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垄断 给力民企

2013-12-29陶卫华李秀江肖璋魏群

中国民商 2013年10期

随着改革的深化、简政放权的逐步落实、资源有序开放,不应忽视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但是至今,无处不在的行政性垄断依旧阻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如果政府仍掌握着大量稀缺资源和较大的市场准入权力,中国民营经济难有突破性发展,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企业家仍然面临产权不受保护、生存环境恶化的危险。

9月26日,由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民商》杂志联合发起的“2013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以“打破垄断,为中国民企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为主题展开认真讨论。与会者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本质与社会公正、社会发展方向一致,与社会全体成员方向一致。因此,讨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就是在讨论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也是在讨论整个中国的发展。

大家对打破垄断的改革仍然充满信心,因为,当前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举措正在进行,新经济形势下改变旧有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动力也将主要来自于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的发展本质与社会公正、社会发展方向一致,与社会全体成员方向一致。因此,讨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就是在讨论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也是在讨论整个中国的发展。

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一个长久艰巨的命题。

迄今,民营企业已成长为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民营企业在扩大城乡就业、促进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举措正在进行时,新经济形势下改变旧有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动力也将主要来自于民营企业。

然而从目前看,无处不在的行政性垄断依旧阻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如果政府仍掌握着大量稀缺资源和较大的市场准入权力,中国民营经济难有突破性发展,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企业家仍然面临产权不受保护、生存环境恶化的危险。

随着改革的深化、简政放权的逐步落实、资源有序开放,不应忽视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9月26日,“2013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由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民商》杂志发起,四川赢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协办支持。全国政协原常委、经济委员副主任委员胡德平、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伯阳,知名学者、律师盛洪、张曙光、秦晖、陈有西、王建勋,优秀民营企业家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联讯证券董事长徐刚、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等出席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四川省老领导汪友根、刘茂才参加了会议。

本次论坛讨论了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和打破行政垄断、改善民营企业生存、法治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等话题。与会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共同呼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抓住机遇、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争取应当拥有的发展空间。并指民营企业不能再只是搭便车,要为改革贡献力量。

打破垄断,方有空间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元素,民营经济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税收贡献率达到62%,投资比重66%,就业贡献75%~80%,但是打破国企在资源配置和市场准入的种种特权,限制他们的超级垄断方面,仍然面临重大障碍,段永基评价 “几乎毫无进展,甚而还有倒退”。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对这一现状的尖锐批评有着数据支撑。他对石油行业(成品油)的垄断进行深入研究后估算,从2009年至2011 年,石油行业由于其垄断高价至少使消费者损失了1.1万亿;从2000年到2011年11年间,公众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损失将近4000亿,作为石油资源所有者损失将近3000亿,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由于垄断国企未上交利润也有1.4 万亿的损失。以上垄断带来的损失还未包括来自每个纳税人的国家财政补贴每年5000 多亿,地方政府由于垄断遭受的损失100多亿;同样,由于石油行业垄断,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炼油企业因不能获得充足原材料(原油),每年估算也应少获得了3000多亿的销售收入。

而上述数据,只是垄断损失量化的冰山一角。考虑到我国仅银行、石油、电信、铁路和食盐5 大垄断行业2010年带给社会的福利损失就高达近2万亿,且传统垄断行业“国进民退”的趋势有增无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航空军工、电信等领域的“新36条”细则出台步履艰难,垄断给整个社会公众带来的福利损失数据将是持续庞大的,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足以撼动GDP表现。

胡德平谈及垄断,深感垄断企业是市场经济中对“契约自由”的异化产物。他在本次论坛上提出,除了政府垄断中涉及法定垄断,政府应保护,如专利、版权,特许经营的产品如烟草,其他的政府行政垄断都应取消;自然垄断如城市轨道、电网、燃气、水务等公共设施,可以垄断,前提是应精确计算出成本和利润空间,不能有垄断价格。

垄断对市场秩序、社会公正的破坏为与会者共识。而不破除垄断,将难有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盛洪在论坛一开始的致辞开宗明义说,“过去我们谈民营经济发展,讲的是一个在划定的既定空间中的发展,这种发展其实是对发展的某种限制。今天我们讲的发展是什么?是在应该发展的空间中发展,就是一个社会依据它的公正原则,依据公正的市场秩序应该发展的空间。社会公正原则,应是产权非常清楚,市场遵守和平竞争,而不应出现各种违背上述原则的划定,尤其是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划定的。”

他强调,国有企业谈做大做强本质上是为获得不公正的特权、垄断权制造舆论,是以损坏这个社会公众利益为代价,最终损害整个社会。与之完全不同,民营经济的发展本质与社会公正、社会发展方向一致,与社会全体成员方向一致。因此,讨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就是在讨论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也是在讨论整个中国的发展。

垄断因何而来?

