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编辑策划《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八个关键点

2013-12-29贾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3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种类繁多、数目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在全国就达百余种,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功策划出版了《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丛书。本人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材的出版策划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材的选题策划工作有亲身的体会,因此,总结出做好信息技术教材工作的八个关键点,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 紧扣纲要,与时俱进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它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环境大大改善,教材的内容也要随之修订。例如,在2012年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增加了平板电脑、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神舟九号”等内容,这些学生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使其初步具备了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责任感,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 内容细分,区别对待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习惯、获得满足为重心;小学中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增强意识、互动合作、完成任务、提升能力为重心;小学高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探究能力、分级任务、渐习素养、创新思维为重心。通过对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细分,教材内容在各个学段都得到了很好落实,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好评。

● 结构合理,满足教学

信息技术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材的结构设计上,一个单元设计完成一个大的主题活动,每一个主题活动由具体的每一课的任务组成。在每一课的内容安排上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有课程导入、教学环节、练习环节和评价环节。在一个单元结束后,有单元小结,总结评价此单元的任务完成情况;为有兴趣的学生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材中还设置了任务拓展环节,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独立探索完成拓展任务,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 结合实际,适应课时

教材内容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适应课时安排。在我们实际调研的过程中,有的地区每周上一次信息技术课,有的地区每周上两次信息技术课,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要有一定可扩展性,能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在每一个单元任务、单元小结、拓展任务中都留有较好的延展性,让信息技术教师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教材中的栏目动静结合,教师讲和学生练的板块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需要阅读的板块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完成。通过上述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课时的安排,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得以体现。

● 编辑出版,符合规范

教材的开本、字体字号要符合《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标准》。小学教科书的幅面尺寸应采用GB/T788-1999的A5和B5标准,对图、表等有特殊要求的小学教科书可采用GB/T788-1999的A4标准。各种幅面尺寸的版心规格须符合要求。适用于各类以文字为主的中小学教科书,该规格不包括页码和书眉。以图为主的中小学教科书在设计时版心可大于规定的尺寸,但订口、切口宽度不得小于7mm。

按不同的年级和学科,正文用字(不含少数民族文字和外文)字体、字号分为四类。

a类:21P~16P(2~3号字),正楷体为主;适用于小学1~3年级各科教科书。

b类:14P(4号字),正楷体和书宋体为主,由正楷体逐渐过渡到书宋体;适用于小学3~4年级各科教科书。

c类:12P(小4号字),书宋体为主;适用于小学5~6年级、初中和高中各科教科书。

d类:10.5P(5号字),书宋体为主;适用于高中理科教科书。

● 资源齐全,方便使用

主要的配套资源有:学生用书的配套光盘、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的配套课件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等。学生用书的配套光盘有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通过动画中小主人公的引导,将枯燥的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同时有大量的练习用的素材。教师用书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补充练习等内容,尤其对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很大。教师用书的配套课件主要选自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获奖的优秀教学课例,将这些课例放在相关的教学资源网上,给教师的教学活动随时提供帮助。网络教学资源随时更新,给教师相关的权限,可以随时上传有价值的课例,分享教学经验。

● 建立队伍,相互交融

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者要由信息技术学科专家、语言文字专家、信息技术教研员、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其他学科的一线教师和美术设计人员共同组成。信息技术学科的专家见多识广,深谙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总体设计。语言文字专家把握语言的规范性,从教材的启动之初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编者规范语言文字,力求语言精当,表述规范。教研员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与专家沟通,与一线教师交流,承上启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并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地区差异、教师的能力差异、教学的实现情况,力争实现教材的普适性。一线教师了解学校的具体硬件环境,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上教与学的情况。其他学科的一线教师可以就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融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美术设计人员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提炼视觉元素,与教材内容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只有将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细致调研,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将教材的宏观和微观协调统一,教材的高度性、普适性和操作性才得以完美实现。

● 三级培训,优秀示范

我们建立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三级培训机制和优质课程的评选。一套好的教材一定要有完善的培训机制,教材使用前,首先启动一级培训机制: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宣讲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者的意图,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二级培训:以教研中心组为单位,编写者深入到教研中心,进行示范性说课,并答疑解惑;再次是三级培训:由专家、编写者、受训过的教师组成的培训小组,深入到学校,培训进课堂,并现场评课,给授课教师动态的指导。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培训,教材的使用基本落实。每年组织一两次的优质课程评选,使教学水平高、业务精、有潜力的教师脱颖而出,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和鼓舞更多的人。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这正是我们做好教材编辑策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套好的信息技术教材对教学工作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从儿童时期开始了解、接触、学习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建立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责任感。身为出版人,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定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辛勤耕耘、扎实工作、多出好书,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