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六则
2013-12-29
快乐来自创造
一群年轻人衣食无忧,到处追求快乐和享受,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来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各种工具,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费时七七四十九天,造出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经验证明,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会给人带来兴奋和愉悦感,因而会提升人的幸福指数,这是当今时代习惯于被动接受功名利禄、声色犬马等身外之物的刺激所带来的所谓的快乐所无法取代的。前者的快乐发自于内心,获得的幸福感较为长久;后者的快乐依赖于感官对外界的感受,因而常常是短暂的,往往参杂着各种程度不同的烦恼和痛苦。我们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只有向内心的世界去寻求,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难找的罗阳标准照
2012年11月25日中午,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阳,在航母上因心肌梗死猝然去世。当天晚上,沈飞办公室为第二天的悼念活动准备罗阳的标准照,但副主任翻遍电脑,竟没有找到一张合适的标准照,他哽咽着说:“一个著名企业的老总,照一张标准照有这么难吗?”无奈之下,工作人员熬夜从一张合影中抠图做出来一张照片作为标准照,也就是我们在报刊媒体上看到的那张罗阳微笑的照片。
罗阳的标准照之所以难找,是因为他生前行事一贯低调,不喜张扬,日常应酬也是能推就推。在他当选中航工业优秀党员后,集团要拍一部事迹片,却找不到罗阳开会之外的影像素材,多次让他在摄像机前露个脸都被婉拒,最后企业文化部部长把他堵在办公室说,“就差你一个,你怎么就不能配合说两句呢?”罗阳却这样回答:“我离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让我出来讲,我不好意思。”参加公司合影时,作为“一把手”的他总是站到最旁边。2007年罗阳任老总时,头发还是乌黑的,但到2010年,额前的头发却已盖不住头皮了,最近的一张侧影照片显示,他的后脑勺几乎秃了。罗阳去世后,大家想要为他换上一套像样的衣服,但翻遍他的行李,却找不到一套西装,秘书说:“罗总本来就打算穿平时的夹克参加庆功宴的。”
罗阳领导沈飞做出来的惊人业绩,与他低调朴素的生活作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换个角度说,“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奉献人”,不正是以罗阳为代表的一大批航空人在精神上的“标准照”吗?
人才高飞,悔之太迟
田饶伺候鲁哀公多年,精明强干,却一直不被重用,郁闷的田饶决定离去。他找到鲁哀公说:“大王啊,我要像鸿鹄那样高飞啦。”鲁哀公问其缘故,田饶说:“大王看见过公鸡吧。公鸡头上有红冠,光彩夺目,代表其德行;脚上有锋利的脚趾,显示孔武有力;面对外敌入侵,敢于上前拼斗,显示胆大英勇;看见地上有吃的总是招呼母鸡先吃,显示有仁有义;每天早上准时报晓,显示诚信尽职。公鸡的优点这么多,可大王每天却用它来煮汤吃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到处是鸡,鸡就不值钱了。而鸿鹄一飞千里,落到您的水池中吃您的鱼鳖,啄食您的豆粟,尽管没有和公鸡一样的优点,但您还是看重它,原因是它来自远方。所以我请求像鸿鹄那样展翅远飞,一展抱负。”哀公说:“停!让我写下你说的话。”田饶说:“吃饭菜的人,不会毁坏碗筷盘子;在树下乘凉的人,不会折断树枝。有学士不用,还写下他的话干什么呢?”于是田饶就去了燕国,不久就被任命为宰相,励精图治,三年后燕国政治安定,社会和谐,国无盗贼。鲁哀公得知后极为后悔,常常叹息,三个月都睡不好觉。
流失一个田饶,当时不以为然;但要再找到一个田饶予以重用,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不珍惜眼前人,缺乏知人善任的慧眼和公心,是导致鲁哀公后悔莫及的真正原因,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可算是一个历史上的经典教训,值得认真借鉴和警惕。
以礼貌为推荐信
一个雨天,一个年轻人打着伞去一家公司面试。到公司门口后,他尽力将雨伞上的水弄干,又在脚垫上仔细擦了擦鞋底,进门后把雨伞轻轻倚在墙边,然后向面试官鞠躬问好。经过30多分钟的问答,年轻人起身告辞,并为雨天来访所带来的麻烦表示道歉。这次招聘一共有70多人参加面试,不乏有大企业工作经验,名校的推荐信,条件都不错,但最后录取的却是那位优势并不突出、打着雨伞来面试的年轻人。助手不解地问主考官:“那个年轻人既缺少经验,也没有学校的推荐信,为什么偏偏录取他呢?”主考官笑着说:“谁说他没有推荐信?他的礼貌就是最好的推荐信!”
