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洋产业融资风险控制分析
2013-12-28施湘锟谢志忠
施湘锟,谢志忠
(福建农林大学a.作物学院;b.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
福建省海洋产业融资风险控制分析
施湘锟1,谢志忠2
(福建农林大学a.作物学院;b.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
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产业具有显著的区位、港口、港湾等资源优势,由于大量涉海企业有巨大的资金需求,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支持。从海洋产业的特性出发,分析福建省海洋产业的融资风险生成的机理及融资供给情况,最终从宏观层面和企业自身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海洋产业;融资风险;生成机理;风险控制
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海域面积比陆域面积大12.4%,达13.6万平方公里;福建拥有海岸线3752公里,海岸线的曲折率达1:7.01,位居全国首位,因此也形成了很多的天然良港。福建省可以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有210.9公里,可建设20万吨级至50万吨级超大型泊位的深水岸线达47公里,[1]为全国之最。福建省优越的港口岸线和优美的沿海景观,有利于发展滨海旅游业和临港涉海产业。加快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是深入贯彻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2011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41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25.4%,[1]海洋产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由于涉海产业金融体系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和涉海产业保险缺位等因素导致海洋产业化发展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问题,针对福建海洋产业融资的产业特征和融资需要,直接为其建立相应的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是解决福建海洋产业融资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
海洋产业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形成的生产事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2]从区域经济的观点来看,海洋产业实为第一大产业群的总称。近年来,福建省海洋产业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成为福建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格局,海洋经济平稳发展。
(一)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福建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强省目标,以推进沿海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联动发展为重点,陆海统筹,着力构建产业集聚明显、产业重点突出、分工布局合理、产业竞争力强的临海产业基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形成。
1.海洋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福建省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3680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2.1倍,生产总值居全国第3位,福建省“十一五”期间海洋产业年均增长16.7%,比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3]2011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1%,占全省GDP的25.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7%,居全国第五位。福建省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9.7∶40.2∶50.1调整为2011年的7.9∶44∶48.1。福建省2011年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与仓储、海洋建筑行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1423.6亿元,占福建省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72.4%。
2.海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至2011年,全省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29个,货物吞吐量3.7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69万标箱。港口生产性泊位529个,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2.93亿吨,其中,2010年福建省新建投产19个生产性的泊位、新增吞吐能力达3445万吨。目前福建省沿海港口生产性的泊位有443个,年设计通过能力可达3.27亿吨。航道建设和疏港通道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发展,厦门、泉州、莆田、福州等地区的重点港区的疏港大道已和高速公路网、铁路网相连接,形成覆盖沿海、近海和远海的三层立体交通网络。以“百个渔港建设、千里岸线减灾、万艘渔船安全应急指挥系统”为内容的海洋“百千万工程”建设有序开展。
3.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持续拓展
国家批准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6个台商投资区、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35个台轮停泊点、28个对台小额贸易口岸,2011年闽台贸易额达到116亿美元。福建与台湾的渔业合作已经涵盖苗种繁育、远洋渔业、水产养殖、渔业科技及渔工劳务合作等领域,并在东山、连江、霞浦等地区规划建设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2012年1月至7月福建对台湾地区的水海产品出口累计3211.5万美元,增长10.4%[3-4],台湾省成为福建省的第二大水产品出口目的地。
4.海洋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福建省海洋产业链也逐步延伸,福建海洋渔业已从传统的海洋捕捞、养殖、加工向食品加工、饲料、海洋生化、海洋药物、船舶修造和休闲渔业等行业延伸。水产品加工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海洋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也拓展了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游艇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如福建省厦门市的游艇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拥有一大批品牌响亮,外向度很高的制造游艇的企业和相关配套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厦门有游艇企业47家,游艇制造产值5.4亿元,出口3246万美元,约占全国18%的出口份额;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方面也取得一系列的突破,海岛、船舶专用的小型海水淡化整装设备已通过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环节;实现年电厂冷却利用海水6.98亿立方米,海水脱硫达每小时4.3吨,烟气脱硫效率达90%以上。[5]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海洋产业化的逐步加深,海洋产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海洋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浅海滩涂的综合利用率、产出率低,水产品加工层次低,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少、为海洋产业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滞后、科研基础薄弱,技术人才紧缺。但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因为资金需求问题越来越突出,融资困难成了制约海洋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的特性及融资风险生成的机理
