中国期间,两国签署了货币直兑协议,双方一致同意构建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并正式启动两国总理年度定期会晤机制。随着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中国内需市场5年将扩大一倍,所释放的巨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为中澳相互投资、扩大贸易与互利合作带来诸多机遇,注入强大动力,未来中澳关系将进一步深化。
与澳大利亚高度重视对华关系一样,中国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土广袤、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重要合作伙伴也非常重视。澳大利亚丰富的能矿资源、优质的农产品、发达的服务业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物资和技术来源。澳大利亚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保证了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与考验,连续16年保持快速增长,并维持了较低的通胀率和失业率,连续被OECD评为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澳大利亚虽然只有2000万人口,但在2012年超越西班牙晋升为全球第12大经济体。胡锦涛同志2003年10月访澳期间表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把澳大利亚视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2012年澳白皮书指出,如果澳大利亚能够抓住亚洲崛起的难得机遇,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到2025年澳人均GDP将从目前的6.2万澳元(约合6.38万美元)增长到7.3万澳元(约合7.5万美元)。
最后,双方领导人高度重视。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往来频繁,在双边和多边场合多次会面,对发展两国经济关系拥有高度共识,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中澳两国自1972年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高层和工商界往来日趋频繁,各种经贸合作机制日渐完善。中澳两国创立了中澳高层经济对话、中澳部长级经贸联委会、中澳金融磋商机制、资源能源合作部级协调机制、中澳服务贸易促进论坛、中澳经贸合作论坛等对话合作机制,不断激发新思路,提出新举措,推动经贸合作取得新成绩。2013年4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正式启动两国总理年度定期会晤机制。双方将利用双边或多边场合来保持两国总理年度定期会晤,继续把中澳关系提升到新水平。
中澳经济关系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与障碍,主要表现在:
中国企业遇到不公正待遇,成为中国企业成功投资澳大利亚的重要障碍。随着中国企业对澳投资逐步增加,中国企业在澳往往遭遇各种或软或硬的不公正待遇,它们成为中国企业成功投资澳大利亚的重要障碍。其原因在于,部分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投资存在偏见和不必要的担心。对此,澳大利亚资源、能源部长兼旅游部长马丁·弗格森表示,应理性对待中国投资,让中国享受与其他海外投资同样的待遇。弗格森在2012年9月25日举行的“2012悉尼中国商业论坛”上说,澳中经贸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密切,这种紧密关系对两国而言是双赢的。他呼吁澳不同政党和有关各方放下分歧,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他认为,中国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在合理地扩大对外投资,这类投资有益于澳大利亚经济,可以帮助澳大利亚保持世界重要投资目的国地位。中国投资应享受同日本、韩国、欧美等其他海外投资一样的待遇。
货物贸易品种单一,贸易摩擦正在增加。2011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额为440亿澳元,几乎占中澳双边货物贸易的一半,由此可见,中澳贸易结构未能实现多元化。同时,两国贸易摩擦正在增加。2013年2月12日,澳大利亚海关和边境保护署正式立案对来自中国、印尼、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热轧钢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同时发起反补贴调查。我国钢产品近年来频频成为欧美等国贸易保护大棒挥舞打压的对象,2013年2月6日,即在此次对中国热轧钢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不到一周之前,澳大利亚海关与边境保护署刚刚公布对中国镀锌板和镀铝锌板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初步认定澳国内产业遭受实质性损害,有足够依据支持发布反倾销税公告。近年来,欧美国家经济复苏迟缓,钢铁业也持续承受着经济负面压力,因此类似的贸易摩擦恐怕还将频繁发生。
澳大利亚在其他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日益明显。在中澳双边贸易中,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初级产品,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澳为保护本国竞争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而对该类进口产品实行高关税、进口配额和非关税壁垒,对农产品进口实行严格的动植物检疫标准(SPS)。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又十分强调中方对他们开放农牧产品、金融等服务业市场,并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很高要求。这些都为贸易谈判设置了障碍,也是中澳自2005年启动自贸区谈判以来,谈判已进行了18轮但始终未能取得重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标准正在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的壁垒。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包装,但这些木质材料无法通过澳大利亚近乎苛刻的动植物检疫标准而遭到退货或销毁。
澳大利亚对华投资增长缓慢。澳大利亚对华投资始于1979年,是最早进入中国进行投资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对华投资仅次于香港、美国和日本,居中国外来投资的第四位。从80年代中期开始,澳大利亚在中国的投资地位由于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后来居上而一路下滑。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对华投资虽在数量上有较大增长,但在中国外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下降,位次不断后移,1992年下降到第6位,1995年下降到第9位,1998年下降到第15位。到2010年底,澳大利亚对华投资按实际使用金额排序,已经下降到20名之后。
中澳经济关系前景展望
尽管存在诸多障碍,但两国经济贸易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具有较强的互利合作发展潜力,中澳经济关系具有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
