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添虎翼:读懂90后“使用说明书”
2013-12-29纪中展
2013年,90后的首度“职场秀”正式亮相。
作为职场“菜鸟”,90后并不胆怯,而企业管理者却貌似更紧张一些,因为他们面对的将是不同于70后、80后的一代人,如何应对90后的“逆袭”,成为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在人们眼中,90后是指尖上的一代、“微”生活的一代,惯于“裸辞”、善于“闪跳”……但无论如何,5年后、10年后,他们终究会如70后、80后一样,成为职场主力。以“未来生力军”的眼光去解读90后的职场行为、定位90后初入职场时的社会坐标,不仅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更要成为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读心术”。
《变形金刚》中,山姆只是个外表普通的大男孩,其身上却潜藏着魔方碎片的超能量,最终,正是他协助擎天柱打败霸天虎,拯救了整个世界——正视初入职场的90后员工,用心读懂其“使用说明书”,用不了多久,你的企业,将如虎添翼……
读懂“新新人类”
社会上曾对90后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其中还有不少负面的评价。现在,这些年轻人已经真真切切地走入了职场,成为我们身边的帮手、同事、伙伴,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批人?我们以前是不是对他们存有误读?以往,我们过多地强调了90后和前几代人的差异。现在,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学会和他们正面沟通。
不愿“订盒饭”的一代
对90后负面印象的标志性事件,当属“订盒饭”事件,这也给90后贴上了一副很难摘掉的标签。一位在电视台实习的90后,在面对部门主管提出的让其去“订盒饭”的要求时,当面予以回绝。可以想象,部门主管当时何等尴尬。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向我请教如何管理90后员工,他们公司最近新招的90后员工离职了。离职面谈时,这个90后直言不讳地说离职的唯一原因是老板每天进进出出,但从来没有主动和他打过招呼,他认为老板对他很不关注、很不重视——这个理由让这位老板有点儿哭笑不得。
这两个事例虽是个案,却是90后进入职场过程中给企业和管理者带来冲击的一个缩影。从今年开始,90后开始大规模进入职场。同时,80后也成为比90后更资深的工作人员或者是部门主管,企业开始进入“独生子女管理独生子女”的时代,而且很多企业更是进入“五代同堂”(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局面,这是企业内的所有人,无论是企业主、高管、人力资源管理者、中层管理者,还是普通一线员工,都要努力去适应和应对的。
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类人
作为职场新人,90后跟80后不一样,和60后、70后更不一样。他们是很特别的一个群体,将是影响未来十年的社会主流力量。提到90后,时常会提到一个词——“非主流”。这不仅是指他们向主流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发出挑战,“非主流”还隐隐折射出所谓的社会主流人群对90后道德否定的成分,但事实远非如此,90后群体的崛起,绝不是简单的又一代人的成长,而是真正互联网一代的全面接管。这群有别于以往的年轻人,有以下四个特征:
●没有统一“型号”
想用统一的标签定义90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对于鲜活生动的90后显得乏味苍白。在CMI校园营销研究院2011年度“90后的数字化生活”研究报告中我们能看到,“拒绝标签化”是90后最大的共性,他们拒绝被代表,他们每个人鲜活的个性都是无法复制的。
90后的个性要从两个层面去解读,与其他几代人相比,90后的个性是突出的、鲜活的;而从每个个体去看,90后的个性是多元化、差异化的。在群体内部处处彰显着不同的个性张力,这就是90后最大的个性。所谓“有个性”,不仅是指90后群体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同时也意味着找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标签来概括这个群体,难度系数极高。更为复杂的是,90后对“个性”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指尖上的一代
90后是互联网一代,他们从出生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90后群体普遍对互联网有心理依赖。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90后将网络作为工具的应用也越来越娴熟。90后群体正过着一种“链接”生活,即随时随地上网,生活高度依赖网络。他们中有四分之三的人网龄超过3年,平均每天花费18%的时间上网,而一般的中国城市居民平均只花费13%的时间在网上。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已经远远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90后群体将会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据“90后的数字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受访者中86%的90后都是通过手机上网,其次才是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电脑,分别是79%和40%。在中国网民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比例只有66%。90后更容易接受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新事物。
●只要“我喜欢”
值得重视的是,90后大都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他们坚持自我,认定的事不会轻易妥协。在日常生活中,“我”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我想要、我喜欢、适合我。他们在消费上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消费来满足自我。但是,他们当中又很少有人会进行冲动消费,在大多数消费情境中,他们都表现得颇为理智。而且他们喜欢新鲜事物,会做一些低成本的尝鲜消费。