(一)福建省海洋产业的特性
海洋产业与其它产业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对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地域性特征明显
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禀赋条件,和陆域经济相比,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某一特定的海洋产业必须以区域内特定的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为依托,并在相应的陆域产业的互补下才能形成和发展,使得海陆产业之间联动性增强,最终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相互依托和网状关联的格局。因此,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必须与海洋资源禀赋条件相符合。
2.产业发展高度依赖相关的科学技术,产业运营的专业性强
对于人类来说海洋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人类对海洋的每一步探究、认识、对海洋资源的一切开采、利用,都必须借助于有关专业技术和各种精密的仪器,海洋产业发展程度越高,产业层次越高,对相关技术的依赖性也就越强。
3.海洋产业的总体效益水平较高
随着陆域资源的日益枯竭和陆域产业市场的不断饱和,海洋资源的巨大储量保证了海洋产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以海洋油气开发产业为例,2012年上半年,我国石油三巨头之一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海上采油的开采成本约为34.6美元/桶,[6-7]国际石油价格从2001年的每桶24.46美元上涨到2012年的每桶98美元左右,价格为十年前的4倍。中国93号汽油零售价格从2002年10月的每升3.12元上涨到2012年10月的7.59元,价格为十年前的2.3倍。海洋石油开采的高昂成本在高油价的对比之下,成为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而就开采前景来看,据《世界深水报告》资料,未来44%油气储量在深水中,而现在仅占3%,可见其潜力之大。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达到 85%,这意味着对于拥有了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丰富资源的中国来说,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8]
4.生产过程中风险构成复杂,产业风险程度较高
海洋产业作为福建支持的重点领域,其行业自身具有相应的特点,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亦存在相应的风险,与其它产业相比,涉海产业是一个风险性较高的产业,受到气候、市场、技术及政策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竞争风险、主权争议风险、利率汇率波动风险、资金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的多重制约。
(二)福建省海洋产业的融资风险生成的机理
1.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由于海洋产业所特有的涉海性和地域性特征,随着地球气候环境的变迁,海洋自然灾害的发生已经显示出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的迹象,加上有些涉海企业和个人自身保险意识薄弱,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遭受生产风险的概率被大大提高。海洋产业所面临的主要自然风险有:地震、海啸、台风、飓风、暴潮、赤潮、海雾、海水温度和盐度异常等。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3月份在东日本发生的9级大地震,引发大海啸致使日本水产养殖业损失总额达8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日本养殖业年产值的四分之一,日本内阁称地震海啸经济损失达13,565亿元人民币。[10]
另外市场需求、接受能力、时间、价格、竞争力的变化以及产品扩散速度的不确定性和来自国际市场诸如价格波动、国外投资均会对海洋产业的产品的生产、销售造成压力,而海洋工业则由于产出周期长,受市场变化风险因素影响更大。涉海产业的高风险性使得企业和个体的还款能力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生产遭受极端气候或者重大疫情,生产者就可能会遭受巨大损失,无法偿还本息,导致信用风险产生。因此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涉海产业生产的“高风险性”。
2.资金和财务风险
海洋产业普遍具有初期投入量大,成长期对资金需求高,资金收回周期长的特点,而由于融资渠道较狭窄,很容易出现资金供应的断层,从而导致金融财务风险。另外大多数的贷款机构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易致贷款人员出于个人利益而做出违背原则的行为,使资金“转为它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资风险。
3.技术风险
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的进步。而一项技术从研发到试用,到推广,直至在海洋产业生产中产生实质效应,短则1至2年,长则6至8年乃至更久,而在这期间由于技术稳定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这些不确定必然导致因技术失败而遭受高额投入无法回收的风险。而技术研发所需的巨额投入资金也加剧了财务风险。
三、海洋产业化的融资供给分析
福建省经过几十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少数的中小银行构成了目前海洋产业的融资供给主体,银行机构在整个福建金融体系中,不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银行作为供给主体,满足海洋基础产业发展的大部分资金需求。
(一)银行方面
银行提供了福建海洋产业发展的大部分资金,商业银行在信贷支持和金融资源方面不断的向各类海洋开发基础设施和涉海建设大型项目、中小企业及特色行业倾斜;政策性银行也通过直接投入相关的政策性资金,支持涉海项目。同时,银行业也积极的创新金融产品及运作方式为涉海企业提供优良特色的金融服务促进海洋产业发展。但是目前福建省还是有相当多的涉海企业的发展得不到银行贷款,尤其是一些海洋高科技企业。虽然海洋产业的高科技项目普遍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福建有相当多的海洋高科技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未列入政府扶持名单或达不到融资担保的要求丧失融资机会而处于有项目、有市场、有技术却没有资金的尴尬处境。
(二)政府方面
政府通过对涉海产业投入相关资金,引导其它形式的资本进入海洋产业,政府投资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不仅只是资本的增加,其政策性的诱导激励作用更为关键。政府在保留必要的财政资金补贴扶持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的引导;通过政府采购或政府补贴消费等方式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市场;实行税收优惠鼓励并引导银行信贷支持海洋产业发展。但总体来说,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投资比例依然过低。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当前福建金融资源相对稀缺,对海洋经济开发的支持能力较弱,与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这和福建省的财政状况有关,地方财政收入是政府资本的主要来源,公共设施、卫生、教育、医疗等投入要花费财政收入中的相当部分,因此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