正如前面所述,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品、能源产品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中国的大量加工产品需要天然资源和能源的进口,过去10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而澳大利亚是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主要供应国,并在节能技术、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独具优势,因此自然成为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澳大利亚是中国主要的大宗商品来源国,澳产铁矿中的逾六成出口中国。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来澳投资资源类项目,这有利于澳中经济持续增长。澳大利亚是发达经济体中的资源大国,中国是新兴经济体中的制造业大国。这种高度互补性决定了两国在资源、能源产业的长期合作潜力依然巨大。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的小麦、糖、铝、有色金属等传统初级产品在中国有很大市场;而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的纺织服装、鞋、玩具等产品价廉物美,深受澳大利亚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澳大利亚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产品作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虽然对澳出口已超过服装等传统产品上升为第一位,但在澳大利亚整个市场份额中仍然占很小的比重。根据澳方统计,澳机电产品的进口市场规模每年在450~470亿澳元,中国产品占其进口市场的份额还不到5%,因此,要使我国对澳出口上新台阶,必须悉心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扩大机电产品对澳出口,特别是办公设备和运输机械、家用电器、个人计算机等产品对澳出口具有很大潜力。此外,近年来,澳大利亚人的消费习惯正在逐步发生变化,食品进口增长较快,而中国仅占其进口总量的3%。因此,中国食品对澳出口也具一定的增长潜力。
两国在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同样应有所作为。金融是中澳新的热点合作领域,2012年3月,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央行)已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300亿澳元的货币互换协定。2012年10月,澳大利亚公布的《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称,将在2025年前实现澳元和人民币的直接结算。白皮书指出,允许澳元与人民币直接兑换是政府进一步优先考虑的行动。实现澳元与人民币的直接结算意义重大,因为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澳元和人民币直接结算意味着不再需要使用美元作为转换货币,中澳商业成本将降低,汇兑风险将减少。近年来,澳大利亚主要银行在华业务活跃,其中澳新银行已在中国四座城市开办了6家分行。澳大利亚的银行、法律事务所、保险公司、会计事务所、信息管理和医疗服务机构都在中国发挥积极作用。对于金融、保险、商业物资、外贸、铁路与公路货运业务、市政公用企业以及电信等服务贸易行业,目前是澳商高度关注的投资领域,也是澳大利亚急欲打入中国的主要领域,澳大利亚的建筑设计、金融、电信和保险业都在雄心勃勃地进军中国大市场,可望在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我国企业也正在逐步走向澳银行、运输、房地产、旅游等市场。可以预计,双方在服务领域的合作前景乐观。在制造业方面,近期中资企业已与博思格钢铁公司、迈高乳品公司、古德曼菲尔德乳品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
两国在新能源方面多有合作,目前已建立起耗资2000万澳元(约3080万美元)的清洁煤炭技术项目,从而使得两国有机会在节能、减排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目前,全球低碳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48万亿澳元,中澳两国都希望在这个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澳大利亚已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1000亿澳元,而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太阳能板的生产国,“十二五”期间,中国还计划建立碳汇市场,并以包括广东在内的重要的省份和城市作为试点。这意味着在中澳经贸合作关系中,未来最有经济潜力的行业毫无疑问是清洁能源。因此,未来双方不仅要加强在传统能源领域的合作,更要加强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在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绿色农业等方面加强合作。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太阳单位面积辐射量,是全球最适宜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计划到2020年使本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上升至20%,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0%,且2/3为水力发电。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不仅羊毛产量世界领先,而且还是谷物、乳制品、肉类、糖和水果的重要供应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羊毛购买国,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羊毛供应国。1949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就有羊毛贸易往来,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作为两国之间主要的贸易产品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采购澳毛数量不断攀升,排名跃居第一。21世纪以来,中国每年进口的澳大利亚羊毛约占澳毛出口量的80%。澳大利亚在土壤肥力、牧草生产和庄稼收获方面技术与设备先进,可鼓励其在我国投资,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澳大利来在水产养殖、水果和蔬菜种植以及在畜牧业、奶制品加工等诸多领域很有优势,我国可与其联合投资,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此外,可鼓励澳资企业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外向型农业的投资,鼓励澳资企业进入生态、水利、交通、能源、旅游、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项目。此外,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永久性牧场占国土面积的54%,土地价格低廉,适合我国企业开展种植和养殖业,已有五家中资公司投资养殖和种植业,在农业开发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应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到澳大利亚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中澳1984年就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2012年6月,双方共同完成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关于加强农业投资与技术合作联合研究报告》,2011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澳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今后中澳农业投资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基础设施合作蓄势待发。