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及态度类型研究

2013-12-28陈丽丽章家恩虞依娜

关键词:态度居民森林

陈丽丽,章家恩,虞依娜

(华南农业大学 a.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b.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及态度类型研究

陈丽丽a,b,章家恩a,虞依娜b

(华南农业大学 a.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b.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周边社区是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及小鸟天堂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实地调查问卷,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了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及其态度类型。研究表明,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体现为六个因素,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居民对经济效益因子的正面感知最为深刻,对生态环境影响存在负面感知。居民对森林旅游发展的态度可分为五种类型:理性支持者、条件支持者、中立者、特殊关心者与矛盾者。并提出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业、开发森林文化体验项目、限制游客人数等发展措施。

社区居民;森林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类型

近年来,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当今世界旅游的热点。[1]森林旅游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兴起,热点主要集中于森林旅游的概念、基本内涵的分析、[2-5]森林旅游者旅游动机及行为特征的调查及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6-9]而对森林旅游地周围社区的研究却不多见。但森林旅游地周边社区是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直接反映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劣,[10]并成为影响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分析森林旅游地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差异并评断其态度类型,总结相应的森林旅游发展措施,对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区居民的福祉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的选择

本研究区域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小鸟天堂景区。新会位于珠三角西南部,区内拥有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鸟天堂”等森林旅游资源,是珠三角知名的森林旅游胜地,2011年共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其中,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55平方公里,园内有圭峰叠翠、枫林秋色、龙潭秋色等知名森林景观资源,近年来致力于开发森林旅游,开辟多条森林旅游线路,并在公园内修建了运动公园、食街等旅游设施,平时游客便络绎不绝,重阳、端午等节日日均游客可达约10万人次。“小鸟天堂”更是远近闻名,景区内巨大的榕树独木成林,树上栖息有白鹭、灰鹭、麻鹤等鸟类数万只。自上世纪30年代巴金先生的《小鸟天堂》一文发表以来,便成为以独特的鸟类生风景为主题的著名森林旅游景区。

“社区”可界定为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居住区,该居住区聚集在旅游地点边缘或外围位置,通常为旅游区周围的村庄或城镇。[11]圭峰山与小鸟天堂相邻,选取圭峰山下的绿护屏新村及小鸟天堂旁的天马村这两个相邻的村落作为研究区域。两个村落均位于景区周边,为游客的必经之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开始接待大量旅游者,两村内共有当地居民开办的旅店十余家,餐厅及土特产商店共二十多处。两个村落所接待的游客绝大部分为到圭峰山及小鸟天堂旅游的游客,村民对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切身体会。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者人口统计特征;第二部分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的各项指标。问卷设计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具体指标参考了Gursoy. D、Waitt及王起静的相关研究成果。[12-14]包括经济收益(4项)、社会文化收益感知(6项)、环境收益感知(3项)、经济成本感知(3项)、社会及文化成本感知(6项)、环境成本感知(2项)、参与度和支持度感知(4项)。测量尺度采用李克特量表法中的5级量表,每题下设5个选项,分别为:5代表“非常赞同”、4代表“赞同”、3代表“中立”、2代表“反对”、1代表“非常反对” 。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17日至7月31日,由10名大学生在两个村落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派发250份问卷,回收问卷238份,回收率95.20%。有17份问卷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予以废卷方式处理。回收问卷有效率92.86%。

(四)技术方法

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6个变量提取特征值均大于1,各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4的主成分因子,剔除载荷小于0.4或在两个主成分因子载荷上都大于0.4的变量,随后对变量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利用克良巴哈α系数作为指标检验各个主成分因子的信度。最后采用K-mean快速聚类法对主成分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不同居民态度类型并计算各个类型的具体指标得分。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样本人口特征分析

人口特征调查结果显示:72.4%的被调查者是新会当地出生。94.1%的被调查者在新会区居住1年以上,有32.6%居民及居民的家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有67.4%居民及家人的职业与旅游并无关联。可见,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业的参与度仍然较低。月收入1 000元~2 000元的居民占46.2%, 2 001元~4 000元的占34.8%,2010年新会区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0 079元,说明两村的人均收入较高于新会区平均水平。

