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迁徙

2013-12-29杨黎明

人力资源 2013年2期

下班途中,我突然看到路旁支起了一个简易棚子,旁边整齐地放着待上架的各种各样的鞭炮和福字春联,恍然发觉春节已经悄然来临。不知为何,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弹指间,又过去了一年,春节的气息已在街上渐渐洋溢起来。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是为“到底回不回家过年”挣扎不已。和每个在外漂泊的人们一样,我渴望回家,也渴望和亲人团聚,尽情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温情。有时因为年初工作太多,分身乏术,等到任务完成时,又会感到身心俱疲,无力承受漫长的归家路程。工作不忙时,总是归心似箭,可是真正回到家时,却又觉得兴趣索然,经常莫名其妙地和家里人闹一些小矛盾。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都是痛苦抉择的时刻。

记得去年临近回家之际,七岁的小外甥问我说:“舅舅,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两个家?一个是自己住着的家,一个是自己的老家?”这话令我感到很吃惊,也让我一时无从作答。这个稚童忽闪着双眸,恍若一个小哲学家在审视和观察生活,并提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的命题。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降临在一个以“一夫一妻”为基础结构的组织中。社会伦理将这种组织定义为“家庭”。不置可否,这是我们最早、最原始的家,也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家。

长大后的某一天,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我们不得不挥别父母,奔向远方,成为一个寻梦的游子,漂泊在各个城市,不停地奔走在他乡。自此,栖身于不同城市的不同角落,即使简陋,我们也愿意将这个角落称为“家”,因为它由我们苦心营造,不仅能为我们遮风挡雨,更能为我们褪去奋斗的疲惫,治疗遭受挫折和打击后留下的伤痛。

但这个“角落”之家,只能寄存我们的躯体,并不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归宿。直到某一天,在某一座城市遇上了能够与自己相爱,并能携手一路同行、一起经营 “家”的人。从此,这个“角落”之家才成就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二个家。

可当我们驻步回首来路之时,会发现我们来时走过的路,已在视线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可在路的起点上曾为我们送行的两个人,依然在那里翘首遥望。那就是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的生身父母。于是,为了博取前途,也为抚慰父母,我们不得不开始在两个称为“家”的地方来回奔走。我们知道,这是一种义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眼下,又是一年春节时,尽管一票难求,但人们仍苦苦求之。甚至是跋涉千里,也得回到父母家中,吃上一顿团圆饭。“回家”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并非徒有其表,而是一种孝敬长辈、感恩家人、抒发亲情的方式,国家也从政策层面上确立了春节假期在中国人心中难以撼动的地位。人们需要通过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与家人团聚,表达对亲人、爱人的关怀。

小外甥摇着我的袖子,将我从纷繁的思绪中拉回现实。人生到底有几个家?他撒娇地歪着脑袋反复地问我。我看着幼小的他,笑而不语,我明白,这幼小的心灵还没有经历人生的苦辣酸甜,等他长大以后,无数次走过离开和归来的路时,就会明白:其实有亲人、有爱、有牵挂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

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我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来回奔走着,辛苦着,同时也幸福着。如同候鸟,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和温暖,我们不辞辛苦地万里“迁徙”,这是一种爱的迁徙,让我们不顾付出的代价,永远奔波在爱的路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