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微企村”
2013-12-28左进
“今天,我市首家微型企业海龙动漫成功登陆重庆股份交易中心……”2013年7月31日下午,位于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内的海龙动漫设计有限公司里传出一阵欢呼声,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来自交易中心的挂牌仪式的现场新闻。
“两年前,我还在广东打工!”海龙动漫董事长彭亮说,“在我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我的‘娘家’一次次帮我渡过难关,公司才能走到今天。”
彭亮口中的“娘家”,就是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建园近两年,微企创业园打造出了由微企创业园和成长工场以及社区工作站组成的新型综合微企创业园,孵化出微企227家,存活率达98%。
高存活率的背后,是微企创业园打出的一套“软硬兼施”的组合拳。
硬门槛
2011年12月5日,樊恩对注册的重庆科恩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终于拿到了营业执照。
“把公司落户到哪里?”经过一番市场调查,樊恩对有了答案,“写字楼集中、人流量大的商圈。”
“最低都要50元一平方米,怎么租得起?”一番走访下来,樊恩对被观音桥商圈的写字楼价格震住了。
“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在与观音桥商圈仅隔一条街的建新东路,一行显眼的大字拨动了樊恩对的神经,“场地租金大优惠:第一年免50%的场租,第二年免30%……”樊恩对兴奋不已,迅速来到园区管理中心咨询。
“您好,樊先生,麻烦您先填一张入园申请表格,一天之后我们会把申请结果告诉您。”园区工作人员热情地递给樊恩对一张申请表。
“樊先生,由于您所申报的创业项目属于传统制造业,而我们园区地处居民区内,不能引进从事生产加工的企业,所以您的申请未能通过。”一天后,樊恩对吃了“闭门羹”。
“我承诺我公司只在园区内进行产品的研发,不进行生产和加工。”樊恩对没有灰心,一个星期后,他再次来到园区管理中心,他的入园申请通过了。
“园区对入园的企业有严格的要求,入园企业必须是有竞争力、创新力、科技含量高、环保无污染的信息产业,或规划设计和文化创意方面的企业。”园区负责人说。
“软服务”
2011年11月,微企创业园管理中心会议室。
“你对公司未来有什么计划?”园区负责人向彭亮发问。
“我想做一家集动漫游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经营为一体的高新文化创意型企业……”彭亮侃侃而谈。
“我们会认真听取每位入园企业代表对企业未来的陈述,并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园区负责人说。
庞大的科研团队是公司发展的保证,为了鼓励文化创意类企业发展,微企创业园为彭亮的企业提供了当时园区里最大的一块办公用地。
“按每平方米600元标准装修的办公用房,相当于园区补贴给了公司55000元。此外,每年还能享受房屋租赁补贴22000元。”对于园区给予他的诸多优惠,彭亮感激不已。
动漫游戏行业回本慢、需要长时间的人才储备。慢热的行业特性让刚刚找到“家”的彭亮又面临一个巨大难题——缺乏资金。
“我们替你想办法!”正在彭亮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园区管理中心和江北区工商分局等部门协调,不到一个星期,海龙动漫获得了银行贷款10万元。两个星期后,海龙动漫自主研发出一款互动多媒体终端机,在业界一炮而红。
“没有园区在公司最困难时给予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海龙动漫。”这是彭亮经常对员工说的一句话。
“我们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了十项服务,从政策咨询、工商代理、信贷服务到微企推广、财会代理等,包含了企业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所需的服务。”园区负责人说。
2012年4月,一家专注于为企业量身打造自媒体云平台的高科技创意型企业炫酷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微企创业园。
“公司刚成立时,我们只有创意,但对于怎么申请创意科技项目,怎么让公司增资,怎么推广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却一窍不通。”炫酷科技总经理李铷说,“园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主动协调江北区经信委创意办,帮助公司申请创意科技项目专项资金,华新街工商所所长杜冠宇还主动到公司协调解决增资问题。”
“大到企业发展,小到员工社保,园区都替我们考虑周到。”对于“娘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昕杰环保公司总经理邓严也是感激不已。
在“娘家人”的贴心照顾下,短短两年,一大批微企破茧成蝶:炫酷科技被确定为市级云计算服务试点单位,投胜环保在全国创业专项大赛中获得西南片区唯一一个优胜奖,三文盾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市科委颁发的发展潜力奖……
成长工场
2012年11月的一天,重庆容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蒲桂龙一脸愁容。
“公司没有会客室,没有前台,一共就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公司形象很受影响。”蒲桂龙很无奈。
2011年11月,蒲桂龙在微企创业园成立公司。由于资金困难,公司只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随着公司的发展,蒲桂龙逐渐发现了问题。
和蒲桂龙一样有烦恼的还有重庆我可你可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唐莉。“我们行业比较特殊,属于生物科技企业,对口人才缺口很大,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随着公司发展壮大,怎样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成了唐莉的一大心病。
蒲桂龙和唐莉的烦恼,引起了园区管理中心和江北区政府的重视。
2013年4月12日,江北区政府召开了第24次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合作建设微企创业园&成长工场的有关决定。
成长工场总面积52000平方米,包括打造微企孵化培育平台,用于微型企业的孵化培育;成长型企业平台,承接全区已成活成长且需要更大场地的微企;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微企及其他企业提供诸如商务会议室、员工便携餐厅等配套服务。
“成长工场是微企创业园的延续,将为我区小微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发展平台。”园区负责人说。
“取得发明专利或申请商标注册、年产值50万元以上且带动就业人数12人以上、被市或区级部门(行业)确定为试点单位……”2013年5月10日,成长工场的入场条件被张贴在微企创业园的公告栏里。
5月20日,经过初步筛选,首批七家由微企业园孵化出来的微企入驻成长工场,继续“深造”。
“在配套服务上,除继续延用微企创业园的十项服务外,成长工场还提供专属商务助理、企业资源储备库、即时网络管家等升级服务,同时通过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破解制约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等问题,帮助微型企业尽快成长为中小企业。”成长工场负责人说。
“除了公司面积扩大了,还能享受每平方米28元的房屋租金优惠,财务管理、客群资源互动等也是公司急需的服务。”2013年5月24日上午,蒲桂龙接到审核通过的通知,他的公司作为首批微企搬进成长工场。
“成长工场的人才培养平台让我非常迅速地找到了所需人才,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就可以迅速上岗,不会再出现人才断档的情况了。”解决了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唐莉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