(二)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因素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测度及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表明:KMO的检验值为0.820,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相伴概率P=0.000,拒绝原假设,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统计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随后对所有这些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经Varimax正交旋转后,剔除“带来更多投资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使居民能够参加更多的文化活动”、“您愿意从事森林旅游行业的工作”四个变量。保留24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6个公共因子,其特征值均超过1,因子载荷超过0.4,方差累计贡献率63.776%。6个公因子的克良巴哈α系数在0.722~0.859之间,表明数据的可靠性较高。根据各公因子的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经济效益”、“增强形象效益”、“环境改善”、“经济成本”、“社会与环境成本”、“参与支持” (见表1)。

因子一为“经济效益”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居民对该因子的感知最强。从因子指标得分可知,居民普遍赞同森林旅游的发展能提高收入及增加就业率。其中“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标准差为所有指标中的最低值(S.D.=0.706),被调查者就这一问题上的感知一致,森林旅游给社区提供了就业机会,部分务农、务林居民转为旅游从业人员。

因子二中“提升了当地外界形象”(M=3.99)指标的均值最高,称为“增强形象感知”因子,说明了森林旅游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对本地传统文化风俗的认同感”(M=3.80)、“增强作为当地人的自豪感”(M=3.80)和“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M=3.81)均值偏高,居民在发展过程中增强了对自身角色和当地文化的认同感。[15]

表1 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因子分析(N=221)

因子三“环境改善意识”中“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M=3.52)载荷最高,可见当地居民随着森林旅游的发展感到了自身环保意识的增强。

因子四为“经济成本感知”因子,“获得的利益大部分由外地人获取”(M=3.15)载荷最大。近年,由于游人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景区内部分档次较高的餐厅和宾馆由外地人开办,可见,森林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被外地人分流。

因子五“社会与环境成本感知”反映了森林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消极的影响。结果中“日常生活受到干扰”载荷值最高,居民普遍感知到森林旅游发展后游客的增多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干扰。

第六个因子反映了居民的参与支持意愿。相对于“参与各项群体活动”(M=3.60),居民更倾向“支持更多旅游者到此旅游”(M=3.87)和“支持政府继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M=3.80)。由此可知,居民的参与意愿与支持意愿存在差距,说明对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的引导措施有待加强。

此外,因子一、因子二、因子三的指标得分高于因子四、因子五,说明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积极感知高于消极感知。以上主成分因子的分析确定了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结构和维度,由此可进行不同态度类型的居民细分研究。

(三 )社区居民态度的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判别社区居民对的态度类型,本研究采用K-mean快速聚类方法对6个主成分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对2~7个聚类数目进行尝试,最终确定5类为较恰当的聚类数目。5聚类的ANOVA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指标的方差显著性均为0.000,说明各聚类间存在显著差异,符合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要求。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业的态度类型分为以下五类:理性支持者、条件支持者、中立者、特殊关心与矛盾者(见表2)。

表2 社区居民的态度类型聚类分析结果(N=221)

“理性支持者”与“条件支持者”占居民总数的45.24%,说明当地大部分居民对森林旅游业持认可态度。“理性支持者”所有因子得分在五个居民态度类型中均为最高,对正面效益和负面影响均有深刻感知。“条件支持者”对正面效益因子感知深刻,对负面效益感知弱化,说明这一态度类型的居民对森林旅游所持态度为一种“有条件”的支持。

“中立者”占总数的23.98%,因子感知在五个态度类型中都较为中性。“特殊关心者”包括25位受访者,占总数11.31%,对“环境改善感知”因子的感知较为深刻,说明这一态度类型的居民对森林旅游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效益认可度较高。

