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泉地区储层沉积体系演化特征及沉积模式
2013-12-28成定树陈杰赵东升
成定树 纪 红 陈杰 赵东升
(1.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2.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武汉 430110;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 敦煌 736202)
1 构造特征
红柳泉构造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尕斯断陷七个泉—红柳泉断鼻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油田北抵狮子沟构造,东接砂西构造,南到尕斯湖岸,西与七个泉构造相连,是一个西北向东南倾没,东厚西薄的鼻状构造,构造轴向 133°,面积 170 km2,幅度1 700 m。构造两翼不对称,南缓北陡,西高东低,为一继承性鼻状构造,南北分别被红柳泉断裂和七个泉断裂所夹持。
2 沉积微相研究
2.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沉积微相研究主要是依据相标志及剖面序列,相标志的获取主要来自岩心和地震资料。依据岩心和地震资料,将沉积微相划分为河道砂、点砂坝、河口坝以及沿岸滩坝等4种沉积微相类型。
2.1.1 主要相标志
图1 红15井,2 445.05 m,(-)40×,含膏粗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3)沉积层理构造特征。该沉积层理构造是恢复沉积环境,判别沉积相的重要标志,根据58块岩心观察,储层沉积层理构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块状层理。岩石内部物质均匀,组分和结构没有分异现象,由未经分选的沉积物快速堆积而成。Ⅱ-Ⅳ砂组是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辫状河道沉积。
②交错层理。区内多发育厚度小于10 cm的中小型槽状交错层理,说明沉积时期水体能量较弱,沉积物供应不充足,表明是三角洲前缘河道砂沉积。
③波状、透镜状层理。该层理形成于水动力强弱交替环境,由砂和泥交替沉积而成。透镜状层理水动力较弱,砂体呈透镜体被包围于泥岩沉积物中;波状层理形成于水动力强弱交替,砂层与泥层呈波状连续层交互。说明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周期性交替变化,表明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湖沉积。
④平行层理。平行层理由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粗粒层组成,表明是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滩坝砂沉积。
⑤水平层理。水平层理发育于泥灰岩中,由几毫米纹层平行排列而成,纹理变化由沉积物粉砂含量不同而显示出来,反映弱水动力条件,表明是低能和静水环境。
⑥虫孔及生物扰动。虫孔和生物扰动多发育于红色泥岩中,虫孔多为垂直虫孔、穿越层理,多为生物潜穴,少见生物扰动构造,表明是分流间湾和泛滥平原沉积。
⑦泥裂。泥裂形成于红色或灰绿色泥岩的层面上,见纵横交错泥裂,垂向上呈V字形,反映间歇性出露水面经历曝晒的良好标志,表明是三角洲平原和滨湖沉积。
⑧黄铁矿结核、生物碎屑。黄铁矿结核和生物碎屑多发育于Ⅰ砂组灰色地层中,黄铁矿结核呈透镜状,大小不一,顺岩层似层状排列。说明是水深安静的强还原环境,常见于浅湖灰色泥岩中。生物碎屑也主要发育于Ⅰ砂组灰色泥岩中,反映缺氧的强还原环境。
(4)粒度特征。粒度特征是判别沉积相又一重要标志,通过对储层不同层位砂岩的粒度大小与分布特征(如段式、斜率大小等)的研究,分析了流动体制(浊流、牵引流)及分选程度等沉积特征,进而来判断沉积环境。本次研究利用概率累积曲线、C-M图来分析沉积特征。区内储层粒度概率曲线主要有二段式、三段式和四段式,总体反映以牵引流为主的粒度特征。
①二段式。由跳跃和悬浮总体构成,以跳跃总体为主(图2),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跳跃组分含量50%,截切点在3.5~4.0 mm之间,斜率40°左右,分选中等,反映牵引流的沉积机制,主要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另一种跳跃组分可分为2个次总体,反映受湖盆影响的双向水流作用,常见于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和滩坝。
图2 二段式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
②三段式。由滚动、跳跃和悬浮3个总体构成(图3),以跳跃总体为主,截切点分别在3.0~4.0 mm、4.0~5.0 mm之间。滚动组分含量小于2%,斜率低,分选差,跳跃组分含量高达60%,斜率为45°~50°,分选好,悬浮组分含量高,在30%左右,斜率低,分选差。反映牵引流沉积机制,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远砂坝沉积,河口坝/远砂坝中悬浮组分含量高于分流河道。
③四段式。由滚动、跳跃和悬浮3个总体构成,以跳跃总体为主,截切点分别在2.0~3.0 mm、4.0~5.0 mm之间。滚动总体含量低、分选差,跳跃总体含量高,可分为2个次总体(图4),悬浮组分含量30%,分选差。多分布于细砂岩、粉砂岩中,反映受湖盆影响的双向水流作用,常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远砂坝。
图3 三段式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
图4 四段式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
2.1.2 储层地震反演与沉积相
储层地震反演研究根据6个地质目标实施了分频处理和解释,6个地质目标即为:1~6号层段、7~12号层段、16~20号层段、21~28号层段、29~33号层段、34号层段。频谱分解时,每一个地质目标在一定的时窗内生成振幅调谐立方体,频率范围0~100 Hz,间隔5 Hz。通过对频率切片的研究,确定有代表性的频率切片,继而在其中寻找最能体现地质意义的频率切片,作为薄层研究和沉积微相识别的基础。各层段分频解释切片见图5~图10。
图5 1~6号层段分频解释切片(80 Hz)
图6 7~12号层段分频解释切片(80 Hz)
图7 16~20号层段分频解释切片(80 Hz)
图8 21~28号层段分频解释切片(80 Hz)
图9 29~33号层段分频解释切片(50 Hz)
3 剖面组合序列
4 结论
图11 红35-红31-红28-红21井E13沉积相连井剖面
(2)通过岩心和地震相结合的方法,红柳泉地区最有利的储层为河道砂、点砂坝、河口坝是下一步油气滚动开发的重点区域。
(3)研究区主要物源从南西方向进入,构造高部位在现有油区的上倾方向,发育为河道砂沉积,河道砂向更高部位区尖灭,形成岩性遮挡。
[1]姜义权,胡天跃,黄振连,等.柴西地区红柳泉构造岩性油藏储层预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23(5):923-929.
[2]曹正林,孙秀健,张小军,等.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运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2):224-229.
[3]董文举,张道伟,邵毅,等.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下干柴沟组Ⅰ和Ⅱ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1):111-115.
[4]孙秀健,刘应如,乐幸福,等.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15(2):224-229.
[5]黄云峰,杨占龙,郭精义,等.地震属性分析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739-742.
[6]董文举,史基安,吕宗伦,等.小层对比在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4):54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