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舰载机试验背后的故事
2013-12-29佚名
近日,我军首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歼-15战机顺利在航母“辽宁舰”上进行了起降飞行训练,所有舰载机飞行员首次飞行上舰一次成功。现场见证舰载机着舰的人们也许永远难忘那惊心动魄的20秒,但舰载机试验试飞背后走过的历程也许更加惊心动魄。
阻拦索:舰载机的“生命线”
首艘航母海试归来后,俄罗斯媒体在相关报道中援引《汉和亚洲防务》信息称,中国航母至今未能安装阻拦索等重要部件。外媒的信息让关注中国首艘航母的人们陡然心惊。
阻拦索问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外乎它对于航母成军的重大意义。设在着陆跑道尾部的拦阻装置的作用是在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内吸收掉舰载机高速着陆的动能,使其迅速减速并在有限的着陆区安全停下来。从舰载机尾钩与阻拦索“拉钩”开始,到飞机停下全程时间只有2~3秒钟。茫茫大海上将舰载机高速拦停,阻拦索成为舰载机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能将上十吨重舰载机高速拦停,阻拦索必须能直接承受舰载机尾钩的巨大冲击力,硬度和韧性的要求对材料和制作工艺提出严苛要求。
随着航母工程的上马,研制监造阻拦索装置的重任被下达到海军装备部某军代表室。阻拦索装置涉及机械、电气、液压等诸多高新技术,是硕大而庞杂的大工程。面对国内技术盲区,薛红军、赵博等军代表跨专业学习,开展知识技能大攻关,业务技能令专家刮目相看。
第三套阻拦机系统出厂试验时,某军代室副总代表黄一民发现滑轮缓冲系统复位时有略微停顿的现象,他立即要求彻底排查原因。当时装备交付时间节点非常紧迫,本着不放过任何异常现象、不留有任何隐患的质量监督原则,黄一民坚持让油缸返厂复测并重新进行验证试验,最终发现液压油缸存有铁屑,若不是及时发现排除将危及阻拦系统安全。在千百次的磨合试验中,军代表室才将一套性能稳定的阻拦装备成功安装上舰。
阻拦机安装难度堪比太空交会对接
没有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如同缺乏牙齿的猛兽,而航空保障系统是航母平台的核心关键系统。着舰试验当天,站在飞行塔台上紧盯工作数据的驻大连某军代表室航保组组长王五成高度紧张。他深知,此次飞行着舰试验,是对他主管的航空保障系统装备的全面检验。该系统所涉及的各型设备,90%是国内新研制的高新技术装备。
航母阻拦机重上百吨,安装平面精度高达十万分之一,其安装难度堪比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外太空对接。在第一套阻拦机的安装过程中,航母舰体温差变化导致的细微形变影响了安装精度。王五成排查问题根源,与厂所研究制订工艺改进措施,选择在温度恒定的后半夜进行安装4061a63478aae061f301239c85f5e934作业,连续一个月彻夜奋战,确保几十米的巨型机械精度超差控制在了0.2毫米以内。
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涵盖海军装备部机关和所有军事代表局、20余个军代表室的同志并肩战斗,一线军代表全年工作日最高达330天。正是一线军代表团结带领全线试验人员顽强拼搏,舰载机相继完成滑跃起飞、空中挂索、绕舰飞行、逃逸复飞等课目,实现了人、舰、机融为一体,为舰载机着舰奠定了坚实基础,才有了舰载机着舰这惊心动魄而又在掌控之中的20秒。
着舰指挥官来自试飞员
舰载机着陆仅靠拦阻装置是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精密的导航、助降等辅助系统。此外,“舰载机安全着舰,离不开LSO的精准指挥。”海军舰载机工程负责人之一、海军某航空兵部队副司令员刘长虹介绍说。
LSO,即着舰指挥官,是向舰载机飞行员发出操纵指令、引导下滑道上的飞机安全着舰的军官。通常,LSO在位于航母着舰区后部左舷的LSO平台上,依据高速相机所拍摄的实时图像及相应参数,通过无线电及灯光等多种手段对舰载机飞行员发出相应着舰指令。
“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沿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同时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由于舰载机飞行员无法完全感知现场环境,因此LSO能否及时发出指令,及时准确地引导飞行员修正航线轨迹、调整下降姿态,成为舰载机能否安全着舰的制约性因素和基本保障。因此,着舰指挥是航母舰载机部队的灵魂。”刘长虹说。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培养一名LSO十分不容易。”刘长虹说,“由于西方技术封锁,我国相关人员的培养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我国第一代LSO只能从经验丰富的试飞员中选拔产生。通过指挥数千次舰载机着舰航行模拟训练,我国LSO已经具备丰富的指挥经验。他们还多次指挥歼-15舰载机成功完成触舰复飞训练,对舰载机飞行员精准着舰技术的提升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歼-15创战机研制最短时间纪录
正当人们沉浸在歼-15战机着舰试验圆满成功的兴奋喜悦中时,一则不幸的消息传来:歼-15战机项目总负责人、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随国产舰载机成功归来的航母“辽宁舰”上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25日上午11时许去世。为歼-15战机研发倾注了一腔热血的他,甚至来不及参加试验成功的庆功晚宴。
罗阳走了,他留给世人的是足以让国人骄傲的歼-15战机。
一项复杂的舰载机系统工程,背后是无数幕后英雄的奉献。舰载机研制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新工程,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对舰载机技术严密封锁。一定要让中国人自己的舰载机翱翔在祖国海空,承担舰载机研制重任的驻沈阳某航空军代表室立下铿锵誓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动摇既定决心,不能更改时间节点,必须在规定时间实现既定目标。
那年春节刚过,飞机研制迎来攻坚决胜阶段。原任驻哈尔滨某代表室副总代表的陈青被选中担任驻沈阳某航空军代表室总代表。此时,陈青父亲突发脑溢血,在医院抢救一个多月,虽保住了性命,但却无情地变成了植物人。
陈青含泪离别需要照顾的父母,一头扎进研制现场。在他的感召下,全体军代表联合军工厂所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通过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推行并行工程模式、建立预审查模式等高效方法,一起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打赢了一场场硬仗,创造出国内飞机从立项到首飞成功的最短时间纪录!