(三)民间资本方面
福建省海洋产业化步伐不断在加快,所需要的资金量也不断在加大,而仅靠银行贷款和财政支农政策远远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沿海地区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民间融资的主体主要为中小企业以及自然人,民间融资资金用以解决流动资金不足和农业生产,这为海洋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民间借贷只能解决企业短期内资金困难,对于资金长期的使用则无能无力,而且大部分民间借贷发生在熟人或者亲戚之间,缺乏规范的合同,这使借贷纠纷经常发生,民间资本优势没有全面及充分地进入到海洋产业领域。
(四)资本市场方面
我国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很少,沪、深两市上市企业已逾千家,而农林牧渔板块企业尚不足70家。涉海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带来的机遇上市融资。但资本市场的高准入要求以及高风险性使得海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的难度很大,所以这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小。福建省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海洋企业数目很少;创业板市场虽然为成长型和科技型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带来发展新机遇,但仍然很难让大部分的涉海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圆创业之梦想。
四、福建省海洋产业化发展的融资风险控制策略选择
(一)海洋产业化融资风险的宏观控制策略
不管是德国新加坡的产业基金,日本的“计划造船”,还是我国台湾地区互助式的融资制度,这些制度能够建立完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个基本保证就是政府的支持,包括政府给予的资金,税收,法律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安排。
从本质上讲,海洋产业融资之所以必须由政府的干预,是由海洋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产业经济性质决定的。[9]
1.创新金融管理体制
创新金融管理体制是建设海洋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制度基础,把政府以往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转变为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从而进一步强化政府的间接调控职能、规划指导职能和直接服务功能。[10]通过政府搭建投融资平台,改变传统的政府财政拨款,采用“以拨该投”的资本投入新机制,放大资金效应,扩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海洋产业化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湾外造地进行沿海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推进商业银行改革,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机构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例如2012年6月28日中国民生银行在青岛成立海洋渔业金融中心,该中心业务范围辐射全国各地,仅民生银行福州分行涉及的海洋产业的授信总额已经达到30多亿元,累计放款额达20亿元,已为两百多户海洋产业客户带来服务,同年9月18日福建省第一家海洋渔业专业支行民生银行福州分行连江支行正式对外营业,预计3年内能为福建的特色涉海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500亿人民币的金融支持。[11]最终形成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运行安全、功能齐备和服务完善的海洋产业金融体系。
2.加强和完善财税政策扶持体系
加强对涉海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扶持是建设海洋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支撑,把财税政策作为政府推动涉海产业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海洋经济重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健全资金审批制度,完善资金运作程序,增加资金管理的透明度,集中用于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的来源可以多元化,靠政府财政投入、基金收益等方式筹集。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对涉海产业发展基金的捐赠,鼓励驻闽银行对涉海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息收入单独核算,政府每年安排相应资金贷款贴息,以此鼓励涉海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海洋新产品,促进各类涉海产业发展。
3.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在海洋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扩大涉海产业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安排相应资金用于支持海洋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探索建立信用担保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加快海洋产业信用体系建设可有效解决海洋产业化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得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涉海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4.构建涉海产业保险体系
构建涉海产业保险体系是海洋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创新海洋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海洋保险产品和渠道,创新涉海金融保险市场。建立两岸涉海金融保险合作平台,建立两岸政策性海洋产业保险机构、商业性保险机构、推动福州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台湾金融保险机构在福建设点,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多模式相互补充的复合体系,包括合作社在内的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按一定的投入比例成立海洋产业保险基金,逐级分散风险。[12-14]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股份参与进入海洋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最终参与决策,对海洋产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进行承担保险,以避免客户缺乏资本导致的对信贷资金的滥用或者因缺乏信贷条件而遭遇融资障碍。
(二)从企业自身出发分析海洋产业化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的资信状况及企业规模、企业年限、企业性质及行业、盈利能力、银企关系、信用等级和企业主个人特征等相关特征影响着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意愿。面对信贷融资问题,企业首先要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企业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应该建立健全现有企业管理制度,主动增强自身的风险约束和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
