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步兵人间降临
2013-12-29朱江明
步兵这个职业很可能很快会接到这样的战友遗言:“长官……请……告诉我的设计师,我的化油器……太……薄……弱……”
身高1.9米,体重约150公斤,能上楼梯,可以单脚站立,被9公斤的撞球从侧面撞一下,仍然站得住。这不是一个容易推倒的家伙。
美国五角大楼新闻处透露,波士顿动力公司为美军研制的世界最先进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Atlas)”亮相。
该报道称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到2015年前,三分之一的地面战斗将使用机器人士兵,为此,将投入多达127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终结者”的时代近了。
打飞机小能手
最早的机器人是一堆小小的炮管,电脑在这头,敌机在那头
广义上的机器人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应用于战场上。除了已经非常普及的无人机之外,地面防空系统早在60年代后期就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前苏联的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中,电脑在雷达网络和各种传感器的支持下,可以自动分配各种防空兵力对空中目标的打击。甚至可以自动引导拦截机前往适合发射导弹的位置,飞行员只需要按下按键就可以返航走人。至于地面防空武器则更加自动化,现代防空导弹和近防炮根本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够自动攻击来袭的空中目标。在作战节奏极快的防空作战中,人工操作无法满足作战需要。自动化指挥系统和防空系统都是典型的机器人平台,只是他们看起来不像电影中的机器人一样有手有脚而已。
霸天虎的进击
后来的机器人插上了翅膀,向敌人雷达处漫溯
无人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开始只能承担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扮演空中靶机或者深入敌后侦察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攻击无人机是以色列的哈比系列反辐射无人机,该机在90年代初研发成功,1997年第一次公开在展会中亮相,美军攻击无人机则出现于2002年之后。
攻击无人机一旦升空之后,可以自动识别敌人的雷达信号并且直接对其进行自杀式攻击,如果目标雷达关机失去目标的话,它还会自动转入巡航状态,寻找下一个可以攻击的目标。
在美国航母上自主起降的X47无人机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先进的无人作战平台在大部分情况下根本无需人工干预,与其他作战人员一样,指挥官只要下达命令即可。航母飞行一直被视为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飞行员稍有不慎就能造成重大事故。无人机能够掌握这种复杂技术,需要非常高的智能技术水平。
两脚钢铁侠有点鸡肋
城市中作战情况太复杂,除了踹门脚不疼,它和大兵比真的没有太多优势
在海上和天空中,环境简单得多。比如在天空中即便是乌云密布,机器人也可以很轻易利用雷达或者红外传感器探知周边空情。除了其他飞行器之外,天空中几乎不存在任何无法穿越的障碍物,在大洋中情况也与之相仿。机器人所需要处理的情况只有出发、行进、到达和攻击这么几种状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非常容易解决。
地面的自动化战斗机器则复杂得多,地面除了存在各种传感器无法穿透的障碍物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地面复杂的目标识别环境。现代战争禁止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性作战,战斗人员只能攻击合法目标并且必须遵守一定的交战规则。
在长达10年的反恐战争中,美军也曾尝试采用地面机器人进行战斗。比如拆除炸弹或者侦察,战斗任务仍然需要步兵或者机械化步兵完成。反恐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机器人在战争中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因为大量恐怖分子混迹在平民之中,机器人根本不具备自动将其分辨出来的能力。
另外一个困扰着机器人的问题是地形问题,人和动物经过多年的进化可以在非常复杂的地形下行走。机器人却很难翻山越岭。在阿富汗山区的军事行动中,美军曾经将全地形车改为无人地面运输车,可以帮助在山区活动的美军步兵分队负担行李。然而这些无人地形车并未得到普及应用,仅从使用性能上而言,这些无人车还不如一队骡子好用。
机器人还存在一个最致命的短板——能源。无论是采用油料还是电池的机器人,都存在持续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汽油发动机如果停机后重新点火启动需要时间,并且非常耗费油料。
因此1吨左右的战斗机器人更适合用电能驱动,而现在的电池技术却没有任何革命性的突破。充电时间漫长,使用时间非常有限。即便是美军也没有任何机器人能够进行超过一昼夜的连续战斗。机器人现在在战场上就像冷兵器时代的大象,震慑敌人或者充当敢死队。
美国想把伙伴们都惊呆
2015年机器人占到地面战斗人员数量的三分之一,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机器人完全有能力在一场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这种战斗往往战场清晰敌人明确,机器人只要具备判断队友的能力即可。美国早在奥巴马上台之初就已经决定淡出反恐战争,甚至还打算在中东撤走大部分军力。在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机器人自然有了用武之地。
奥巴马政府近年来制定的裁军政策,主要削减地面作战人员。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直接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如果在亚洲或者欧洲同时爆发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美国地面部队几乎无兵可派。一种办法是将募兵制专业化军队改为征兵制,就像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越战中所做的事情那样。这么做需要非常漫长的立法准备,还要和反对声争吵。不如多花点钱发展机器人战斗技术。
美军的网络中心,战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非常成熟,美军地面部队整体已经完成了指挥自动化、网络化的合成演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支援型兵种如火力打击部队完全可以通过机器人完成,支援部队过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必须得是警卫部队人员来保护支援部队,这些部队还是敌人特种部队热衷于攻击的薄弱目标。
另外一方面,机器人要执行前线任务就必须具备较大的体积,这样才能具有更持久的作战能力和更好的装甲防护。在反恐战争中,庞大的战斗机器并不利于小股分散的战斗,局部战争则是两回事。5~10吨左右级别的地面战斗机器人,如果和现有的主战坦克或者步兵战车组成联合作战分队,则可以部分替代过去步兵的职能,有效降低地面伤亡。
这种战斗机器不仅具有相对小巧的外形,而且拥有可以媲美步兵战车或者轻型坦克的装甲,能够对现有装甲部队形成外围保护。必要时可以执行危险的火力侦察任务,以避免人类部队遭到伏击。较大的车身能使用汽油作为驱动能源,这样可以克服电池无革命性技术突破的问题。像《使命召唤9》中出现的“利爪”类机器人将会控制战场。
第四次工业革命?
和过去的反恐相比,制造机器人军队更有技术含量,更容易引发科技爆炸
原子能、太空技术、手机通信技术、互联网均来自于美苏之间的军事竞争,而这些技术普及到民用领域之后,带动了工商业的高速发展,甚至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在长达10多年的反恐战争中,美国军队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用于开发没有行业牵引作用的军事技术,这种情况必然将削弱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而投入资源进行机器人和超高音速飞行器等有望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武器装备,是国防部在调整武器战略后走出的重要一步。以机器人为例,如果最终研发成功将会带动材料学、人工智能、量子电脑、微型传感器、无线高速保密网络、新型电池能源等几十个现在存在发展瓶颈的行业突破,甚至可能如互联网一样再次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唯一的阻力可能是国际社会的伦理、法学争议,联合国现在已经展开了就禁止使用杀人机器人作战的国际立法讨论。
美国制造机器人士兵颠覆的还有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尤其是其中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冯轩荐自《博客天下》)
责编:小侧
今日言论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荷兰作家西斯·诺特波姆的诗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