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来的信息技术课
2013-12-29陈凯黄国亮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名词本身对于整个知识和技能体系起到结构性的支撑作用。但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却较少有与此概念有关的具体经验,这就使得学生在对概念理解时容易缺失意义的指向性。另一方面,有些概念名词与其生活中所对应之物又过于普遍,由于“理所当然”所产生的思维惯性,使学生失去了对该概念做深入探索,乃至探寻现象之后科学思考的主动性。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创设虚拟情境,借助戏剧性的冲突,引导学生对概念理解中一些关键的要点作深入的思考,于是就有了“画出来的信息技术课”这一教学尝试,作为抛砖引玉。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非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与通用计算机的区别,并对通用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被制造出来的原因有最初步的了解。通过“画画”来上课的目的,其一是为了将抽象枯燥的概念直观化、具象化,其二是试图通过“剧情”发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可以预先设计好类似于舞台戏剧的脚本,由某些戏剧冲突出发,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做讨论。考虑到现场授课环节的紧凑性,图画场景要简单且便于修改,可以通过部分擦除并重绘场景中的内容,来展开情节。
限于篇幅,文中教学流程省略了引入和总结部分。
首先向大家介绍本课中出现的几位角色。这些角色形象是笔者受马丁·加德纳在科普讲座中的涂鸦启发而模仿创作的,大家当然可以出于实际教学的需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角色形象,但关键的两点原则,一是角色形象必须特点鲜明,二是必须能被很快画出来。
第一个角色起名叫哐哐(如图1),他是个科学家,总在创造一些奇怪的设备,文中的图片其实就是教学现场摄影的截图,图画是用来说明问题的,所以无需过分雕琢;第二个角色起名叫啷啷(如图2),她是哐哐的女友,常会提出一些看似不合情理,却很能发人深思的要求或问题。
图1 图2
第三个角色是神秘人物当当,他是哐哐的助手,常在哐哐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被叫来凑数,而在任务顺利完成后又被一脚踢开。
设计角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的虚拟情境中,产生比较充分的代入感。
以下是简略的教学流程记录。
● 场景一:哐哐的人类“计算屋”
场景一的大致情节:出于炫耀(或其他什么原因),哐哐为啷啷制造了一座“计算屋”,从一个窗口输入问题,从另一个窗口就能得到答案(如图3),但隐藏在墙壁之后的秘密很快就被啷啷戳穿了,原来是哐哐的助手当当躲在屋子里,实现了所有的计算工作。啷啷对哐哐的欺骗行为感到非常愤懑(如图4)。
这里所要落实的知识点,主要是“信息处理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如下定义,信息处理系统指的是一个信息转换机构,有一组转换规则,系统根据输入数据和数据库内容作处理后决定输出。部分文献还特别指出,信息处理系统中,具体对数据作处理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或者是人和机器的混合体。
● 场景二:哐哐的机械“计算屋”
场景二的大致情节:在耗费了不少时间后,哐哐终于建造出一座能通过齿轮(图5中用星号表示齿轮)作加法运算的“计算屋”,哐哐得意地向啷啷展示了自己的发明成果,其内部是大量的齿轮和连杆,不过啷啷却提出:能否让这个计算屋做乘法,或是开平方根?于是,哐哐为了扩充他的“计算屋”,增加了新的运算模块,但啷啷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于是“计算屋”变得越来越大(如图6)。
这里落实的知识点主要有:人们通过设定不同的物质状态来存储数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机械变化及变化的传动对物理对象的状态做出改变,从而实现某些特定的运算过程(即将数学运算转换为机械操作)。这样的计算机不具有通用性,为了实现新的功能,就只能在机器上增加新的模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一些关于机械式计算机的历史资料,如古希腊的安蒂基西拉机、帕斯卡的加法机等。
● 场景三:哐哐的机械“计算楼”
场景三的大致情节:为了应付啷啷不断提出的新需求,哐哐的“计算屋”变得越来越大,乃至成为了巨大的“计算楼”,为了避免这栋大楼无限度地增高,哐哐想出了新的办法,他在大楼上方建设了一个吊装系统(如图7),这个吊装系统根据人为的指令,能把“计算楼”内的各个零件拆下并重新组装到恰当的位置上去,以应付新的运算。
哐哐原本让他的助手当当担任操作员,当当会根据哐哐给出的书面指令做吊装操作。但是某天哐哐忽然灵感迸发,他设计了一个主要由齿轮建造的专用计算机来充当吊装控制室,来替代当当的工作。于是,整个计算系统包含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负责组装计算楼内机械零件的吊装系统,而另一部分是内部结构经常变化,以应付不同运算需求的“计算楼”。当遇到新的运算需求时,哐哐就把吊装指令发送给吊装系统,吊装系统作为一个非通用计算机,则忠实地按指令重新构架起“计算楼”内的运算部件结构,使之能作新的运算(如图8)。于是,哐哐终于能造出一个系统应付啷啷可能会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了。
这里的知识点主要是对通用计算机的概念作出描绘,通用计算机指的是为广泛需求而设计的计算机,它有能力根据不同的预设指令进行运算。这里通过图画类比很粗浅地说明了,利用有限的设备,架设一台既可用于应对当前的运算需求,并且还可以应对尚未出现的未来的运算需求的通用计算机是可能的。在教学中,还可以补充介绍一些早期的通用计算机研发方面的资料,如外插式程序的ENIAC、可存储程序的EDVAC等。
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质疑,当前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计算机,能够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运算的常用方法,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对运算能否得以实现的本质做此探究?再退一步说,即便是进行了探究,也不过是借助类比做了一番雾里观花,到底有多么大的教学意义呢?这里引用阿西莫夫的话来给予回答:“要能欣赏一门科学,并非必须对科学有透彻的了解。没有人认为,要欣赏莎士比亚,自己就必须能写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要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也并不要求学会谱曲,同样,要欣赏或享受科学的成就,也不一定非得躬身于创造性的科学劳动。”而“欣赏”在科学传播的链条中,正是激发人们投入科学之前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