1.健全管理制度,增强风险意识
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注重管理、注重质量的内涵型发展营运机制,增强自身的风险约束能力。企业也应牢固树立信用观念,增强自身积累,在硬件上更好的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金融法规的学习,更新信贷观念,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信贷融资工具,提高自身融资水平。
2.积极寻找和利用各种融资来源
融资来源除了向农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取得借贷外,还可以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向国家政府申请取得发展扶持资金。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金,用战略的眼光规划资金的安排,保证融资安全。首先应考虑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龙头企业的发展可实现涉海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是增加对涉海企业科技进步的资金投入,因为只有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保证资金的安全。
3.重视涉海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市场建设
目前涉海产品市场竞争重点已从过去拼数量、拼价格日益转向质量与安全的竞争,农业一体化的利益体现是市场,安全弄不好,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生存下来,市场化进程要求进一步健全涉海产品的市场体系,开拓市场的范围。在具体的实践中,涉海企业在依靠实体市场资源外,也要拓展虚拟市场资源,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产品销售信息和发布供给信息,从而扩大产品的销售,最终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源。
4.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的根本性决策,也是企业品牌经营的纲领和领袖,企业如果缺乏品牌整体运作的长远思路,将会导致经营混乱无序,这无疑是对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熟悉各种品牌战略的特点,灵活加以应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组合的核心,对于福建涉海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和赢得国际市场竞争显得更加重要。品牌的提升可使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从而创造企业的自身价值,增加融资的安全性,也能从市场上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1]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 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N].福建日报,2012-8-25
[2] 孙吉亭,等.海洋产业资源与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7.
[3] 伍长南.福建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90-96.
[4] 董建国,黎杭.2012年前7月福建对台小额贸易额同比增长13% [EB/OL].[2012-08-15].http://news.hexun.com/2012-08-15/144791094. html
[5]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Z].2011-9-06
[6] 王 璐.炼油化工业绩超预期下滑“三桶油”半年考齐报忧[N].金融时报,2012-8-21
[7] 高立萍.海洋油气开发一拥而上谁来管[N].北京商报,2011-11-15
[8] 日本共同社.海啸导致日本水产养殖业损失超1千亿日元[EB/OL].[2011-05-22]. 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54028.html
[9] 张 帆.区域海洋产业融资机制设计初探[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2009:60-60.
[10] 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8.
[11] 康 淼.民生银行福建省第一家海洋渔业专业支行开业[EB/OL].[2012-09-18].http://www.fujian.gov.cn/fjyw/fjyw/201209/t20120918_519481.htm
[12] 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9.
[13] 郑海荣,赵 莹,谢志忠.新时期农村信用社产品创新分析-以漳平市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87-90.
[14] 蔡益华. 浅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改革[J].湖南财经学院学报,2011,(3):101-103.
An Analysis of Financing Risk Control of Marine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SHI Xiang-kun1, XIE Zhi-zhong2
(a. Crop College, b.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Fujian ,China)
As a big marine province, Fujian has remarkable advantages on location, ports, and harbors to develop marine industry.Due to the maximal demand funds of the related enterpris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inancial support.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marine industry, the mechanism of financing risk and financing supply is analyzed, and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at the macro level was put forward embarked from the enterprise’s own point of view in this paper.
marine industries; financing risks; formation mechanism; risk control
F323.2
A
1673-9272(2013)02-0078-05
2012-12-22
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及风险控制研究”(2012A007)。
施湘锟(1988-),男,福建泉州,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
谢志忠(1970-),男,福建仙游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农村金融。
表1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海洋生产总值 1743.1 2290.4 2688.2 2989 3680第一产业 169.2 222.2 252 284.6 305.44比增% 9.71 9.7 9.37 9.52 7.32第二产业 701.3 909.3 1097.7 1227.3 1597.12比增% 40.23 39.7 40.83 41.06 30.13第三产业 872.6 1158.9 1338.5 1447.1 1777.44比增% 50.06 50.6 49.79 49.42 20.33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