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亲接力寻找沂蒙恩人70年
2013-12-28口述冯建军采访整理孙良
口述/冯建军 采访整理/孙良
70余年时光,父子两代接力寻恩;2000多里路程,革命后代往来拜访。抗日堡垒户对八路军战士的救命之恩,英雄后人对父亲恩人的不懈寻访,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彰显着军民之间、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
2011年1月6日,在山东省沂南县李家林村,冯建军与刘中起的孙子刘瑞存紧紧相拥
“我的过第对二不次起生党命的是事沂,唯蒙老一乡欠给下的的。一我个这大辈人子情没,做就是沂蒙山区你刘爷爷一家人。这些年我实在找不到他们了,你一定要替我找到他们,替我报答他们的恩情,否则我死不瞑目。”这是1995年,父亲冯忠智临终前,拉着我的手留下的遗言。
战场受伤,堡垒户冒险救治
1940年10月中旬,18岁的父亲随所在部队——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一营三连一排,参加了大柏山攻坚战。据父亲生前回忆,战斗开始前,他奉命潜入被日军占领的青驼寺据点,破坏了水源。敌人数日无水喝,遂请求据守在临沂城的守敌前来支援,与此同时,青驼寺守敌开始往临沂方向撤退。父亲接受追击任务,一边追击逃敌,一边配合兄弟部队围歼从临沂城增援的日军。战斗打了整整七个昼夜,共消灭日伪军1400多人。
父亲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山东纵队一支队一营三连一排,率先向敌人发起冲锋,把敌人压制在一条小山沟里。我们反复向鬼子冲锋,鬼子也反复向我们反击,双方多次展开拉锯战。战斗到第三天中午12点多钟,我和3位战友一起,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我的左手严重受伤,头部被弹片削掉一片头皮,左胸锁骨位置也中了一枪,连里战友把我们送下火线。
父亲负伤后,在沂水县李林村的抗日堡垒户刘中起家养伤。他的左手伤势很重,又没有消炎药,刘家人只好用盐水给他消炎。后来,刘家人打听到山楂烧焦后可以治伤,又试着用这个土方为他医治。最终,父亲在刘家人的精心护理下,从死亡线上捡回了一条命。
养伤期间,父亲和刘中起一家人同吃同住,共同开荒种地,支援前线。刘中起对我父亲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宁肯自己家人饿肚子,也不让我父亲饿着。半年之后,父亲伤愈,重返战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又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东北四保临江大台子山阻击战、四平攻坚战、锦州攻坚战、京津战役、衡宝战役、海南渡海战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攻打临津江等战斗,先后荣立两次战功,获得国际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9枚军功章。转业到地方后,父亲先后在铁岭和朝阳工作。
对刘中起一家人的救命之恩,父亲一直念念不忘。回到地方后,他一直没有间断过寻访,先后向临沂地区沂水县寄出70多封信,但都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父亲还多次到沂蒙山区寻找刘中起一家人,但每次都无功而返。1984年春节前,我和妹妹冯玉梅也跟父亲去山东沂水县寻访。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拎着的皮箱里,装着他一直没舍得穿、没舍得戴的一件毛料马裤呢大衣、一顶马裤呢军帽、一双军用牛皮鞋,还有4块银元和9枚军功章,父亲打算找到刘中起后都送给他。可惜,这次寻找仍然没有成功。
接力寻恩,替父亲了却遗愿
1995年,父亲在去世的前一天,拉着我的手,叮嘱我一定要替他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我含着眼泪对他说:“爸爸,我一定完成您的心愿!”
根据父亲生前提供的刘中起家的居住地址,我先后向临沂等城市发出了上百件信(函),结果依旧石沉大海。父亲所提供的“沂水县李林村”,经过我多方努力查找,发现沂水县并没有这个村名。
2010年,我女儿冯嘉滢听我说了这件事后,提醒我说有两种可能:一是地址记错,二是现在区域划分频繁,应该找新旧地图对比一下,看看区域划分的变化。根据女儿的提醒,我再次给沂水县民政局地名办、沂水县史志办打电话咨询当地是否有“李林村”。后来,沂水县史志办的一名女同志,建议我问问沂南县有没有“李林村”。最终,我在沂南县辛集镇,查到一个“李家林村”,前身就是“沂水县李林村”!
