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问
2013-12-29
严锋:现在学术圈的种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收入分配机制。基本工资很少,大头的收入来源于岗位,项目,特殊津贴,人才建设。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用这种扔肉骨头让大家抢的方式刺激学术的。结果是,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研究界的贫富差距也是中国特色,世界领先。解决之道:提高基本工资,减少其他收入。
微力量/转发(959) 评论(198) V身份/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微访问:“提高基本工资,减少其他收入”这样解决之道推行的阻力在哪里?
微回答:如果提高基本工资,就没有办法量化了。而现在实行量化机制,数量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也是学校地位排名的依据。
胡泳:孙志刚事件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被打死前,孙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里曾摇着铁窗大叫:“我叫孙志刚,我是大学生,在里面挨打!”新闻名作《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结尾,孙的家人后悔供他读大学,“如果没有读过书,不认死理,也许他也就不会死……”在一个蔑视人权的社会里,尊严可能成为杀身之器。
微力量/转发(953) 评论(206) V身份/新媒体批评者
微访问:我们仍然活在一个“人生识字始忧患”的世界里吗?
微回答:是的。《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知识既可以带来财富,也可以带来灾祸。在一个好社会中,知识带来个人的尊严;在一个坏社会里,知识赋予人的尊严感会成为杀身之器。
彭晓芸:当王石被称为前方记者,这不是口误,就是活生生的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如果还在纠结于采访资格,还在纠结于记者证,还在制裁所谓有无采访权,中国不会迎来公民社会的有效发育,不会迎来意义深广的社会进步。禁锢还是开放?这是中国未来需要回答的问题,而且,关系着中国经济力的持续增长。
微力量/转发(181) 评论(94) V身份/时政评论员
微访问:王石为央视提供目击者报道,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到国内新闻吗?
微回答:我认为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国内报道当中来。传统媒体过去依赖广泛铺网、全面设点的方式来到达突发事件的发生地,但这种模式成本很高却效率很低,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还不如直接利用公民新闻当中的公民记者来为媒体服务,媒体通过自己的专业眼光评判哪些公民记者是值得信赖的。我们有必要派几百上千个记者拍一个镜头吗?我们应该提高智力成本,做更多富有创造力的策划性报道。
杜骏飞:台湾公众对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激赏,让我们意识到,娱乐的文化影响力,远超说教和辩论。而从社会心理的大历史来看,文化影响力产生的政治影响力,也势必大于政治教化本身。这其中,文化的真诚、自信、包容、创新、恢宏,将成为大国心态的基本点。 微力量/转发(104) 评论(55) V身份/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访问:从文化上来看,我们离大国心态还有多远?
微回答:大国心态需要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真诚的文化,才能尊重文化规律、让文化拥有来自心灵的力量。自信的文化,才能富于展示、分享、对话的精神。包容的文化,才能尊重差别、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创新的文化,才能获得他者对中国文化品质的认同,也才能为人类未来文化遗产贡献中国元素。恢宏的文化,才能实现中国在国际文化战略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