在谈到“辽宁舰”舰载机歼-15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军社表示,歼-15战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舰载战斗机,它属于第三代战斗机,具备很强的对空、对海作战能力,拥有很好的超音速飞行能力,而且装备有多型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精确打击武器,实现全海域全空域打击作战能力,各项性能可与俄罗斯苏-33、美国F-18等世界现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媲美,因此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在没有副油箱的情况下,歼-15战机转场航程可以达到3000公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远程作战能力。
舰载机飞行员通过4关严格考核
歼-15战机轰然落在“辽宁舰”飞行甲板上,勇敢而睿智的舰载机飞行员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舰载机飞行员在所有飞行员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精英中的精英。“首批歼-15舰载机飞行员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某些条件甚至更为严苛。”海军装备部飞机办副主任张洪涛介绍说,“首批歼-15舰载机飞行员通过了4关的严格考核。”
首先通过技术关的选拔。首批舰载机飞行员年龄在35岁以下,飞过至少5个机种,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其中3代战机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且多次参加过军兵种联演联训、重大演习任务,是所在部队的种子飞行员和重点培养对象。
其次通过身体的选拔关。张洪涛介绍说,在选拔时医学专家通过先进的医疗仪器,对飞行员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许多优秀飞行员由于某些细微的身体数据指标不合格而与舰载机飞行员失之交臂。
再次是必须通过心理关的选拔。每一次起降,都是过“鬼门关”,对飞行员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挑战。因此,对舰载机飞行员的心理素质考核可以用严苛形容。医学专家设置不同情境,通过精密仪器,判断飞行员是否具备“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理素质。
最后必须通过政治素质考核。张洪涛说,虽然舰载机飞行员职业充满风险,但是飞行员在选拔时都踊跃报名,把能成为舰载机飞行员视为很高的荣誉,自愿为海军加速驶向深蓝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辽宁舰”上的“无名英雄”
25日0时30分。这是“辽宁舰”的凯旋之夜。“辽宁舰”上的大多数人都带着成功的喜悦酣然入梦。
此刻,航母主甲板下负10层,上士葛呈华正专心致志给装备部件刷油漆。这里是航母的电源“心脏”之一,机舱内噪音震耳,温度高达40℃,人和人说话即便贴在耳边也很难听清楚,连比划带猜才能进行沟通交流。
这时,舱内电话响了。记者循声望去,为了抵消噪音,机舱电话上居然加装了扩音器。小葛凑近电话,边拧扩音器音量开关,边大声喊着回话。真没想到,打电话居然变成了如此辛苦的事。
紧接着,记者来到隔壁的造水机舱室。偌大的舱室里,只见给水兵徐江一人戴着防噪音的耳塞,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他要定时观察玻璃孔里海水翻腾的情况,查看气压是否稳定,保证造水设备正常运转。
“平时能听上歌吗?”记者指着耳塞问。徐江摇了摇头。当都市年轻人塞着耳机享受音乐的美妙时,他却因职业需要而远离了音乐。
望着眼前这张淳朴的脸庞,记者心中不禁感慨:当我们仰望天空,将赞美给予英雄的舰载机飞行员时,千万不能忘了这份成功的背后,还有航母上那些像小徐一样普通战士的付出。
与机电舱的热形成鲜明对比,锚链舱冷得像“冰窖”。值班的下士韩云鹏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戴着皮手套。他告诉记者,夜间通常每半小时就要观察一次锚链方向,如果风浪大,则随时观察,确保锚链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1时43分,记者来到机电集控室。这是全舰夜班最集中的地方。机电值更官刘冬说,这里就像是“应急抢修中心”,一旦出现问题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解决。
2时30分,从舰岛的驾驶室、气象卫星设备室等舱室巡查下来,夜查组走向了飞行甲板。海面上,寒风呼啸。灯光下,甲板警戒巡逻更穿着厚厚的大衣,在寒风中穿行,察看着甲板上的航空设备……
航母之夜并不宁静,从底层的机电舱,到飞行甲板,再到舰岛的上层建筑,每个战位都有官兵在默默坚守——那一个个枕戈待旦的身影,是这座“海上钢铁城堡”最忠实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