我马上拨打临沂的114电话,查询到李家林村村部的电话号码。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该村党支部书记邹发祯告诉我,该村村民刘瑞堂、刘瑞存的爷爷,名字就叫刘中起,他家也的确救治过受伤的八路军战士!
这个消息让我非常兴奋。遗憾的是,邹发祯告诉我,刘中起老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离开了人世。
2011年1月6日,我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赶到了山东省临沂市。在临沂市广播电视台领导、记者的引领下,我来到沂南县辛集镇李家林村。刚到村委会门前,数百名热情的当地老乡立刻放起了爆竹,用他们最朴实的仪式,欢迎我的到来。
邹发祯在人群里拉出一名50多岁的老汉对我说:“他就是刘瑞存,是刘中起的孙子。”激动的我们同时上前,拥抱在一起,流下了热泪。
我哭着对刘瑞存说:“我终于找到你们啦,我替我父亲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来啦。70多年的恩情啊,我和我父亲始终没忘。”然后,我抬头对着天空大声说:“爸爸,您的遗愿儿子替您实现啦,您可以安息啦!”在场的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刘中起老人的长孙、70多岁的刘瑞堂对我说,他爷爷刘中起在生前,经常讲起救治八路军伤员的往事,其中对父亲冯忠智的印象特别深。刘瑞堂还告诉我,他爷爷生前也一直打听我父亲的下落,挂念着我父亲的生命安危。一直到现在,我父亲养伤时居住的小土屋,刘家人还没舍得扒掉,为的就是留个念想。
当天下午,我来到刘中起老人的坟前,替父亲敬献鲜花,磕头祭拜。
往来拜访,后代人接续亲情
让我更加感动的是,2011年5月2日,刘中起老人的孙子刘瑞海、刘瑞江、刘瑞存、刘瑞田、刘瑞华,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行7人,来到朝阳祭拜我父亲,我们两代人再次紧紧拥抱在一起。
2012年清明节那天,我和家人及40集团军118旅副政委刘孟强、我父亲生前所在连队现任指导员裴红义,以及朝阳市委、市文联的相关领导,再次来到李家林村刘中起老人坟前。我出资为刘中起老人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鱼水情深 恩重如山 抗日堡垒户刘中起恩人之墓。刘孟强代表所在部队,敬献了写有“抗日堡垒,拥军模范”的锦旗,原朝阳市委副秘书长张志明,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繁咏也在仪式上发了言,朝阳市文联副主席刘乃侠宣布李家林村为“朝阳市文学艺术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仪式结束后,刘瑞华等人还带着我们参观了大柏山抗日战场旧址。
此外,在举行立碑仪式前的4月2日,我们去了山东省广饶县稻庄镇叶家村,祭拜了父亲参军时的第一任连长李洪三烈士。4月3日,我们又来到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镇,瞻仰了徐向前元帅(时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黎玉(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委员)为当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牺牲将士立的纪念碑。该纪念碑上共有165名排级以上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两名烈士,是我父亲参军时的连长李洪三和排长李清江。
今年3月17日,我三姐的儿子结婚时,刘瑞华夫妇又代表刘家人来到朝阳参加了婚礼。刘瑞华对我说:“我们早就是一家人了,如果孩子的婚礼你们不告诉我,我们以后就没法再交往了。”遵照父亲的心愿,我将父亲1984年带我和妹妹去山东寻访时带着的东西都交给了他们,以作纪念。
我们两家后代人结下的亲情,不仅仅是为了告慰已故的老人,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让和平时期的后人们珍惜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凝结成的军民鱼水情,弘扬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