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2013-12-29苏培凤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2期

● 创新整合点

1.用足瑞博平台,改变教学方式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教学要求明显有别于精读课文。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学习,可以实现师生随时掌握学习进展,可以在网络中与同学、老师分享学习收获心得,可以交流推广好的学习方法,提出、讨论疑难问题等,这样的全新学习方式,很好地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我们运用这一平台,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设计适当的检测内容,创设网络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他们的自学更加有效,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全面变革。

2.用巧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1)再现“远景呈现”和“近景特写”,感受天游峰的险峻及对表现老人特点的作用

学生对天游峰了解不多,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物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因此,我们运用Flash动画手段和电影拍摄原理,再现“远景呈现”和“近景特写”,展现天游峰的“高、险”,充分感受老人工作的辛苦;再现老人从整体模糊到清晰的脸部特写,从而感受老人在天游峰这个独特工作环境中所铸就的独特性格以及作者对老人的深深敬意,更好地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使用声效手段,渲染声音描写在凸显人物形象上的特殊效果

声音的描写,达到了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通过播放声效的手段,让学生从扫地声初步感悟老人的形象。最后利用声效展示老人的开怀大笑“哈哈哈哈……”,在感悟笑声中使老人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并让这笑声真真切切地留在学生的心里,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3.用活网络支架,推动走向无限

瑞博平台设立了自学导航台、闯关大擂台、走近扫路人、提问大比拼、猜猜这是谁、学文小妙招、经典百花园、我是小作家等八大栏目,为学生构建学习、积累、展示、拓展的无限空间,变“下课铃响是学习的终点”为“课堂是学习的起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无止境。

瑞博平台的交互功能,方便学生交流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切实提升学生的评价水平,对落实写的迁移有独特的作用。

●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下学期一篇典型的写人文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等的描写,表现了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作者还将对老人的敬爱之情融汇在对比、环境烘托等手法之中,是学习如何阅读写人文章的良好范例。

除了这个“语”的价值,本文更是一个“读人”教育的优秀范本,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关注身边人,学会感受人,学习体验生活,有很高的“文”的价值。

编者将本文编排为略读课文,教学要求十分明确,那就是,突出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练习巩固独立阅读的基本方法技能,为学会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

◇作为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阅读了一定量的写人文章,这就为学习好本文奠定了基础,同时,四年级,特别是四下,是向高年段的过渡,理应更多地进行自读自悟的练习,以更好地适应高一层次的学习。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练习巩固独立阅读的基本方法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读文提出并解决问题。学习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参加集体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课文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关注身边人,表现身边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巩固独立阅读的基本方法技能。通过读文尝试提出问题并解决,练习参与集体讨论、发表意见有理有据。

难点:学习课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并实际运用。

● 教学环境与准备

运用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合理选择PPT、实物投影作为教学媒体。

●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上的自主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要求进入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完成自主学习。

1.进导航台,明确要求

◇课文读三遍,读正确、读通顺、读熟练。

◇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想办法解决。

◇读懂课文,并通过瑞博教学平台完成自读闯关练习。

2.朗读课文,完成自测

(1)字音练习

判断题:带点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大汗淋漓(lí)( ) 武夷(yī)山( )

颇有节奏(pō)( ) 扫帚(zhou)( )

豁然开朗(huō)( ) 扑棱棱(léng)( )

(2)联系上下文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游兴未尽:①完毕。②全,都。③达到极致。

颇有节奏:①很,相当地。②偏,不正。

循声:①循环。②遵守,依照。③沿着,顺着。

(3)根据意思写词语

悠然而自得。(自在悠闲)

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望而却步)

走到一半就返回去了。(半途而返)

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豁达)

(4)句子练习

根据提示练习朗读下列语句。

◇900多级石梯,远看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注意在下划线处恰当停顿)

◇在一片寂静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试着读一读)

◇“……我能舍得走吗?”(读出反问的语气)

3.自读课文,参加讨论

联系课文内容,读句子,说说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扫路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4.再读课文,开展投票

学贵有疑。读完全篇,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4~5人一组,每人提出一个问题,组长组织讨论,把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发到讨论区。全体再投票。

第二部分:充分自学基础上的交流提升

引入:

◇课文写了什么?