贯穿整个论坛的主题,“垄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与会者们希望通过分析垄断存在的原因从而为如何打破垄断提供方法。

胡德平追溯,从中国“垄断”一词的最早出处——孟子的“贱丈夫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一句说明,人性追求贪婪权力地位、独占市场份额的欲望古今一致,也正因此,资本主义在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后,建立了完善的反垄断法,市场竞争经济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企业得以保有创新活力的本质。

中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处在于,除了市场竞争自然形成的垄断,还有着中国独有的政府行政垄断,也即计划经济剩余的行业、地区部门垄断。他认为这些垄断都应尽快消除。

盛洪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有两个关键性文件滋长了行政垄断,一个是1993年12 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提出作为过渡性措施,在1993年以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缴的办法,开启了国有企业不上缴利润的先例;

另一文件为2001年时的经贸委、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直接解除了对国有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上限限制,使其可以没有制约地发放国企员工的薪酬,挤压国企利润,而后者本属于全体人民。

此外,政策鼓励央企、国企高管与行业部门官员转换身份,尤其是省部级的互换至今已成组织惯例,成为行政性垄断的一个重要指标,使得提供优惠政策和垄断权的人利益相关。

张曙光以铁道部为例,谈到长期政企不分曾带来巨大行政垄断利益,而打破这一垄断的过程却不乏艰巨。他说,今年两会期间,迟滞10年之久的铁路改革终于迈出关键一步,铁道部正式撤销,依据大部制改革方案成立铁路总公司,铁道部变为铁路总局成为交通部下属局。而2005 年和2010 年的新旧两个非公36条,也都提出鼓励民资进入铁路行业。

不过张曙光指出,两个“36条”一方面吸引民资进入铁路,但另一方面铁路的垄断却在加强。他当场举例说,“广西某地方政府搞了一个沿海铁路公司,在青州港修铁路,运量大增还满足不了西南出海需要,就进行改扩建,铁道部同意了。但是改扩建成功后,铁道部南宁铁路局一纸公文下去,要求这四条铁路的经营权必须委托给南宁铁路公司经营;另一个例子,陕西修了一条西延铁路,成立西延铁路公司。公司成立后一年盈利5个亿,结果西安铁路局同样一纸公文要求委托经营,把经营权收回,结果收回以后,变成一年亏损3个亿。”

上述案例在证明垄断没有效率的同时,也印证了张曙光的判断,“现在不要说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部门,就是一些地方资本进入都不可能”。

铁道部的最新改革,在他看来留下的遗留问题至关重要,目前虽然铁路改革走出了政企分开第一步,但在行政、组织上分开了,经济上还远未能分开。

同时, 据铁路总公司( 下称“ 铁总”)2013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底总负债已高达2918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2.58%,债务和负债率在逐渐攀升,短期内看不出有回降的趋势。

张曙光建议,可通过还债明晰产权,将铁路总公司变为国家干线铁路公司,将干线铁路的资产按其质量和数量来承接相应债务,把支线铁路公司全部卖给地方、民企以偿债。对于铁道部的债务,当时的铁道部部长盛光祖曾明确表示“负债该谁还就谁还”。公众多担心国家偿债最后变相为纳税人买单。“如果把支线铁路民营化或者变为地方铁路,那么国家偿债是可以的,而且铁路的产权和经营责任也明晰了。若能够通过民企产权,民企经营责任来把铁路国有变成多家铁路公司的竞争,民营企业真正进入铁路这问题就解决了。”张曙光说。

生存环境恶化与产权保护

国企垄断和依托行政权力进行的垄断,对国家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秩序带来的阻碍重重,破除非一日之功。值得乐观的因素是改革形势可期,垄断腐败案越来越多地被中央大力打击查处。而与打破垄断相比,一些论坛嘉宾也非常关心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环境。