“矛盾者”包括43位受访者,占总数的19.46%。正面效益感知明显弱化,负面效益感知则显著增强。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或抵触态度,其参与支持感知因子指标得分均在3.00以上,所以称为“矛盾者”。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业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对森林旅游业发展持支持态度。根据感知因素差异,社区居民态度类型分为理性支持者、条件支持者、中立者、特殊关心者与矛盾者五类。当地森林旅游业的相关部门在社区居民管理上不宜“一刀切”,应采用对不同态度类型的社区居民需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森林旅游地社区居民能普遍感受到森林旅游业发展带来“提高收入”和“增加就业”的正面效益,也出现了 “利益大部分被外地人获取”的负面感知。原因在于社区居民往往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缺乏商业贸易经验等原因, 而局限在低收入、不重要的岗位上, 从而限制了他们提高技能、改善生活的发展机会。其后果往往是弱化了当地社区自身的文化体系和自主权利, 增强了他们对外界的依赖性,也不利于严格的生态保护[16]。所以,提升当地居民收入,让居民切实分享森林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应成为圭峰山及小鸟天堂森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建议可采用提供小额贷款,鼓励村民进行森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开展集资入股,自办住宿和餐饮设施;与旅行社合作进行森林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开发等措施。

根据研究结果,居民感知到“本地的污染增加了”,由此可见,森林旅游的发展如果不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同样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而游客的蜂拥而至,更会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会受到居民特别是非旅游从业居民的反感。因此,在类似圭峰山及小鸟天堂这样具有一定发展历史,步入成熟阶段的景区,森林旅游的发展更应采取慎重的态度,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措施、限制游客人数等方法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1] 吴章文,吴楚材,文首文.森林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3.

[2] 马建章.森林旅游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

[3] 王兴国,王建军.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J].旅游学刊,1998,(2):16-18.

[4] 钟林生,李玉平,Holly Donohoe.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和前景[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2):56-61.

[5] 胡坚强,张佩成,梅 艳.论我国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2):194-197.

[6] 李慧云.生态旅游潜在客源市场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湖南永州金洞森林旅游开发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2):165-168.

[7] 马剑英.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25(4):372-375.

[8] 罗金华.基于绿色营销理论的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方法[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4):344-348.

[9] 黄 宇,罗艳菊,毕 华.市场导向理论与森林公园开发研究:以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J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2):132-136.

[10] 欧阳润平,覃 雪.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7-52.

[11] 程 怡,章意锋.国外社区旅游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1):135-141.

[12] Gursoy D, Kim K, Uysal M. Perceived impacts of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by organizers: an extension and valid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15:171-181.

[13] Waitt G. Social Impacts of the Sydney Olympic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1):194-215.

[14] 王起静.居民对大型活动支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J].旅游科学,2010,(3):63-74.

[15] 许 泉,胡希军,邓益亮.基于生态化景观设计的居住区和谐邻里关系的营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 4): 87-91.

[16] Dyer P, L Aberdeen, S Schuler. Tourism impacts on an Australian indigenous community: a Djabugay case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 83-95.

Perceptual Differences and Attitude Types of the Residents’ Influence upon Forestry Tourism

CHEN Li-li1,2, ZHANG Jia-en1, YU Yi-na2
(1.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c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Guangdong, China; 2. College of Forestry,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stry tourism.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SPSS16.0 software,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 types to the impacts of forestry tourism in Guifeng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and Birds-Paradi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dents’ influence on the perceptions of forestry tourism can be exhibited by six factors, and the residents’ attitude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rational supporters, supporters with conditions, neutrals, group with special concerns and persons with contradiction ideas. Some advice were given in this article,such as encouraging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forest tourism, developing experience projects of forest culture, restricting the number of visitors.

residents; forestry tourism; impacts; perceptions; attitude types

S757.91;X24

A

1673-9272(2013)02-0033-04

2013-01-18

陈丽丽(1979-),女,侗族,贵州凯里人,华南农业大学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森林旅游、生态经济等方面。

章家恩(1968-),男,湖北广水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生态、生态规划与旅游生态。

[本文编校:文凤鸣]

猜你喜欢

态度居民森林
石器时代的居民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哈Q森林
哈Q森林
态度决定一切
哈Q森林
哈Q森林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