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探析
2013-12-29李晓鹏王宏伟
摘要: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三农”的支持,需要构建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分析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金融服务理念、创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以及完善金融市场和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服务 创新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自2004年以来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三农”服务的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逐步拓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也已遍地开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序推进,各地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实际需求,创新发展了多种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总体来看,近年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增产、增收。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还面临很多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远未形成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供需严重失衡。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巨大而且层次多样。但我国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基本仅限于政策性信贷,农业政策性保险、担保等发展还十分落后。二是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仍需深化。随着涉农金融机构自身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商业性金融的实力不断增强。但商业性金融机构如何在实现服务“三农”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的难点。三是农村地区新型金融机构增长缓慢。目前农村地区新设的金融服务机构种类较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能力有限。
(二)信贷、证券、保险的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以银行类信贷为主,保险、证券等的发展相对滞后,单纯依靠信贷市场融资成为农村生产经营主体面临共同的问题。证券市场发展较慢导致农村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影响了农村地区基础较好的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进一步扩大生产。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及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特点决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对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有重要影响。信贷、证券和保险的互动合作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市场的金融产品严重不足,信贷、证券、保险没有形成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发展局面,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序协调发展仍需加强。
(三)农户金融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的制度缺失,导致金融意识薄弱成了农村金融投融资渠道缺乏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模式,使得农民很少接受金融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因此,经受过资本运作洗礼的农民所占比例一直以来都比较低,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小户经营模式抑制了其对规模经营资本运作的需求,农村地区的资金作用方式选择、信用体系建设以及风险评估、预警和控制都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对金融意识基础的要求。除此之外,金融人才长期向城市集中,使农村金融人才匮乏,使乡村内部的中介组织发展缺乏专业技术的支持,容易走向简单化和暴利化,进一步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四)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需改善
当前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突出表现在缺乏资产评估、担保公司、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的认识和自身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一是在探索抵押、担保过程中,农村金融中介机构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抵押担保品有限,使用现代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在农村地区开展评估、担保、信用评级等的成本较大,导致在农村开展金融中介业务难度较大,农村金融中介发展滞后。二是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对金融知识的认识有限,加之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发展不足和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使得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足,各金融机构难以主动到农村地区开展业务。
(五)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形成央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一行三会”的基本格局,分工负责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然而在农村金融监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农村金融监管法规滞后。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并未对我国农村金融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中会遇到法律规定不明确的问题。二是农村金融监管基础薄弱。我国“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格局下协调机制不健全,人民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难以信息共享,监管机构基本上处于分兵把守、各自为政的状态。三是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三会”集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多重职能为一身,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有时只得以牺牲监管效率、降低监管要求或向监管对象某种程度的妥协来维护金融稳定。四是农村金融监管风险控制主体缺位。由于机构、人员、素质有限,农村金融机构往往不在“三会”的有效监管之内,而且社会监督制度缺失,使得社会监督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几乎没有。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根据新形势转变农村金融服务理念
一是转变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农村金融市场。当前农业、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经营方式趋向规模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趋向多元化,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应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准确把握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和方向。二是转变用城市金融的思维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思想。农村金融具有客户弱势、需求小频急、经营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等特性,其独特诉求和风险特征要求开展工作时决不能简单照搬城市金融的运作模式,而应研究农村金融市场和客户的特殊性,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转变纯粹用市场方式去处理农村金融问题的做法。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法律、担保、保险等手段,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职责,增强其支农能力,分散涉农业务风险,用“看得见的手”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失灵问题。
(二)创新金融机构,突破传统业务的局限
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快金融创新,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农村金融机构要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经营思路,转变思想,确立市场营销观念,加强竞争意识,争取主动地位,应以市场配置的方式,从外延、内涵上积极拓展空间,根据自身特点,开展金融创新活动。一方面,要扩大传统业务规模,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经营方式,以特取胜;另一方面,要增加业务品种,走出传统业务的狭小范围,在积极扩大资产与负债业务创新的同时,抓住中间业务的开拓和发展,使之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完善经营规则,积极发展农民个人消费信贷,利用农村金融机构擅长经营零售业务的优势,把经营触角拓展到农民消费这块金融服务领域。
(三)加快完善包括信贷、期货、保险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
发展信贷、证券、保险、期货、担保分工配合、相辅相成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改变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以银行类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扩展直接融资所占比重,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发债、集合票据、上市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已上市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做深做细,完善市场品种结构,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作用,分散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创新农业保险品种,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证券期货市场,形成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证券期货市场相互配合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四)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被打破,在商业性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大力发展互助合作性质的农村合作金融,而且政策性金融的供给是必不可少的。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保证必要的政策性金融供给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政策性金融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应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政策性金融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更好地发挥与商业性金融互为补充的联动效应。就目前我国与农村经济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定位来看,首先要延伸服务对象;其次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市化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利用科技、信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提升产业竞争力;最后要将营业网点适当向下延伸,从组织机构上更加贴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二是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农村贷款金额小、风险高的特点,是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尽快组建以地方财政出资为主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以此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解决农户因缺乏合格抵押品而难以向商业性金融机构申请农业贷款的难题。
(五)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尚无针对性的监管体制发挥效能,将所有农村金融机构纳入现行的监管框架内,固然便利了监管机构的监管,但不符合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基于本身特殊性的监管要求。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体系十分必要。首先,要完善立法,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法律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基本立法,确立农村金融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制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同时将非正规金融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促进形成农村金融体系多元化竞争格局。其次,要培育农村金融内生性的监管力量。我国农村金融要真正满足农村资金需求、实现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功能,应该建立起合理、有序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促进农村金融内生力量的生长。此外,要设置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主体的构建,除需要合理规制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职责外,还应充分发挥农业部的政策导向作用,同时理02IseSlY3KshbaYj3ercSg==清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设立宗旨和调控职能。最后,要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和市场退出机制。一个完备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除了包括正常的外部监管、内部控制之外,还应当设置完备的风险防范体系。
三、结论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完善关系到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分析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转变金融服务理念,改革现有的体制限制,建设切合农村实际的金融服务市场,打通金融服务产品供需双方的阻塞,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包括证券、期货、保险在内的金融市场,建立担保基金和风险基金,推动农村金融投融资的多元化,来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
参考文献:
[1]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俞闽,王家清. 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探讨[J]. 特区经济,2011,(5)
[3]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4]沈勇刚.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析[J]. 时代金融,2012,(6)
[5]杨轮.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 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2
(李晓鹏,1989年生,河北邯郸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险管理。王宏伟,1971年生,河北邯郸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