◇哪部分写老人的内容你印象最深、最有感受?默读全文,准备交流。

(以下一部分1~4各环节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组织教学)

1.利用PPT,深入感受老人形象

(1)利用“远景呈现”和“近景特写”的手段感悟天游峰的险峻

◇同样是写天游峰的,这两处文字视角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相机呈现媒体、适当点拨。

第二自然段:远景呈现了天游峰的险峻。

第七自然段:近景特写了天游峰的层层台阶和气喘吁吁的游客。

◇这样写为了突出什么?

多媒体再现“远景呈现”和“近景特写”的效果,启发思考。学生交流。

◇小结:环境描写充分表现了天游峰的高与险、游人的劳苦,衬托出老人工作的辛苦,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

(2)利用“远景呈现”和“近景特写”的手段丰满老人的形象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老人,好好打量打量他。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媒体呈现:

画面一: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手拿一把竹扫帚,正在清扫路面。

画面二: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看看画面,读读文字,想想同样是这位老人,镜头的捕捉点有什么不同?

画面一:穿着呈现。

画面二:脸部刻画。

师:这两个画面的描写可以调换顺序吗?(引导交流讨论。相机多媒体再现“远景呈现”和“近景特写”的效果。)

小结:寥寥几笔外貌描写,一个朴素、健康、精瘦、慈祥的老人便跃然纸上。

(3)分角色朗读,走进环境,走近老人

师:要更深入地走近这位老人,走进他的心灵,我们就要好好体会他的话语。

◇指名分角色朗读。

◇交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敬职敬业、豁达开朗、乐观自信)

(4)借助声效手段,凸显老人的形象

师:作者在刻画这位老人的时候,首先吸引的不是大家的眼睛而是耳朵。(媒体播放:你听到了什么?你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心中有什么感受?文章的结尾余音缭绕,萦绕在大家心头的还是声音。你听到老人“哈哈哈哈”的笑声时,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思考回答。

师:作者不仅抓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来刻画这位老人,而且独具匠心地使用拟声词引出老人的出场,并在拟声词的余音缭绕中升华了老人的形象。

2.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宣布投票结果,公布“最有价值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关于课后题2解决方案特别预设:

◇谁知道老师(或编者)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集体交流。要求每人说一点,要把理由说充分。

◇共同评价前一两位同学的发言,通过评价认识到怎么说理才是有理有据。

◇评价后继续自由发言补充。

3.使用实物投影,引导迁移评价

师:你能否像课文这样,通过语言、外貌的描写或环境烘托来介绍一个人呢?

提出具体要求:

①介绍一个同学,只进行描写,不说出他(她)的名字,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出他(她)是谁。

②只写一段话。

③写好后4~5人为一组相互交流,看谁写得好,每组推荐一篇班级交流。

教师实物投影展示各组推荐上来的片段,共同猜猜写的是谁,同时说说猜测的理由。最后由写者公布谜底。

组织学生夸夸写得好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再要求学生根据以上交流修改自己的片段。并课后将片段发到专题学习网站的“猜猜这是谁”栏目。可以用跟帖的形式说谜底,也可以就写的情况进行再评价。

第三部分:网络背景下的走向无限

展示专题学习网站,根据具体栏目作相应指导。

示例:点击“经典百花园”——浏览范例——提出要求:自由阅读,可以将阅读感受以跟帖的形式发布,也可以将自己认为好的写人文章发在本栏目中。

要求课后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并跟帖、发帖。

网站栏目:自学导航台;闯关大擂台;提问大比拼;走近扫路人;猜猜这是谁;学文小妙招;经典百花园;我是小作家。

全部采用可以回复的形式。

● 教学反思

1.整合的理念

拿到课题,我们首先作了如下思考:①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呼唤教育出现颠覆性变革。被动学,还是主动学;学知识,还是学思维;孤军奋战还是群策群力,墨守陈规还是与时俱进……已经到了非作出抉择不可的时候了。②现实的需要。目前,表面求新、实则空洞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网络整合可有可无,收放无度;有的媒体选择无的放矢,用错时机;有的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蜻蜓点水……如此流于形式的信息技术整合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了。③学情的落实。教学设计应当充分契合学科特点、学段要求、文本类型、学生心理、手段优势,应当将诸多要素高度整合,才能实现低耗高效。

2.整合的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择了如下创新整合点。①用足瑞博平台,改变教学方式;②巧用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③搭建网络支架,推动走向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