品质是90后最为看重的商品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群体对品质的认知是通过品牌和价格来完成的。品质可以从品牌中体现,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有品牌比没品牌更有品质保证;其次,名牌比普通品牌更有品质保证。品质可以从价格中体现,“一分钱一分货”的传统消费观仍得到不少90后的认可。
●自我意识的觉醒
90后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他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责任意识和国家前途,而是更多地从自我出发,以个人价值权衡。另外,90后一代表现自我的意愿更为强烈。一方面,他们借助互联网工具上传照片、视频、日志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90后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更具表现力。
虽然90后比较关注自我,但是他们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对不同的观念和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包容。同时,90后极富创新精神,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也有能力去创新。而90后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及开阔的视野,也使他们有能力提出正确的见解,参与团队以及家庭消费决策。
打动90后须有所创新
90后作为我们的同事和下属,确实在一个时期内都让我们很不适应,这主要是来自我们的不习惯和看不惯,因为他们看上去和我们“不一样”。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来拥抱这种袭入的新势力和新变化,毕竟今后的世界是90后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在未来十年,90后群体都将成为公司的骨干和核心团队。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从2006年起就开始研究90后,对这个群体有更多深入的洞察,也经常受邀与企业的管理层进行90后员工的问题研究,以及给新入职的90后员工做初入职场的疏导培训。在与企业交流的过程中,一般先听到的都是各种抱怨,例如:90后难管了、90后工作不靠谱了、90后“闪辞”了……我通常的回应就是询问企业,他们是如何与90后进行工作沟通和日常交流的,接着问90后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继而再问90后们有什么优点,基本上结论就得出来了:积极方面是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对90后的正面评价都是“很聪明,视野开阔,创造力强,善于使用
工具,一点就通,工作上手快”;负面评价基本上都集中在90后群体上班时间喜欢用手机上网聊天,只主动干喜欢的事,对领导不够尊重等等。
在过去,我们习惯了用传递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动作,但从90后开始,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用互动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不管你职位多高,我们要平等对话,如果你能说服我,或者是我们能讲得通,我才愿意和你一起工作。
在面对90后员工时,笔者有四个方面的心得:
●在管理90后时,尤其是安排工作时要赋予意义,不能只讲做什么而不去讲为什么这么做,90后可以订盒饭,但要告诉他订盒饭的意义是什么,而且要能把管理变成游戏,在这方面很多成功的企业有非常好的经验。
●在管理90后的时候,尤其是在安排工作时要帮助他们提高能力。他们不是不愿意做而是不会做,但如果能指导他们,那他们会很兴奋也会很认真,并且能做得很好。
●在管理90后时,还需要适度授权,要放手给他们一些小空间,让他们在名正言顺的基础上获得成就感,这样他们发挥的创造力就非常惊人。
●要包容90后的“一心多用”。开会时如果你看到90后员工在本子上记的不是你的妙语,而是画着漫画,无需动怒,他们不是不专心,而是由于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刺激,他们已经习惯了千手观音一心多用,却绝对不会像你所想的那样事事敷衍。
上文提到的那位朋友,在评价离职的90后员工时,也提到这个年轻人到公司后确实带来了一些变化,比如很快地就帮公司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并且通过这些社会化媒体让公司在行业内获得了很多关注和好评,这个年轻员工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建议,有些虽然并不靠谱,但也促使企业开始尝试着用新视角去处理老问题。
上海某企业,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传统的销售渠道。公司在2012年招聘了一批90后员工后,企业内部的情况就变得大不一样了,这些新新人类确实改变了这个企业的一些原有方式,比如:建议设计部门能不能给血压计的外形换上一些彩壳(这个是借鉴于他们自己经常换手机壳),让产品不那么沉闷而显得更有卖点;建议市场部门开设微博、微信来做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建议销售部门在传统医院与药店的渠道之外,在1号店、金象网、京东、淘宝开设网店进行销售。这家企业的总经理一提到这批90后员工就赞不绝口:“没想到这群孩子把我们这群老家伙教育了一番,不用和客户喝酒,在网店不断地说‘亲’也能卖出产品,而且成本更低。”
类似的例子在其他企业比比皆是。90后员工新进入职场,虽然缺少经验,但他们的朝气与创造力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诚然他们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因为这样,与他们建立沟通交流渠道、最大化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显得至关重要。给他们空间、信任、权力,对他们多些包容和理解,他们能给你的,将远比这些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