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网络学习中“迷航”现象的策略
2013-12-29李利
近年来,许多学校进行了网络学习的探索与尝试。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主要是在超文本方式下学习的。现在网络中广泛采用的超文本方式指将信息划分为一个个的线性单元(即“结点”),然后按照各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即“链”)连结成网络。超文本的设计更加符合学习者联想思维的特点,使学习者能够自由地选择阅读顺序、灵活组织信息以及快速检索所需资料。
虽然有着众多的优点,但超文本方式也存在着先天的弱点,其中“迷航”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迷航”主要指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到达目的地,以及因学习过程中频繁跳转而偏离学习(或搜索)主题,从而使学习者难以正确地分辨与选择。
● 解决“迷航”问题的教师教学策略
从QUzmng+DnqfeqTg+N4G3zg==教师角度出发,解决“迷航”问题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
首先,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将网络学习中教与学的模式特点、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易出现的问题(“迷航”现象)等向学生做介绍,使其尽快转变学习观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必要时,教师还应向学生建议进行网络航行的训练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先期的网络培训课程。
其次,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最好能选择几种方式进行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在用一种方式学习一段时间后变换为另一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从而降低“迷航”现象出现的机会。此外,不同的网络学习方式出现“迷航”现象的几率也不同,如网上讨论就比看直播课堂易发生“迷航”现象。同时,教师最好在课前将本次课程所需的相关网络信息下载到本地服务器中,在课上让学生调用服务器中的信息而减少真实上网的时间,这样既可加快学习速度又可减少“迷航”的发生。
最后,在学习评价环节,教师更要及时地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发出警告,督促其及时跟上其他同学。从而间接地克服“迷航”带来的负面效果。
● 解决“迷航”问题的学生学习策略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习中“迷航”问题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网络学习的自信心
国外相关心理研究表明:造成“迷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产生的一种高度的不定位感。Gayle等专家的实验更进一步揭示了定位感强的学习者是靠自信、系统指示与练习为基础来做航行决定的;而有着不定位感的学习者则更多依靠好奇、熟悉和兴趣来决定航行。由此可知,学习者的自信心是解决“迷航”问题的内在因素,而自信心则直接来自学习者的网络操作技能、新旧知识的联结能力等。
2.在网络学习中使用认知策略
当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时,由于对复杂的浏览环境不熟悉,同时既需要努力搜索所需的信息,学习与保持各种主题信息间的相互关系,又要抑制自己有兴趣但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因此认知负荷相当高,极易导致“迷航”。所以,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时有必要使用一定的认知策略。
◇搜索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且最好一次对一个目标进行搜索。
◇浏览文本信息时应首先粗略浏览,并尽量回避按钮、超链接等标志。
◇应避免一次打开过多的窗口,研究表明,一次平均打开3.7个窗口较合适。
◇在搜索时对有用的信息要及时保存,而无用的信息要及时关闭。
◇应合理掌握网页超文本信息的阅读时间,另可与线性的文本阅读(如书本内容的阅读)交替进行,能大大减缓“迷航”的出现。
在网络学习中,“迷航”问题是一个日益引起大家重视的负面问题,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起参与网络学习的教师、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