礼貌,决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它实际上是人的道德修养和待人处事能力的体现。一个人能否彬彬有礼,反映其是否具备尊重、体谅、关心、同情、宽容等道德品质,关系着能否建立和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不能被知识和学问所代替。正如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所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建立幸福之篮
俄国女作家尤·沃兹涅先斯卡娅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姑娘陷入了痛苦烦恼中,就去公园漫步散心。她穿上一件极简单、朴素的连衣裙,把头发在脑后随便梳了一条大辫子。来到公园后,她找个空位子坐下,便飞针走线地绣起花儿来,一边绣一边告诫自己:“打起精神!静下心来!你并没有什么烦恼不快。”这样想了一会儿,平静了许多,于是就准备回家。恰在此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她走来,在她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对她说:“知道吗,我看了您好久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她感到诧异。老太太说:“在现代化的市中心,忽然看到有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在深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衬托下,坐在这儿聚精会神地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幸福之篮?”姑娘表示不解。随后老太太向她做了解释:所谓幸福之篮是一个心灵中的篮子,每当遇到幸福、美好、感动心灵的东西时,就把它珍藏在里面,每当感到痛苦烦恼时,就打开篮子,将里面的珍品细细品味,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如此习以为常,就能够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而把生活中遇到的丑恶东西遗忘掉。姑娘听明白了,表示感谢,在回家的路上她就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到家时,她的幸福之篮里已经收集了第一批珍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能记忆的大脑,就像电脑中的硬盘一样,若对遇到的烦恼痛苦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就等于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烦恼之篮,想得愈多,烦恼愈重。相反,若是把遇到的真、善、美、慧的东西珍藏在心中的幸福之篮里,而把假、恶、丑、愚的东西送到心中可遗忘的垃圾回收站,我们所拥有的幸福感就会与日俱增。
衣冠取人,东坡诗讽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贬官黄州之时,当地人知其名气不识其人。一天,他微服进城考察民情,走到高升店时,听说一群要进京应试的举子在店里吟诗作赋,他心头痒痒的,就走进去看看,却被门口做针线活的老板娘当场挡住,说:“举子老爷做诗,不准闲人进去。”苏东坡说:“我也喜欢诗,想去凑个热闹。”老板娘把苏东坡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看他素衣小帽,鼻子一哼,说:“会做诗嘛,做一首给老娘听听,看看是白菜丝还是萝卜丝?”苏东坡何时受过这份气,正待发作,正巧从店里走出几位举子,他们看到了苏东坡,便请他随便作一首小诗。苏东坡也不推辞,说:“你们出个题目吧。”一举子指着老板娘用的针线说:“就以这针线为题。”苏东坡微微一笑,随口念道:“二分白铁打磨成,一拱一拱往前行;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众人听后惊其才气,忙问姓名,才晓得这老头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而那位老板娘则是羞得满脸通红,半晌说不出话来。
在官本位主义盛行的封建社会,衣冠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也因此才有“人走茶凉”的感慨。但在当今社会,一些管理者仍在奉行“衣冠取人”的庸俗哲学,不看重人的真才实学、业绩能力、德性品质,却看重官职、地位、职称、文凭、奖状等,以致出现形式主义、做秀造假、跑官要官等不良风气。要真正做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还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正以人的能力、业绩为选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