“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非常不好,这是有目共睹的。”陈有西在演讲中对此直言不讳。他以自己近年来接手的多起案例说明,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完善仍在进行时,民营企业产权尚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非法剥夺民营企业家的财产,甚至侵害他们生命的事例时有发生,致使部分企业家转移资产移民海外,“几乎所有的成功企业家,都准备好了护照”。

陈有西分析指出,市场经济改革30 多年来,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现象发生,不断地立法规制法律行为,中国刑法体系越来越发达,如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就有112 个罪名,发育到最后变MhuaUYwuKkW3pn8vyOYfEg==成“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结果“每个企业家都在笼子里,全在掌握中”。

“民营经济是弱保护,公有制经济是强保护。这就是我们整个立法指导思想。贪污国有企业500万,可以判无期徒刑甚至死刑,但是拿到私营企业里10个亿,只能判15年,判不了死刑,为什么?我们立了另外一个罪叫职务侵占罪,不叫贪污罪;所有的财产一判你是黑社会就全部报销了,你的企业、资产随时给你剥夺掉。”

“非法集资罪”,是悬在每个民营企业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中国民商》企业家座谈会上,企业家代表不约而同谈到这一点。来自绵阳的企业家王光武说,2009 年时国家启动4万亿,流动性很宽裕,很多企业挣到钱一冲动都投了下去,到今年流动性紧张需要资金,或多或少存在融资行为。而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是一个好的路子。企业借钱是很正常的,但是却不得不担心,“这时候政府如果要收拾你很容易,说你这是非法集资,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就能把你抓起来。”

一些专家建议取消非法集资罪、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名取消,得到企业家强烈呼应。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存在各种灵活的民间融资模式。从事投资咨询行业的王光武介绍,四川省有上万亿的民间资本,多通过第三方投资咨询公司进行投资。从事民间资本的企业上千家,在政策上弹性非常大,往往就是领导一句话。

在陈有西看来,指导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都改变了,可刑法的立法指导思想还是按照原来计划经济的一套,所以经济越开放,我们的政治理论、管理国家的理论、法律宪法理念和治国的思想越保守,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挤在岩石缝里的就是民营企业家。他发出感叹:“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不是呼吁哪一个案子冤枉,不解决一个刑法的基础思想,不重新改造我们的经济刑法,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永远会是走在监狱的路上。”

民营企业家精神重筑

尽管面对行政干预、经济行为政治化、法治不完善等多重生存风险,但多数与会专家、企业家代表对前景抱有信心。联讯证券董事长徐刚称“2013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转折点”。

徐刚分析,新一届政府很明确,第一将不再政府主导投资,第二也不能完全依靠国有,实际拉动投资寄望于全社会,尤其是民营经济投资力量。目前民营经济投资渠道不可能通过银行,亟须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苏宁银行的筹备可认为是重大突破。同时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考验了金融业,业内称“金融业试演了一次经济危机”,但7月份以来形势明显好转,稳定的货币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推动金融改革,他呼吁这一改革到了势必进行的关头,应借鉴当年的价格闯关,全面放开贷款利率。

“1992年南巡以后,招商引资第一人邓小平带回来的第一个项目是松下电器,之后世界各国的电器都登陆中国。到了1997 年,中国自主品牌的法人企业加起来达到5 万家。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仅剩下96家。”回顾家电行业开放的这一历史,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感慨万千:“从5万家死亡到现在还有96家,死亡率是多少?死掉了99.8%。多么伟大的死去!现在的家电总量更大,质量比过去更好,售后服务比过去更完善,价格比过去更便宜,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无序竞争的时代成为过去。回顾这段历史,还是感恩改革开放。”

四川赢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海峰呼吁以新商业文明共谋新发展:“新商业文明即以自由、民主、法制、合作、诚信、共赢为核心(自由即自由交易,民主即商量着办,法律即法制轨道,合作即合作共赢,代替算计兼并,诚信为一切做事之本,以利人利己利天下)为目标的新商业合作文化。

这一商业文化的达成,同样有赖于外部环境。正如胡德平所指出的:“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群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直在社会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我们党应该如何对待这个群体,如何听取他们的声音和意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