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等谁?
2013-12-29彭敦运
我上初中时,先要坐一程小河的汽艇,再走上几里,赶一趟长江的大船,奔波一整天,才能赶到垂直距离只有40千米以外的县一中。那个累哟,让十二三岁的我铭心刻骨,至今不忘!附加在“铭心刻骨”上的还有母亲的谆谆“唠叨”:你只能等船,哪有船等你的?
是的,船从来都不等我。正因为有了这种紧迫感的“童子功”,我一生都不敢懈怠!
2011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了。《规划》第一次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并同时指出,通过数字化,将提高教学资源的重复使用率,推动节能减排,形成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易于学生使用、符合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数字教学出版体系,推动电子书包的发展……
就这样,电子书包——传统教育里闻所未闻的中国梦,即将攀上杏坛,走进教师们的视野。
这趟“船”几时到啊?“赶船”的老师们,起身了吗?我再一次提起了心底的那份紧迫。我发现,这次的紧迫,好像受逼的远远不止教师,似乎还有千千万万的家长!
是啊,“电子书包”将要撬动的,是整个中国!
当整个中国被撬动时,哪些人将是初战的输家?
我用这种“多余”的担心,开始扫描杏坛。我发现,经过十几年的信息技术培训,身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教师是网盲,是机盲,即使做一个简单PPT,都还需要别人的支援!我不得不再一次质疑那些“到了45岁的教师信息技术就免考”的地方政策,这些教师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是不是不教书,甚至不需要当家长啊?这些误人家长,继而误人子弟的决策,是不是在倒行逆施,着力推动“增能加排”呢?
我也知道,即使电子书包走进了教室,也有一个“先培训,后上岗”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创下的先例),但是,这个短短的培训就能解决那么多人上岗乃至胜任的问题?我不信。
不是我不信,而是太多的经验与现实让我不信。
信息技术教育走进校园,不也是20年前的事?当时这次“走进”的震动与即将登场的电子书包相比,那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但就是这当年辅助教学的这个“小巫”,不就让成千上万的教师淡出了教学舞台的中心,边缘化成了生活管理员或者提前退养?当电子书包这个“大巫”出现时,又有多少教师被旋转出局?而这些人落后于形势的出局,与和谐社会建设,与科学发展,与低碳社会是不是格格不入呢?
我真不敢真么想,但你还不得不想;作为教师你可以出局,但作为家长,你出得了局么?
位卑未敢忘忧国,我。
一个电子书包就这样真的像狼来了?是的。
因为电子书包它需要学生进行必不可少的文本阅读,进行独立的自我输入输出,需要进行更加广泛的信息搜索,需要更自觉的主动探究,需要随时随地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显然,这远远超越了传统教材单方面输送知识的功能,也超越了现今意义上的作业批改、教学检测与督导……而这些,网盲、机盲或者半盲的教师、家长们,是不是一定需要等到孩子们的电子书包已经开启时,再来急急忙忙抱佛脚呢?
面对着电子书包这趟新“船”,应该是谁等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