澳大利亚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出口相关的基础设施,诸如铁路、港口运输系统、变电网系统、高速公路等的发展远远跟不上迅猛发展的出口产业的需要,而且澳大利亚的基础设施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澳政府已经意识到基础设施落后给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阻碍,有意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澳联邦政府先后出台了《港口发展战略》与《基础设施改革与发展计划》,欢迎海内外资金参与澳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三年内,在澳有上千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商机。中国企业在对澳大利亚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有许多优势:承揽大型项目的能力强;企业业务领域广,在各类建房、交通运输、水力电力、通信等方面具有优势;拥有经验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又有充足的资金。2012年4月,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访澳期间签署了《关于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两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合作包括规划设计、管理咨询、工程建设、运营和设备供应等。《备忘录》为两国企业合作搭建了政府平台,必将推动中澳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澳两国已明确了未来经贸合作的重点方向,包括建立能源资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强交流协作,扩大产业合作领域,完善贸易投资合作机制等。总的说来,中澳经贸关系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中澳双边经贸合作的规模来看,总量水平仍然不高,与两国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并不对称。两国政府应坚持开放、非歧视的政策,共同为双方企业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中方也多次呼吁,希望澳方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各类企业赴澳投资提供便利。中澳经贸合作有很大的互补性,双方合作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相信在两国政府和工商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澳经贸关系一定会在传统友好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双方经贸合作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更加富有成效。
注释
中国商务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2002年。
“中澳年贸易额超400亿美元”,印尼《国际日报》,2008年9月4日。
“澳大利亚近期批准一批中国在澳投资项目”,新华网,2009年11月1日。
驻澳大利亚经商参处:“2012年澳中货物贸易总额突破1200亿美元”,2013年2月8日,http://au.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302/20130200026050.shtml。
“澳大利亚在华投资增长迅猛”,《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11月2日。
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澳大利亚》,2011年。
“贾庆林:增进相互理解 深化互利合作”,《人民日报》,2011年4月8日。
“2010年底中国对澳直接投资总量排名第四”,中国商务网,2011年5月11日。
张小军、岳冉冉:“澳大利亚高官呼吁理性对待中国投资”,新华网,2012年9月25日。
“中国在澳大利亚投资翻番”,国际在线(北京),2012年9月4日,http://money.163.com/12/0904/09/8AI2IS9N00253B0H.html。
ASB. Year Book Australia 2003, P129.
“澳部长强调中国对澳资源、投资、旅游业重要性”,新华网,2013年3月13日。
“澳大利亚旅游局启动亚洲推广新攻势”,《中国旅游报》,2012年9月7日。
“英报:澳经济成功源于与中国经贸关系紧密”,《经济参考报》,2011年2月23日。
“澳洲欲在中国服务市场‘掘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门户网,2012年10月10日、2013年1月20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l/201210/20121008375163.html。
“澳跃升全球第12大经济体”,《澳洲日报》,2012年10月11日。
责 编/肖 洁
China and Australia: Learning How to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s of Sino-Australian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u Chongbo
Abstract: Since China and Australia established diplomatic ties more than 40 years ago, their relations have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Specifically, bilateral trade has hit record highs, mutual investment has grown constantly, an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has been fruitful. Thei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is highly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Moreover, the two governments als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As such, their economic relations till hav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and they need to tap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But in terms of the size of thei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he total volume is not large, which does not meet their actual needs or match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The two governments should adhere to an open, non-discriminatory policy and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fair competition for the enterprises from both countries.
Keywords: Sino-Australian economic relations, investment,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quo, future tr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